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四代评估"理论提出了多元评估主体共同建构的评估范式,却把评价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对立了起来。"第四代评估"理论有其合理内核,但其立论基础和论证存在失误。科学性与人文性是学校教育与评价不可或缺的基本属性,教育在对于两者不同程度的侧重中摇摆发展。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侧重于科学性的教学评价和侧重于人文性的教育评价,这是两种具有不同规律、交互作用、共存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评价类型。区别和把握两种不同标准的评价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基于教育评价理论变革需要与我国文化自信培育需求,在与西方教育评价文化思潮比较的视角下,尝试构建我国评价文化范式。从文化环境、价值导向、建构基础3个方面提出构建我国教育评价文化范式的理论主张。构建教育评价文化范式的实施程序有评价准备、利益相关者参与、确定评价目的与问题、评价工具开发、数据收集与分析、评价结果的宣传与使用6个步骤。在此基础上,构建得到我国教育评价文化范式5维、9级、3水平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分的社会支持是高校教育评价改革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的社会支持有着深厚的学理渊源,社会发展的用人改革需求和社会变迁对道德的期待是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动力来源。高校教育评价改革需要改造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在内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包括社会关系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社会政策制度资源在内的社会资源的支持。文章从学理渊源、动力支撑、实践路径等方面,深入探究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的社会基础,从社会系统中寻找支持、方案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西方全纳教育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是在西方特有的社会文化土壤里结出特殊教育理论的果实,也是西方社会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性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全纳教育的理论仅停留在表层,无论是系统化还是深入的程度都不够,全纳教育的本质及历史文化特性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更缺乏"扎根"于不同文化背景与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对全纳教育进行具有本土化特征的理论生成与发展。全纳教育在我国缺失其生成的文化和哲学基础,是基于文化嫁接之上的再生成,需要从社会科学理论与范式的角度对全纳教育进行哲学思考,从社会文化的宏观视野分析全纳教育的特征,从比较教育的视角出发探索全纳教育的本质,并在实证研究中形成本土化的全纳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5.
针对称代使用相关研究偏重社会因素分析的现状,本文指出称代系统的形成、发展是社会、文化与认知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首先用Palmer的“文化心理意象”理论诠释了单独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所不能解释的称代使用中的认知和文化问题,最后以全景式的视角,运用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说和顺应论揭示了称代选用的运行机制,提供了探讨各语言称代系统的称代使用具体问题和现象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邓猛  苏慧 《教育学报》2012,8(1):83-89
西方融合教育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是西方特有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特殊教育发展规律的自然体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是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的产物,并体现了从文化的移植与到嫁接的转变.我国的随班就读模式是西方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嫁接,是西方融合教育的形式与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的结合.儒家文化是融合教育在中国本土再生成的文化土壤,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融合教育的本土化提供了社会基础,新课程改革为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教育背景,这些都促进了嫁接来的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再生成.  相似文献   

7.
辛承其 《考试周刊》2010,(51):198-200
大学生反学校文化是在大学校园里客观存在的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从社会越轨理论出发探讨了反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理论基础,并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个体四个层面探讨了大学生反学校文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社会文化视角下,高校外语教育评价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其只有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契合社会文化理论要求,从跨文化视角展现教育效果,发挥以评促教的重要作用。但在当前阶段,高校改革外语教育评价仍存在一系列阻碍,表现在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及文化环境等层面。高校及教育者应深入探索社会文化理论对外语教育评价的影响,深化社会文化理论在外语教育评价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评价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强调过程性评价、考察文化环境,开展全方位、多元化评价,在契合社会文化理论的同时提升外语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9.
教育评价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评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教育测量的发展为教育评价理论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对教育测量的研究和课程改革的实验促使教育评价理论的产生,政府的支持,促进了教育评价的迅速发展,教育评价大发展的十年,教育评价的变革与迅速发展,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国外学校教育评价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测量与评价活动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现代教育评价的理论则形成于美国。从教育评价发展过程看,国外学校教育评价已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出现过几代不同性质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1.
职业技术教育的本体功能是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与基础性的部分,它从理论上阐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在规律与功能结构,清晰地展示了职业技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与利益关联,分析了职业技术教育中人格教育与技术技能训练之间的一致性,阐释了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技术技能的学习,还是一种文化的陶冶与生存方式的变革,由此进一步弘扬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在现实上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最广泛的社会与文化基础。职业技术教育的这种本体功能,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更加清晰宽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取向,为全社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更加广泛和坚实的社会与文化基础,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积极地投身于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更多的社会资源踊跃地加入职业技术教育,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整个教育界的一大热点问题。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提出考虑文化理论基础与职业实践能力两方面的要求。而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也离不开语文。  相似文献   

13.
维果茨基学派的社会文化理论包括中介、最近发展区和内化等概念,为理解教师学习开辟了新的视角。发展于社会文化理论的活动理论则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基于此,文章初步搭建高校外语教师学习的活动框架,进而探讨高校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的支持环境与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共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涵义、历史方位、社会结构方位及其功能和任务等一系列问题做了科学的分析,形成了统一的思想体系,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综观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心理学自始至终都为其提供理论指导。其中,科学主义心理学催生了第一代评价理论(测量时代)和第二代评价理论(描述时代);人文主义心理学推动了第三代评价理论(判断时代)的发展;第四代评价理论(建构时代)则以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作为其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6.
1.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人类文化,说到底,是人类生产与社会活动的产物,同时又是人们创造新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类的文化与教育是密切联系着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文化,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又依赖于教育,即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了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是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17.
测量、描述、判断与建构——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评价的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判断时代与建构时代四大阶段。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四代评价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遭遇到诸多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关系问题、全球化问题等等,从理论深层上来看,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我国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矛盾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和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又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社会的和谐思想,也离不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一、教育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 ,师生之间的新型关系成为教学评价的基础和起点有关专家认为 ,教育评价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判断时代。 1989年美国教授枯巴和林肯合写了《第四代教育评价》一书 ,提出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评价现象 ,突出了评价价值的多元化 ,强调了教育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之间以及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互动 ,更加重视了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2 0世纪 80年代前后 ,英国针对奖惩性教育评价难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 ,不易取得评价对象的坦诚配合等弊病 ,提出了“发展性…  相似文献   

20.
文化和传统要延续,社会要发展,必须有一代代新人接替。而教育正是把文化、传统、社会发展与新生一代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和中间环节。同时文化与传统对教育又带来巨大影响,历史教育尤为显著。表文拟从文化、传统的视角,就中美两国中小学历史教育诸问题展开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