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湟汉族迎娶中的婚礼歌主要包括哭嫁歌、劝嫁歌、拜堂歌、禳床歌等,这些歌随着迎娶时的每个仪式的出现而出现。从内容层面分析,这些且歌且谣的歌极具文学价值;在具体的婚礼语境中考察,这些亦吟亦白的歌又有很高的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2.
河湟汉族传统婚礼中的答谢歌主要包括谢舅父歌、谢冰翁歌、谢娘母歌、谢贵人歌、谢厨师歌和谢亲戚歌等,这些歌是随着亲迎日婚礼的每个答谢仪式的出现而出现。从内容层面分析,这些且歌且谣的歌极具文学价值;在具体的婚礼语境中考察,这些亦吟亦白的歌又有很高的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3.
河湟汉族婚礼歌是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旨在渲染婚礼喜庆气氛的仪式歌.按其出场的顺序可分为婚礼前的歌、婚礼中的歌及惜别时的歌,其惜别歌主要由交人歌,辞姑娘歌,送客歌,拦门歌,回马歌,道谢歌等组成,在这组惜别歌中,玩具话别时的深沉与哀婉,更有惜别后的珍重与祝福.  相似文献   

4.
佛教器物在信众心目中是神圣、洁净的.在河湟口传文学中,这些佛具和法器同样被人们反复礼赞、颂扬.尤其是在卓仑藏族婚礼歌中,以法铃、法鼓、哈达、八吉祥等为主的佛教神圣器物更是被歌手动辄吟咏,同时其间浸透着主体们浓浓的信仰和膜拜.  相似文献   

5.
自赵充国率兵进入河湟屯田,汉王朝在此建县设郡后,汉语就已扎根于河湟。河湟汉族来源于中原各地,自西汉以来汉族一直是河湟地区的主体居民,汉语一直在该地占主导地位。河湟汉语随本地政局的变化和中原移民的到来而不断演化,青海方言的形成不会晚于东汉末年。青海方言与甘肃方言关系密切。而河湟汉族来自于明初的南京,青海方言形成于明初,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婚宴是婚礼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一种仪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婚宴仪式的变化和经济功能也日益凸显。目前学界多以城市或农村婚宴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对婚宴主体参与者进行分段和分类研究。九零后是当前我国最具消费力的群体之一,他们的消费有很多新的时代特点。本文以成都九零后群体的婚宴为考察对象,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主要运用观察法、访谈法来探究成都九零后婚宴仪式变迁的表现和原因,以期引起对婚宴仪式变迁相关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妇见”礼始见于周代婚礼,其仪式琐细繁缛,主要由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舅姑飨妇等环节构成。此礼经过岁月的冲刷和洗礼后,仍然存留于当下的河湟汉族婚俗中。其中新妇向公婆拜见行礼是“妇见舅姑”的遗风,新妇“斟毛头茶”、“端包子”、“下面”是“妇馈舅姑”的流俗,公婆向新妇馈金是“舅姑醴妇”、“舅姑飨妇”的余韵。  相似文献   

8.
现今的河湟汉族婚礼中的"冠戴"仪式,与古代冠礼相比,虽简约了许多,但二者在外在形式上有相若的仪规,在深层内质上含相同的寓意,故可断定"冠戴"就是古冠礼的沉淀。除此而外,"冠戴"中"惩治"新郎的习俗实属原始成丁礼中"伤体炼志"的残痕,这为"冠戴"发轫于古冠礼的论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古人的"冠而婚"思想使冠礼的遗留——"冠戴"内化于婚礼中,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冠戴"实承冠礼之余风。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因历史,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在婚姻的习俗,婚礼的服饰,婚礼的仪式及婚宴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本文主要是对中西方婚礼习俗进行对比和探讨,这样有助于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相似文献   

10.
有清一代,河湟洮岷汉人多受藏传佛教影响,在民间社会,丧葬、祭祀活动中常有藏传佛教僧人的身影,藏传佛教也借助节庆、法会吸引汉族信众;汉族士人对藏传佛教或持批判态度,或示以宽容,他们的言论行止中亦可循迹藏传佛教对汉人社会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1.
儒家“大一统”观念和“外王”思想对古代士人的政治心理、价值取向影响深远,士人文艺作品的儒学化色彩也颇为浓厚,这在历代咏湟诗文中亦有体现.本文通过分析中原文人以河湟为地域指涉所创作的古典诗文,以及曾游历、任职或生活在河湟地区文人们的诗作,来分析历代咏湟诗文的儒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河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之地,信仰伊斯兰教的河湟回族在与当地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族群长期交往、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主要体现在经济交往、宗教交往、文化交往等诸多方面。在多元文化健康互动的河湟地区,回族形成了其特有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和伦理道德等。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的演进中河湟地区作为中原与周边政治、经济、文化力量伸缩进退、相互消长的中间地带,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各族文化建构出河湟文化多元鼎立与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多元性文化维护了河湟地区的社会稳定,加强了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了河湟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进步,最终也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同时创造了河湟地区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景观。  相似文献   

14.
河湟“花儿”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由于河湟“花儿”艺术依然保持着古朴原始的风貌,从中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从文化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它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河湟“花儿”应予以充分地保护与发展,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5.
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错过渡地带。河湟地区的汉族、藏族、土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相依相靠、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在汉藏、回藏两大族群关系之下因利互补、和谐共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和睦共处,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6.
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错过渡地带。河湟地区的汉族、藏族、土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相依相靠、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在汉藏、回藏两大族群关系之下因利互补、和谐共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和睦共处,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卓仓藏族婚礼涵盖了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通过婚礼的各种程序仪式和各种说唱辞表现出来。卓仓婚礼虽属民俗文化,但它的各种说唱辞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卓仓藏族婚礼涵盖了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通过婚礼的各种程序仪式和各种说唱辞表现出来.卓仓婚礼虽属民俗文化,但它的各种说唱辞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发源或流经青海东北部的湟水河、大通河、黄河史称"三河"。三条大河天然一域,先人早有高见。现今,"三河"一说很少用到,皆曰"河湟",就远不及古人眼光口吻大气了。诚然",河湟"亦是古称谓(见《后汉书·西羌传》),专指黄河与湟水。那"河湟"的"河"也应含大通河了?想来这个可以有。有时,我们也会听到当问及何谓"河湟"却分不清即是黄河、湟水者仍大有人在,可见此概念似清楚实又有些含混,如仍沿用"三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青海河湟地区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耕地、人口、物种及粮仓建置等方面,这些不仅得益于河湟地区相对有利的自然优势,还与政府的扶持、民族贸易等有相当大的关系。河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促成了经济多元化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