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从文化功能学的视角,解读龟兹石窟壁画的意义和功能.石窟壁画本是佛教为宣传其教义、教法、教理所创立的一种直观视觉的表述形式,也即艺术的表达形式.龟兹石窟壁画作为历史上的宗教文化,具有多种功能的价值意义.文章还以龟兹壁画为例从四方面论述了宗教文化的历史功能:一、具有传播信仰,宣扬教义的功能作用;二、具有记载佛教创教传教的历史过程,增加宗教的神圣性的功能;三、营造虔诚、庄重的礼佛氛围,强化宗教徒的宗教情感的功能;四、客观上起到了反映现实生活的作用.文章还进一步论述了龟兹石窟壁画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一是历史文化、文物的价值;二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石窟艺术在佛教艺术中占有十分显要的位置,中国的石窟艺术博大而精深,渊远又流长。从公元二世纪开窟算起,至明清小规模的开凿与重修,佛教石窟在我国有延续千余年的发展,这一点是印度佛教石窟望尘莫及的。要深入研究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有必要谈谈其源头龟兹石窟艺术。黑格尔认为,“宗教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显然,宗教艺术的产生是出于自身宣传、发展的需要。佛教石窟艺术的产生、出现也更是如此。约在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释达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公元前一世纪,印度阿育”…  相似文献   

3.
李宁 《考试周刊》2008,(6):150-152
佛教寺院,佛教石窟和其它佛教艺术品,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也应运而生,保存至今的佛教遗存和遗物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而佛教石窟在佛教遗迹中,又以其特有的艺术风貌和丰富的遗存,令人刮目相看.中国石窟遗迹,地域分布之广,保存数量之多,绵延时间之长,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佛教石窟艺术的出现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和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作为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巨大的旅游魅力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遗产十分丰富,就佛教造像而言,有金属铸像、石雕像、木雕像、泥塑像、陶瓷像等。这些石窟寺以外的佛教造像,多为民间寺庙和家庭的陈设崇拜之偶像,遍布全国各地,数量之多以百万计。它是佛教教义和佛教艺术的载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发展变化,而且随着宗教职能的逐渐消失,这些珍贵的佛教艺术品便成为人们研究古代社会史和宗教史的具体真实的形象资料。本文将从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发展和繁荣,佛教造像艺术的民俗化、世俗化,宗教与佛教造像在情感表现、表现手段、探究对象上的关系,宗教的文化思维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几方面进一步论证佛教造像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它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云冈石窟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了“丹霞红”这一概念,研究了丹霞红在原始宗教中的地位,以及丹霞地貌对原始宗教、佛教和道教石窟文化的影响,从而阐明丹霞地貌与宗教文化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7.
北石窟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庆阳北石窟寺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它在丝绸之路发展史和佛教东渐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因此 ,有必要对前不久召开的“北石窟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讨论要点和提出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非洲刚果有句谚语:"树无根不立"。艺术亦是如此,如果没有民族文化、历史、宗教的支撑与滋养,艺术难以繁盛。中国的石窟艺术更是与其内核——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源于古印度,汉代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第一次繁荣还要追溯到公元336年,那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石窟群,莫高窟就是其中之一。传说一位名曰"乐僔"的和尚,因一日突见三危山山顶佛光四射,所以在山上建了莫高窟。佛教一路东渐,直到北魏时期,统治者笃信佛教,甚至将佛教定为国教,并开始大规模开凿石窟,石窟艺术在得到统治者的护佑之后大为发展。然而,好景不长,公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龟兹石窟绘画的艺术特点、壁画艺术的残损和对它进行保护的措施等一系列现状问题,介绍了龟兹石窟绘画艺术诞生与鼎盛时期对中原石窟艺术产生的影响和后来中原石窟艺术又丰富了龟兹石窟艺术的历史过程,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龟兹佛教绘画艺术中心对古代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古印度、中亚、中国和西方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互相影响,龟兹石窟是西域文化最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又十分注意中原文化的影响,论述了龟兹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历史透视(提要)[印度]谭中佛教发明石窟艺术是为了创造一种新鲜的、祥和的气氛。天堂是一种假象,佛教创造了这种假象使人们从自己的幻想造成的假象中解脱出来,但佛经也坦率地承认,所谓“西方净土”实际上也是一种幻觉。石窟中的神像在暗淡的灯烛...  相似文献   

11.
胡卫华 《培训与研究》2009,26(1):68-69,95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上来审视设计艺术,重点论述包括文化语言、设计运动、宗教、民俗和科学等这些文化元素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艺术设计的发展史就是文化的发展史,每一个民族或历史阶段的艺术,都刻着同时代文化的影子。艺术设计体现了复杂的文化特征,并且这些特征之间也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不是截然区分开的。  相似文献   

12.
家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汉魏六朝时期的世代簪缨泰山高门羊氏 ,不仅在政治舞台上颇有作为 ,而且族人之中诗书薪传、家学相承 ,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孕育出羊弼、羊祜、羊欣、羊士谔等对当时之学术宗教与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本文从经学、文学、书法及宗教四个方面 ,对羊氏家族文化作一撮述 ,并试图从中探绎其文化特色与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
在中世纪形成的伊斯兰建筑以伊斯兰教为基础,随各个伊斯兰国家历史文化而发展,其丰富多姿、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突出地显现出阿拉伯民族性和其他世界性文化艺术融合发展的特征,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据特殊地位,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人成为人的符号系统,是以人塑出的自然关系和系统。文化的传播不同,造就的文化或者是符号系统也是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不仅仅是歌舞、饮食之类,还包括宗教、科学、历史、艺术等。民族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期积淀中由很多人的共识形成的。教育的本质在于发展人,每个人都是在自己文化基础上发展的,最后形成共荣共生的发展局面,这就是当前所讲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庄子之梦的文化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之梦承袭并突破了前人梦描摹时的梦魂宗教崇拜之神学性思维模式,将虚构的梦纳入作品,借梦象释理抒情,跨越了哲学常规的逻辑说理方式。他以梦为文所开创的梦象艺术。打通了入梦窥视心灵及社会隐秘的艺术渠道,使梦文学成为映射社会文化的特异窗口,从此正式拉开了中国梦文学艺术发展序幕,在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羊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化中的羊,不仅是自然之物,而且还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化内涵,象征着吉祥、神圣、善良、公正。翻开古代有关“羊”的大量献资料,我们发现,“羊”与传统化中的宗教、法律、道德、政治、学、艺术、民俗等各方面都有不解之缘,而这些资料亦是研究传统化弥足珍贵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7.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从创作方法和技巧运用上,形成了我国民族 形式美术的传统和特定风格,对我国后来的石窟艺术、石刻画像以及其他造型艺术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为 我国整个美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广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缅甸历史上受到了来自古印度的强大影响,它的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带上了不少印度文化因素.而缅甸文学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记录社会风貌,展现人民的信仰和精神风尚.  相似文献   

19.
钧瓷在世界陶瓷史上享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体现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钧瓷命名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据,以艺术审美为手段,以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语言为载体,将其文化内涵恰当地表示出来,这既是钧瓷营销之必需,又有引领人们发现美、享受美的作用。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钧瓷的命名不但要求造成产品之间的区别,而且还要凸显其亮点,产生"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之功效,使人们产生美好的联想,寄予微妙的情趣,获得审美的愉悦。钧瓷命名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体现在钧瓷企业、品牌及产品的命名上。  相似文献   

20.
北京紫禁城建筑艺术的文化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紫禁城是我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最高典范,她不仅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件珍品,而且在人类文化史上也是有代表性的文物。其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暗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这就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宗法礼制和阴阳五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