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习作评改,常见的做法是。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文山”,老师精耕细作,找错别字,改病句;察漏补缺,删冗除繁;评优评劣,眉批总批。之后作文本发放到学生手中,绝大多数学生急不可耐地看一眼老师的总评和等级(或分数)便不再过问。老师面对自己的精耕细作付诸东流,要么见惯不怪,习以为常,要么一阵牢骚。这样日久天长,产生倦怠,不愿再精耕细作。 相似文献
3.
平日里一说到学生日记,老师们便会摇头苦笑,不置可否。批吧,真是味同嚼蜡,要么三言两语了事,要么空话、套话。流水账连篇。说到语病、错别字更是让人苦不堪言;不批吧,学生便会偷工减料,无法控制。于是“学生日记”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鸡肋”。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在进行《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应用研究中,我发现好多老师和我存在着一样的困惑,即课堂上的最后十几分钟,既要让学生做《数学分层测试卡》,又要进行批改和讲评,时间根本不够用,匆忙之中也不知道学生真的学到了没有。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到了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这个方法真的不错。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这是一个教育演示:一位老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入若干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满了吗?"学生答道:"满了."接着,教师往瓶里装碎石,摇了摇,又问:"现在满了吗?"有学生答道:"可能还没有."随后,教师又拿出沙子往里装,使劲拍了拍,又问:"现在满了吗?"学生们大声应道:"没满!"最后,老师拿出一壶水往里倒,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他望着学生:"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结论当然不止一个.老师最后说:"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如果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也许你就永远也没有机会把它们放进去了." 相似文献
15.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专家和老师经常这样说。“文章不厌千遍改”。但很多修改作文,除了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病句之外,感到再也不知从哪里修改了。那么判断一篇作文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呢?修改作文时除了字词句子的修改,还应从哪里入手呢? 相似文献
16.
5月12日14时28分,这是一个可怕的时刻,就是这个时刻顷刻间倒下了无数的生命,让人感觉生命是如此的脆弱.8.0级大地震,袭击了巴蜀大地,地动山摇之间,家园、学校瞬间夷为平地,公路断裂,桥梁坍塌,通讯中断,机场关闭……我们听到那废墟之中生命呼唤的呐喊,我们看见孩子们书本文具在瓦砾之中散落一片,无数座教学楼在地震中摇晃坠塌………… 相似文献
17.
作文批改一直是中学语文老师比较头痛的事情。两周一次的作文,多则一百多篇文章.少则五六十篇,一般的批改常规是既要批改错别字、病句,又要评价立意、构思。文章最后还要写上一段评语。这是语文老师最辛苦的事,他们很大一部分的时间都耗在作文批改上了。对这样常规的精批细改的做法.语文老师们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8.
题目 把电阻R1、R2分别与型号相同的一个电源、一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和若干导线组成串联电路,接通电路后,如果小灯泡亮,说明连入的电阻小,请说出这种判断的依据.这种根据灯泡的亮度比较电阻大小的方法存在什么不足?请添加一个实验器材进行改进,并说明改进过程及比较电阻大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因工作的需要,教师常常有中途接班的经历,也都经历过那种学生留念原来教师不能与自己相融的难过。其实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这个过程更是痛苦的,他们的心灵一时没有了寄托;作为新老师,不能只是沉浸在抱怨和无所作为中而错过抓住学生心灵的良好时机,必须架起沟通的桥梁抓住学生的心灵,彼此互相融合,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