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不论是选材还是人物都可称是其作品中的另类,但是对女性、人性、历史的深刻挖掘又彰显出这部小说的无穷魅力。小说中,宏大战争的背景与一群小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之间展现出人性的矛盾与冲突,极富张力。而其中正视民族的苦难历史、直面创伤记忆以及在叙事中寻求创伤"救赎"更是赋予了这部小说发人深思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莫言小说苦难叙事独具特色,通过声音与色彩的运用展现出苦难的无奈与沉重;通过多元叙事与时空重构阐释出苦难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幽默与讽刺显反射出苦难的荒诞与隐痛;通过日常生活伦理的解读实现苦难的顺应与救赎。莫言小说实现了对于传统小说苦难叙事的超越与突破,让所有卑微的生命面对苦难的压迫时能够平静面对、无所畏惧,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佳 《华章》2009,(22)
<日光流年>中的"色彩"具有不同于单纯色彩的指向,它既是生存苦难的写照,也是这部小说的写作策略之一.本文从色彩参与文本的话语建构、文本建构及对文本精神世界的表现这几个角度对这部小说的色彩修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萧红的《小城三月》是一部非常诗意的小说,一改先前描写东北人苦难生活的艰辛,呈现出非常诗意化的情绪。联系萧红的身世分析这部小说,可以看出萧红在厌倦漂泊、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以文学寄托思乡情怀、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相似文献   

5.
《滁州学院学报》2020,(3):27-33
严歌苓小说的苦难叙事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其小说的苦难叙事中,价值观的不确定性使其小说苦难叙事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人性的探究与挖掘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具有厚重的思想深度;坚韧与接受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充满了希望与温情;宽容与理解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走向包涵与融合。其小说的苦难叙事不止于对社会政治文化问题的思考,更具特色的是注重人类共有的、人性层面的开掘,表明出鲜明的人文精神特色,为海外移民文学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白雪乌鸦》是作家迟子建继《额尔古纳河右岸》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这部描绘了百年前哈尔滨大鼠疫下傅家甸平民的生死与抗争的小说,通过别样的死亡书写,向读者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展现了死亡之下坚韧豁然的人性;在苦难中暗含温情,并赞颂了灾难过后无法抹灭的生机。  相似文献   

7.
(适合五年级)读物分析《青铜葵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作品,讲述了乡村男孩青铜与城市女孩葵花的故事,他们在苦难中一起长大,却又分离。这部作品,将美写得极致,将爱写得真挚,将苦难写得深刻,读来让人心潮膨湃、激动不已。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意欲在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让孩子们明白:要正视苦难,尊敬苦难,面对苦难时要拥有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这样长大后才可能是一个强者。学生分析《青铜葵花》是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之一,学生很爱读这样的作品。金黄的葵花田、茫茫的芦苇荡、晶莹的冰项链、从相识到相知到相依的纯真友情……无不在…  相似文献   

8.
袁瑛 《考试周刊》2009,(14):31-32
打工诗歌是打工者的心灵史、情感记和奋斗歌.打工诗歌为打工者立言。本文主要从写作和性质两个层面论述打工诗歌的精神内涵:打工诗歌是在生存中的现实性写作和具有群体性的底层写作,它孕育着一种精神,即苦难、坚韧、抗争、激情。  相似文献   

9.
<正> 《人生》作者路遥经过四年的酝酿准备,以诚挚而纯情的笔触,创作出表现人类苦难情怀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二、三部)。这部小说不仅是一轴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社会历史画卷,而且是一部荡气回肠、内涵丰富的人生命运交响乐,具有一种内在的艺术魅力。这部小说之所以获得如此辉煌的艺术成说,并不是因为它在艺术形式或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新奇之处,也不是因为它在艺术思想或艺术观念上揭举出什么新潮、时髦的旗帜和口号。相反,这部小说所采用的是最朴素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作品中所描写的是众多普通而平凡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活着》是余华从"极端先锋"转向"民间立场"这一新的叙事空间后的第一部小说。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这部小说中,余华对于死亡的描述已不再是冷酷、决绝,而是在死亡的氛围中融入多种情感,用一种舒缓的笔调展示苦难中人性的光芒以及温情的力量,使人们从"在苦难中寻找温情"而转变为"在温情中受难"。这也昭示了余华创作风格的极大转变以及对于"温情母题"的回归。究其风格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自身对于新的创作道路的追求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我国同胞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坠入苦难的深渊.巴金的小说《寒夜》即以战时陪都重庆为背景,为大后方人民的苦难生涯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作家在这部史诗式的作品中,以冷峻忧郁的深情描写了普通小人物的苦难.从这些小人物的看似司空见惯的悲苦中,映现了国家民族的苦难.因为有这样的史诗,我们得以了解我们的民族曾经遭遇的不幸是如此的深重和普遍,我们得以认识和平与自由是如此的珍贵.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生俱来就与“苦难”主题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在当代社会文学审美感知方式渐自转型的背景下,文学又以何种方式对苦难这一主题进行适当的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对余华小说苦难主题的分析,来探究当代文学更好构建“苦难”现实审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小说《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写于1835—1843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杰出作家巴尔扎克(1799——1850)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的汉译本,最近重版了,值得一读。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敬和令人敬提的职业的灵光。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巴尔扎克的这部著名小说,确实为我们深入地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这一段名言提供了形象丰富和生动的历史材料。  相似文献   

14.
小说《命若琴弦》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有关人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直面苦难、超越苦难、感恩苦难,以永恒的生命之舞来书写抗争与超越的寓言,这就是史铁生彻悟后精心构筑的救赎之路。本文力图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展示这条救赎之路的形成过程,并反思这种救赎方式本身固有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苦难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本文试从巴金小说中的苦难意识的来源、苦难意识的内涵以及对苦难进行反思后的出路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命题。归结出巴全不仅是苦难生活的体验者、表现者,更是苦难现实的批判者,旨在让读者在经历苦难之后去埋藏过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主流知青小说十分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性,通过选择一种特殊的叙事模式,以实现创作群体在社会上寻求自我定位的意识形态企图。小说对往昔苦难的"真实"描写与有意回避,目的是将苦难转化为价值重建的精神资源。作家们的叙述,不是指向以往,而是指向当下。  相似文献   

17.
《瓦城上空的麦田》这部小说继续并深化了鬼子对底层民众的灵魂苦难的执著书写。“麦田”是其中一个值得深思、富有象征和隐喻意味的意象。它与“瓦城”、“警察”、“法律”等意象相对应,以寓言的方式凸显了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之中人性的失落与寻找。  相似文献   

18.
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故乡面和花朵》洋洋洒洒二百余万言,是本世纪以来中国小说在严肃文学意义上最长的作品。这部小说完全摒弃了传统叙事中重人物塑造、情节编排的方法,采用了现代西方极度夸张虚构的新的叙事策略,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寓言迷宫世界中的种种荒诞与诡异,并通过对叙事表象的层层剥离,真实地展现深藏和隐匿的现实。从荒诞的背后,我们不难体味到中国进人二十世纪以来,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发展的苦难历程及其探索者们充满艰辛的执着追求。在这部万言巨著中,一条贯穿始终的精神流脉是对本世纪文学发展历程的反思和对中国现代知识…  相似文献   

19.
路遥是一位善于书写苦难的作家,苦难作为一种精神特征贯穿了路遥的大部分作品。但路遥并没有被苦难异化而沉沦于苦难之中,他一直寻求着对于苦难的超越之路,在路遥对苦难的书写中,从承受苦难、淡化苦难到反抗苦难、超越苦难,他为他小说中的人物选择了一条反抗苦难异化的抗争之路。  相似文献   

20.
刘平 《现代语文》2008,(3):47-48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鬼子新作(<一根水做的绳子>的主题意蕴,从而阐释小说中苦难与爱情这两大主题的深刻性,揭示作家对人性中的苦难的深层关注和对爱的哲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