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智能时代,声音的侵权现象不容忽视。数字化入侵使得声音信息的收集更加隐蔽,而对声音信息的利用与侵犯却呈现多元状态。人工智能时代声音侵权的诱因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声音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有其经济价值,而相关法律对声音权益的保护不足使得侵权行为有机可乘,同时个人对声音的保护意识不强也使得声音侵权行为加剧。基于此,需要通过平衡声音的数据控制权,完善声音人格立法权,增强个人声音保护意识的方式,保护声音权益不受侵犯,促进人工智能语音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的影視声音研究领域,人们对声音作为最基本的剪辑要素,如何参与影视语言的组织,特别是影视声音如何将自身各部分(语言、音乐、音响)组织在一起的问题历来研究得较少。本文从声音的剪辑特性出发,对声音剪辑的“织体”结构、声音叠置的形式、声音叠置的章法、声音的“主调式”和“复调式”以及声音的功能性转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声音构思是影视创作的重要内容,应借鉴音乐艺术的创作理念与表现手法,注重音色的变化,追求声音质感与层次感,运用对比手法,把握视听节奏。声音构思要有系统观念,应充分考虑声音的组织方法,将各声音元素纳入声音总谱,统一规划、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4.
龚政文  李欣 《新闻战线》2012,(12):25-26
"1+1"是十八大重大报道的主要特色。第一个"1",代表会议声音,即准确、权威、及时地传递十八大发出的中国声音;第二个"1"则是社会声音、百姓声音、舆论声音及国际声音的整合与提炼。  相似文献   

5.
我们大家都知道,电视节目是由画面和声音两大基本元素构成的一种视听综合艺术。声音作为视听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在声音的艺术创作中,各种声音构成元素——语言、音乐、音响效果之间的组接,以及如何选择录制声音的工艺等等,都是录音师在声音构思、  相似文献   

6.
曹宇 《新闻爱好者》2011,(3):109-110
一切视听艺术都是让画面和声音来"说话"的,但在纪录片中,声音不是画面的附件或陪衬,声音和画面是一个整体,画面是信息的一部分,声音则是另外的一部分,声画同等重要。声音的时间性特质使它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这也就决定了纪录片声音的叙事性。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声音引领着我们感受生命的律动和社会的脉搏,广播的世界里声音是我们触碰生活的一种方式,广播最大的弱点是稍纵即逝,然而声音为什么拥有如此持久的魅力呢?声音是广播的特质,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体现和实现的。声音是广播的载体,广播声音除了语言外,环境音响是广播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好的广播节目能调动所有的元素在有效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声音是广播的惟一媒介,广播是声音的广阔舞台。当声音通过电波发散开去,舞蹈着的声音精灵蹁跹起舞。在广播剧节目中合理运用声音元素,可使之更富自然、和谐、立体的美感。声音即涵盖了有声世界里的语言、音乐和音响,确切地讲,作为纯声音艺术的广播剧而言,则需按听觉艺术的规律——音响语汇来创作剧本、制作节目。简言之,它应该是  相似文献   

9.
陈蕾  张雯 《浙江档案》2022,(8):58-60
对口述史视频档案的研究大多基于视觉维度,声音作为口述史的重要元素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声音景观理论不仅关注声音本身,还强调身处其中的人如何感知声音、创造声音。本文借助声音景观理论,采用个案分析方法,对浙江老摄影家口述史视频中声音进行研究,发现声音通过创造虚拟空间增加临场感,以诉诸情感的方式引发共鸣,凭借个体的讲述实现历史叙事平衡,从而展现出口述史视频的深厚魅力。基于听觉实践与声音的相互作用,浙江老摄影家口述史视频里声景的建构也有着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曾巍 《出版科学》2023,(5):14-22
声音出版的概念,是针对有声出版实践中将声音作为文字内容的附加媒介,对声音出版价值认识有失片面的问题而提出的。声音出版强调诉诸听觉的声音既可以是知识与信息的内容主体,也可以是其呈现形式,着力于声音资源的充分发掘、存储、加工、生产与传播,以及声音特性的高效利用。留声机发明为声音出版登场创造了技术条件,此后随着媒介技术变革而出现的音像出版、有声出版、在线音频等,是不同阶段声音出版的实践样态。在出版深度融合、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声音出版需要进一步深挖内容资源、优化市场配置、激发宣传功能、升级媒介技术、营造出版生态,实现技术、文化与产业的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贞 《中国档案》2015,(4):66-67
作为声像档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声音档案往往被我们理解为以讲话录音为主,忽略了其丰富的内容种类。事实上,声音既是一种地标性的存在,又是述说一种生活状态的记录;既能还原一段岁月的往昔与当下,又能折射出历史的形貌与脉络。在今天,很多的声音已经听不到了,无论是自然界的声音,还是社会生活中的声音,随着岁月的流逝湮没消失了。这些过往的声音在哪里还能找到?现在的声音怎么留存,存在哪里,怎么让后人听到?留住声音是档案工作者的责  相似文献   

12.
声音的力量     
阚霞 《新闻窗》2012,(4):107-107
声音是有力量的。声音可以唤起大爱,可以抚慰心灵,可以伸张正义,可以讨伐邪恶与不公。广播,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工具和手段,作为典型的声音形式,更应该以权威的公信力,为政府、为百姓、为全社会传递和谐的声音、真实的声音、文明的声音,打造声音的力量。广播的声音应该有怎样的力量?广播的声音如何才能有力量?  相似文献   

13.
声音和画面是影视艺术的两大因素,共同构筑了视听形象空间。画面需要声音配合,声音也离不开视觉形象,画面和声音共同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14.
声音的出现,对纪录片的诸多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而对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贡献最大的人应该是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他充分利用声音技术,开创了"画面+解说"这一纪录片样式,也奠定了声音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声音使影片呈现奢华之美,声音丰富了电影谋篇布局的方法,声音成为纪录片表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电影中声音的作用毋容置疑。好的声音素材对于电影声音而言确实是一笔财富,而要想获得好的声音,就要从现场录音开始。一般来说,电影现场录音中,重点工作是拾取演员对话。为了确保对话录音的质量,也为了便于后期声音制作达到影片所需要的整体艺术效果,在现场录音时要注重对话清晰度、可懂度与信噪比的提高。电影拍摄的环境多是开放的,声音的传播是全方位的,某种程度上声音比画面更难控制。  相似文献   

16.
郭远辉 《声屏世界》2014,(12):32-33
<正>近两年来,大型励志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火爆荧屏。这档节目,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声音至上。表面上,它只重其声,不顾其他。细究之下,我们又不难发现,其实这些"好声音",不仅仅是一副天然的好嗓子,好声音只是一种形式,它最本质的蕴藏在声音中的内容,是铸就声音的"材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的配音与此同理。好的配音,是一部好纪录片、专题片的生命。"好声音"配出好作品,那么,如何才能铸就"好声音"呢?  相似文献   

17.
《如果国宝会说话》扩展了对于声音景观的运用。本文以谢弗所提出的声音景观理论中基调音、信号音和标志音为索引,基于对社会和文化形态因素的分析,赋予听觉动态性和丰富性,并从声音形态建构、声音空间建构、声音价值建构三个方面探讨《如果国宝会说话》声音景观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郭政 《采.写.编》2018,(2):104-105
广播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是一种声音媒体.换句话说,声音是广播唯一的传播手段.所以有人说,广播是声音的艺术.正是这种唯一性,决定了声音如果动听,广播就会栩栩如生;反之,声音如果平淡,广播听起来就会味同嚼蜡.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好"声音",将广播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广播》2009,(5):F0002-F0002
我们制造声音,但有些声音却改变了世界在新中国建立60年之际,以声音的方式为伟大的祖国献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广播》2016,(2):F0002-F0002
2月7日,农历大年二十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用声音刻录时代前行的脚步,再现百姓生活欢乐、温暖的瞬间,为亿万听众奉献了一道极具广播特色、丰盛热闹的“声音大餐”。节目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我国的声音”“我们的声音”“我家的声音”与“我台的声音”,以轻松、欢乐、温暖、怀旧的风格陪听众回家,伴听众过年;二十多位中央电台著名播音艺术家和主持人参与主持,一批听众喜爱的艺术家和文体明星集体亮相;节目首次用“声音纪录片”的方式对2015年及1956至今的5个猴年的国家声音进行梳理,给听众全新的听觉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