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一篇文章的构思而言,"意"可理解为文章的理念和感情,写文章是为了表情达意,这里的"情"与"意"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灵魂。一般而言,考试作文的"意"会在材料或者话题、题目之中,作者依据这些要求来确立自己的文章之"意"。  相似文献   

2.
<正>材料作文是对试题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根据要求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一、材料类型材料作文从材料的数量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个材料,即材料只给一个,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一则消息、一幅漫画、一则名言、一个故事、一个议论片段等,除了写作要求之外,不带任何说明。  相似文献   

3.
意在笔先     
张国鑫 《云南教育》2001,(20):25-26
立意是作文的核心,也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中,立意是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明确作者在文章里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或基本思想,是决定作文优劣成败的关键。一篇议论文,总是要说明、论述一个主要问题,阐述一个主要观点,全文就是围绕它讲一些有关的道理,根据一些有关的事实,来论证、说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个在议论文章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思想确定,就是议论文写作的立意。一篇文章的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立意是否深刻,而立意的深刻与否,又取决于作者是否会挖掘。抓住题意,就抓住了“灵魂”,抓住了“神”…  相似文献   

4.
刘成静 《学语文》2013,(1):47-49
高一阶段的写作教学以记叙文为主。可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叙事简单,人物抽象,情感表达不够细腻真挚,主旨提升缺乏或不到位,作文整体水平仍然停滞在初中阶段。而优秀的叙事散文,创作者用心地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细小的事情出发,阐发出丰厚的生活感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独特的启示。因此,我在散文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叙事散文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一、咬定话题不放松其一,要把立意出新的基础建立在正确理解题意上。话题作文虽然不设置审题障碍,降低了审题难度,但准确无误地把握题意还是立意的前提。偏离话题一直是学生作文的一大误区。以高考作文为例,2006年重庆卷“走与停”、江苏卷“人与路”和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都属于关系型话题,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肢”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找突破口。而有些考生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而对另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因此认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浓郁的香气,有一些家的味道,有一股让人落泪的欲望,我永远忘不了,那是爷爷泡茶的味道。  相似文献   

7.
8.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大体上都是给你一段材料或一个话题,要求你自行立意。2002年高考作文全国卷的五项要求之中,第一项就是“立意自定”。有考生说语文难在作文,作文难在立意。此言不差。不仅是2003年的中学生说立意难,1800多年前的大文学家陆机也说立意难。陆机说写  相似文献   

9.
言何以尽意     
庞铮 《考试周刊》2010,(3):39-40
本文在简要回顾言意之辩的前提下,以动态词汇研究的成果为基础说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因为发展变化的动态词义及时地适应了社会的发展,使得语言成为最有效的表情达意手段.所以语言应该完全能够胜任尽意任务。  相似文献   

10.
倪文东 《江苏教育》2022,(61):19-20
书法创作的“意在笔先”,其中的“意”既包括书法家的意愿、意向、想象和联想,亦包含书法作品的形质和法度;既有内在的“意”,也有外在的“意”,是书法家秉性、学养、功力、法度以及临书时之情绪、感悟诸因素的总和。意在笔先需要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前有所准备、心中有数,有厚实的书法创作实践积累。  相似文献   

11.
课尽意无穷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引人思索。一、发散式结尾——激思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就不能发散思维,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在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后,结尾时要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思考,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我教何其芳《一夜的工作》时,在学生了解了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后,让学生搜集总理的生平事迹,启发学生思考周总理为什么具有这么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更深入地感受到总理的人格魅力,激发了学生对总理…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习作教学,新课标提议要多写多改,在运用中提高习作能力;新课标还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新课标的这一提法,对写作方法的教与学可以说提出了更高更实更活的要求了。在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适当教给学生写作知识规律,特别是渗透指导学生学会审题立意,做到意在笔先,学会列纲构思,打好腹稿等知识,有助于学生乐写会写有效习作,并有助于第三学段  相似文献   

13.
胡祖信 《学语文》2003,(2):39-39
“意在笔先”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唐朝诗人王维就曾提倡“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山水论》)。清人沈德潜以绘画为喻,说作诗之道,谓“写竹者必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着墨也。”所谓“意在笔先”,就是作诗(或写文章)时,必须首先对全篇内容和旨意有一个通盘的谋划和明确的方向,做到胸有成竹。否则,兴之所至,断断续续,必将无所归依,支离破碎,杂乱无章。任何写作活动,只有“意在笔先”,才能对所有的材料作出合理的选择与安排,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技法和语言,使内容得到合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改潮流中,语文教学的方式、理念、目的都发生了较大转变。作为重点学科,也作为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自然无须赘述。结合教学经验,立足初中语文教学,试论庄子“言意观”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阐述如何运用庄子的“言、意、象”思想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意在笔先”最初是对书画理论的见解,后代文论家把这一见解推而广之,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命题、且倍受后人推崇。本文把“意在笔先”同一些质疑的观点“意随笔生”、“情在笔先”进行了辨证的比较。从而说明“意在笔先”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我们需要用辨证的眼光去审视它。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给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个明确的任务:通过对课文中美的因素的发掘,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鉴赏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现代文阅读中正确地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会感到教材的内容与自己更贴近,从而产生对阅读的亲切感,进而发展成对美的渴望,达到对教材中的美的因素的领悟,以提高现代文阅读的效率。初中生年龄小,阅历不多,学历  相似文献   

17.
沈佩 《考试周刊》2013,(36):30-30
<正>毛泽东曾多次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并认为:"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可见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词,只有反复阅读,反复品味,才能明其理,知其意,感其美。反复诵读是传统的读书方法,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真正的阅读不仅要用"嘴"读,更是"目、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高中习作也是制约学生高考成绩的关键。如今的高中作文教学,主要以新材料作文为主。如何优化高中学生的习作指导,提升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夯实学生的语言素养?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作文审题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从普通高中教学的实际看,高一年级的作文训练多偏重于记叙文。大多数高中生都内蕴着写好记叙文的潜力。北京大学的刘锡庆先生甚至主张中学生少作议论文,因为人在十八岁以前思想不成熟,逻辑思维很难  相似文献   

20.
“以意为主”是我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庄子有言:“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庄子·天道》)他把“道”归结为“书”,把“书”归结为“语”,把“语之所贵”归结为“意。”可见早在先秦之时,就确立了意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当然,意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等于文只有意。文除了意之外,还有其他构成因素。那么,意与其他构成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对此,历来说法很多。曹丕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引自魏庆之《诗人玉屑》)他认为在“意”、“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