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事语文教学已经近十年了,教了那么多经典名文,可细心回想,总觉得不踏实。因为学生总是在说:"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尤其是文言文,提起时总是心烦。对教者自己来说,讲了那么多文言知识还是心中无底;对于学生来说,总是害怕"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就是文言文面临的尴尬现实。我自己学中文出身,再加上这些年的  相似文献   

2.
朱明生 《中学文科》2007,(9):128-128
我一直都在庆幸自己是一位语文老师。教学中能有那么多的情意可以表达,有那么多的思想可以交流;教学中有那么多的知识可涉猎,有那么多生活可以去体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说、笑、逗、唱,学生可以想、练、做、打(指辩论)……真是其乐无穷,其趣也无穷矣![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正>何谓"少教多学"呢?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教师要少教,学生要多学。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把"少教多学,变灌为导"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精心安排课前预习提前预习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经了解,多数教师也注重让学生提前预习,但  相似文献   

4.
正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使学生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在生本理念下教师思考的是如何使自己的"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从而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师不教,学生会学。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天生美丽。"语文课应该是所有课程中最有吸引力的——有那么多优美的诗文可以读,有那么多动人的故事可以听,有那么优美的文字可以去写,但遗憾的是,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出了那么多问题呢?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面对名篇也味同嚼蜡;教师苦口婆心,拿着课本,拿着卷子,从基础知识字词句的用法,再到语段内涵、文章的外延意义,恨不得把整篇文章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课堂上语文  相似文献   

6.
朱凡 《成才之路》2014,(3):16-16
正多年来,少教多学,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我教学的理想和追求。早在1632年,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指出:"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单纯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教学过程平淡乏味,极大地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过度依赖教师,教师教得累,学生无兴趣,教学效果不好。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好学、多学、乐学,快乐健康地成长呢?在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7.
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 ,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效率。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多元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探究的兴趣1.采取多种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风格等  相似文献   

8.
<正>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奥修《祷文》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我想,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希望实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理想。那么,具体地我们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9.
史阿兰 《学子》2014,(6):36-37
正G·波利亚说":如果一个学生从来就没有机会去解决一个他自己所发明创造的问题,那么他的经验是不完整的,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从一个刚刚解决的问题引出新问题,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也可以留一部分创造发明给学生。"数学课堂上留有一些发挥的余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法解决问题,可以是一题多解,在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中锻炼思维能力,甚至可以把这样的方案迁移至新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难题之一是小学生总觉得没有素材可以写,而教师认为,学生看过那么多的图书、影视,在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体验和实践,怎么会没有素材可以写呢?实际上学生不是没有题材可写,而是不会挖掘身边的素材。思维导图是一种能优化学生思维的一种方式,小学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挖掘现有的题材。一、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导图软件,实际上接近于一块画板,学生可以在电子画板上随手涂鸦,记录自己的想法。有些人会  相似文献   

11.
<正>"以学定教"就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整教学顺序,并做出教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学定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动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一些实践与策略,以求抛砖引玉。一、做好学情分析,找准教学起点要把握教学的起点,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按照课标的规定,按照教材的进度,在多  相似文献   

12.
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指出:数学教学中,应该把课堂进度(数量)慢下来,把教学要求(难度)降下来,多腾出些时间给学生思考,从而把课堂的质量(效率)提上来。不要一条接着一条地讲题目,要多些互动交流,要关注解题质量:多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演变成哪些新问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够发现什么规律"等;多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灵活借鉴,不断总结;充分暴露学生思维,发动学生互相借鉴,并跟着不断思考、不断引导。  相似文献   

13.
很多同学将作文课比作"炼狱",一听写作要求,特别是字数要求更是嘘声一片。即便勉强写出来也是文不对题,不知所云。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之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呢?一、培养兴趣,让学生对写作乐此不疲(一)多给阳光,多加赞扬三年级学生初涉写作,很关注老师对自己"处女作"的看法。这时如果我们教师可以及时地给学生多点赞扬,多加鼓励,中肯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学生就会充满自豪感,树立起写作的信  相似文献   

14.
刘鹏 《语文天地》2011,(21):32-33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苦口婆心地教了那么多写作技巧,念了那么多范文,学生却没有"灵"起来;老师圈圈点点,辛辛苦苦地批改作文,甚至不惜动用溢美之词,也没有让学生的文章"靓"起来。为什么呢?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常常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究竟这个"壳"卡在  相似文献   

15.
常听学生说:课上也能听懂,就是自己不会解题;也常听一些老师抱怨:这道题都讲过多遍了,可学生还是不会.这两种现象非常普遍.其实质,是学生"知道"但"想不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知道"但"想不到"呢?笔者对此研究多年,现将点滴思考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要寻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那么如何打造令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高效课堂呢?教师只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避免一味填鸭、不顾后果的局面,从而使英语课堂变低质为高效。具体来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懒"来打造英语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7.
杨树民 《甘肃教育》2014,(23):47-47
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告诉我们书要靠多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成功的语文课也正是通过学生的多读才得以实现的。"以读为本"已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语文教学模式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读才能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到课文内容呢?一、合理安排,保证时间课堂上阅读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就必须靠科学、合理的安排。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李文洁 《教师》2013,(22):63-63
现在的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自主意识强,接触新生事物多,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照本宣科"和"我讲你听"等"填鸭式"教学已经成了"旧把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也不受学生欢迎。那么,语文老师应该如何开展语文教学呢?一、精心准备激活"共振点"  相似文献   

19.
正"识字"是低年级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会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这样可以有效缓解识字与阅读写话之间的矛盾。但是,有的同学还是对识字有一种畏惧心理,认为小学阶段要学好几千个汉字,还有那么多同音字、多音字和形近字,学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出现这种畏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走出这种心理困惑,  相似文献   

20.
学生要想真正理解文意,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感悟,通过"感悟"才能品读出文章的妙处,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言语能力。一、初读教学阶段引导学生感悟从初读阶段来看,如果这篇文章写的是人,那么,应该让学生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这篇文章写的是事,那么,应该让学生感悟这件事情的大概经过;如果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那么,应该让学生感悟的是这一篇课文讲述了什么样的事物并且是从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