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说过:“给孩子—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想像的余地,让他们将想像放飞。语文课堂应给孩子创造自由放飞的空间,放飞孩子的想像,放飞孩子的理想。”在语文学习中,丰富的想像力能使学生了解课文及一些文学作品的意境,再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呢?  相似文献   

2.
一、在朗读中感悟语句的连贯性培养语感要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速辨标点符号,读出句读,形成语感,把书面符号转换为口头言语,要克服“唱读”和一字一顿的现象。要求学生读书时能合理调动感官参与,目视、口诵、耳闻、心思,边读边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甚至边读边欣赏自己的朗读。二、在想像中感悟文章的意境语感的产生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像,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复述电影,想像那感人的一幕幕,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而培养语感。三、在品评中体验语言的情感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培养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体验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可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抓住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因写出了《雨巷》一诗曾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这首名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不可多得的好诗之一 ,因其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而让人读之回味无穷。《雨巷》的诗美魅力与作者独特的写作艺术有关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众星拱月的意象结构与意境生成的艺术。《雨巷》一诗的独创性首先体现为意象的创造和意境的生成艺术。该诗创造了三个主要意象 :雨巷———雨中的巷道 ,悠长冷清而又寂寥的巷子 ;“我”———在雨巷中踽踽独行者 ;姑娘———“我”希望逢着的一位想像中的姑娘。诗人又以油纸伞、丁香、姑娘的眼光、芬芳、颜色、梦、颓圮的…  相似文献   

4.
一、设计理念小学中年级学生最富于想像和幻想,教师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让学生在想像习作的实践中大胆写抒发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真情实感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二、导写过程(一)巧设话题,激活情趣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举行一次比赛,好吗?[评析:听说要比赛,有哪一个不激动、不兴奋?学生马上来了精神。教者短短的一句话,把学生的兴奋点激活了起来。]2.这次比赛,要让别人知道什么呢?那就是:我敢想、我爱想、我会想;我的想法与别人不一样。3.好。把“我敢想、我爱想、我会想;我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巧用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一课时,给学生讲了一则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伙子恋上一位漂亮的姑娘。当小伙子向她求婚时,姑娘却坚持提出要其掏出母亲的心去迎娶。小伙子无奈,回家真的掏了母亲的心。可当他捧着母亲滚烫的心向姑娘奔去时,不小心摔倒了。此时,那颗心开口了:‘孩子……你摔坏了没有 ?’”讲到这里,我发现孩子们听得是那样的入神,有的眼里还闪动着晶莹的泪花。我启发道:“同学们,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样的无私,那样的纯真。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怎样去对待自己的祖…  相似文献   

6.
诗人艾青说 :“所有意想 ,意境 ,象征都是通过想像而产生。”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像 ,同样 ,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像。无论诗歌意境的建构还是诗人情感的领悟 ,都需要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 ,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 ,从而达成与诗人的沟通。正如叶圣陶所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 ,更要在想像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因此 ,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感受诗情画意。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想像的欲望情感是想像的动力。诗人“情动而辞发”引发出“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相似文献   

7.
教学文摘     
《避雨》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扣住“雨”线,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设计下列问题:1.为什么发生了避雨这件事?2.避雨时姑娘与人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3.姑娘与人们谈了些什么?姑娘回答得怎样? 二、抓住细节描写,领会人物形象。如两次“站在最边上”、“不声不响”、“不再作声”、“姑娘没动”、“抬头望了望天空”、“喊”等等,充分体现出姑娘认真研究气象和对气象工作的热爱。 三、引导学生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文章写了一群避雨的人,这不单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他们在避雨时的表现与姑娘恰好形成了较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姑娘的“有心计”。 四、体会段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耳朵热线     
把美好的想像转化为动力大耳朵哥哥,我特别喜欢幻想。当我考试没考好时,就想像自己拿了满分,同学们都羡慕我;当别人欺侮我时,就想像自己是侠女,把他打得到处跑;有时,我会想像自己是公主,有很多玩具……这些想法都是莫明其妙地跑到我脑子里来的,我好怕这是一种病。湖南省衡阳市小读者孙群群你是一个想像力丰富的女孩。一般来说,女孩子都比较爱幻想,幻想是想像的一种,幻想的内容一般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想像是发明的源泉和现实生活的动力,比如莱特兄弟想像自己能飞,后来通过努力,发明了飞机。你不要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应该从美好的想像中…  相似文献   

9.
清晨     
清晨,我来到学校,听到的是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是校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天空万里无云,碧  相似文献   

10.
特级教师于永正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果实累累的果园。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菖菖菖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  相似文献   

11.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从已有的《雨巷》教学案例来看,大都是紧紧围绕着《雨巷》中多种意象来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是以讲授法和启发式互为补充。这种教法虽然抓住了重点,着重分析诗中多种朦胧的意象和"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但传递的知识比较空洞、单调和缺乏新意,不利于学生新诗素养的培养。因此,对于《雨巷》这一类新诗,我们要对其教学内容除旧布新。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领略《雨巷》的意象美,感悟《雨巷》的意境美,品味《雨巷》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12.
创造力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小学作文教学要很好地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作者在创设情境和塑造人物形象时,都离不开想像。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描绘作品的形象,还要根据作品中人物形象联系事件的发生、发展,借助意境、音乐、图画等激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我在十多年的教学中常用以下方法进行读写教学。1.再造想像式。再造想像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中构成相应的新表象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描述,鼓励学…  相似文献   

13.
放松心情     
电话一个小伙子每天晚上在安格吉莎对面单元的窗口用望远镜看她,这使她很生气,有一天清晨,她打电话给那个小伙子。“你好,我就是对面单元里的姑娘,你还记不记得,昨晚我脱下长筒袜子放在哪里了?”  相似文献   

14.
一、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想像中体味文字之妙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词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想像是阅读的翅膀.赋予文字以生命,就要点燃学生想像的火花,读书时不仅要看文字,更要看到由文字触发而呈现的画面,读出文字的声、色、情,读出无穷无尽的韵味来.这也是引导学生在丰富表象和体验的想像活动中,实践语言、发展思维、享受审美情趣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上完《日月潭》这一课 ,学习委员问我 :“老师 ,这篇课文少写了一段。”“怎么会 ?”我吃了一惊。“你看 ,课文中只写了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 ,却没有写傍晚的景色。”学习委员指着课本对我说。“就是少写了一段。”同学们也附和着。我仔细看了一遍课文 ,作者在描写日月潭晴天的景色时有明显的时间顺序 ,为什么没有写傍晚呢 ?这个问题还是由学生自己解决吧 !第二天清晨 ,我带着学生早早地登上一座大沙丘 ,让学生观察大漠深处清晨的景色。有的同学观察到启明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有的同学观察到小壁虎早早醒了 ,在草丛里来回跑着。接着 ,东…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以往在指导学生写想像性的作文时,我总是创设想像的情境或给一个想像的触发点(如“二十年后的我”、“克隆自己”、续写、故事新编等),训练学生将想到的合理组合,写成一篇习作。可一次想像作文的指导改变了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冯瑛 《新疆教育》2012,(21):96-96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真正为学生着想,创造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阅读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个性化的阅读,深入与文本的对话,去感悟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借助生活常识去想像。《荷花》这篇课文,通过对荷花传神的描写,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美景。其中写道:“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空中只有蜻蜓飞过,告诉我清晨飞行的快乐;脚下只有小鱼儿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教师抓住省略号提出:“我们还可以以荷花的口吻想像有一些什么动物或昆虫来告诉亭亭玉立的荷花一些什么秘密吗?”同学们抢着回答:“蜜蜂飞过来,兴奋地告诉我油菜长势茂盛,它们采制了好多好多的蜂蜜。”“小蝌蚪游过来,喜悦地告诉我它很快就要丢掉尾巴,变成大青蛙了。”“青蛙跳过来,骄傲地告诉我它昨天晚上吃掉了…  相似文献   

19.
教学《长城砖》时,我问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课文里有假话!”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就沸腾了。同学们议论纷纷,不相信课文里会有假话。我鼓励他说下去。他振振有词地说:“我在网上看了一个资料。2003年l0月16日晚上,央视记者白岩松问杨利伟:‘有没有看到大家都在说的长城?’  相似文献   

20.
且慢闭眼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美景的文章,教师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般都设计这样一个环节:“闭上眼睛想像一下”或“老师读这一段,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看你眼前都出现了什么”。这种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方法本身无可厚非,关键是这种方法选用的时机是否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