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洵教子     
苏洵是北宋人,他不仅在诗书文章上负有盛名,教子方法也有独到之处。 大儿子苏轼和小儿子苏辙。儿时十分顽皮,不肯用心读书。在多次教育不见效果的情况下,苏洵改变了他的  相似文献   

2.
苏洵佚文     
宋王銍《四六话》卷上云:文章有彼此相贵之事,有彼此相须之对。有彼此相须,而曾不及当时事,此所以助发意思也。唐人方有此格,谓之互换格,然语犹拙,至后人袭用讲论而意益炒。如……苏明允代人贺永叔作枢密启曰:“在汉之贵谊,谈论俊美,止于诸侯相,而陈平之属,实为三公;唐之韩愈,词气磊落,终于京兆尹,而裴度之伦,实在相府。然陈平、裴度未免谓之不文,而韩愈贾生,未免悲于不遇。盖人之于世,美恶必自有伦;而天之于人,赋予亦莫能备。此又何啻出蓝更青、研朱益丹者也。”  相似文献   

3.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曾达到“下笔顷刻数千言”的境界,广为世人称颂。不仅如此,苏洵教子成才的趣事也是至今流传。据载,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在多次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下,没有什么成效。对此,苏洵没有采取“棍棒”的方法,对孩子实行强制教育,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躲在背  相似文献   

4.
秦以前各家学术思想的发展,经秦始皇野蛮扫荡,董仲舒定儒术于一尊,过早地结束了它的黄金时代,迄至宋时,百家争鸣,诸说竞起的局面和气氛似已荡然无存。儒学换上了理学的新袍,再次确立了它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然黄宗羲、全祖望作《宋元学案》,博采诸家,考镜源流,揭示出无论刻板、保守之理学,或颇具新意的王安石新  相似文献   

5.
统编语文课本高中第三册《六国论》注①说:“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元,号老泉……。”其实“老泉”一号,乃是苏轼晚年的别署。自南宋时起,便有人误以为是苏洵的号。《三字经》云:“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为了避免以讹传讹,有辨证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似乎从来还没有人为他的诗文系年,而这对了解苏洵生平,弄清他的各篇诗文的主旨又是至关重要的。通行的四部丛刊十五卷本《嘉祜集》仅收苏洵诗文116篇,我从其他版本、其他书上又得39篇,共155篇。下面按时间先后顺序,先列可以系年的篇名,并简述系年的依据,不当之处,希望得到纠正,后列尚未系年的篇名,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求得解决。在通行本中,以眉山三苏祠二十卷本《嘉  相似文献   

7.
苏洵为宋代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着丰富的文艺思想。本文探讨了苏洵文艺思想的形成与蜀学传统的关系,洵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苏轼兄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洵的《六国论》中写道:“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并力西向?谁并力西句?六国吗?但可能吗?是否想得有点简单了呢?并力西向的是六个国家,而不是六个人。即使是六个人,他们也各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立场。更何况是六个国家呢?六国各有自己的政治地位、权力机构、自身利益。他们可能会为其他五个国家的生存而牺牲自己的国家吗?退一步讲,即使同盟并力西向。但他们互相信任对方吗?哪一个国家愿奋勇做主力军冲前锋?又有哪一个国家愿自己的军队伤亡惨重?西向中,每一个国家必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9.
对苏洵的创作进行分期,可以至和年间为界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苏洵前后期创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迥异的社交活动、逐渐成熟的思想、变化多端的文风。  相似文献   

10.
苏洵屡试不第,渴望通过荐举跻身士林,书信在苏洵的干谒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苏洵通常采用表达仰慕、叙述交情和描写悲惨经历的方式表达情感,针对不同的干谒对象采取不同的游说方式。在崇尚风节的时代背景下,苏洵虽以“王佐才”自命,却不得不通过引经据典、自命隐士的方式掩盖名利欲望,呈现出自持与锋芒错落的文风。这些书信不仅彰显了苏洵的干谒技巧,表现了时代背景下苏洵的干谒心理,也反映了苏洵的自我认知和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11.
赖筱倩 《广西教育》2013,(31):110-111
苏洵的生死观源于道家,主在儒家,辅于佛家。但由于佛、老等是当时社会生活和学术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洵的思想比较开放,又从不以纯儒自居,难以看出其中的清晰界限,在他的同一篇文章中也常常体现出三教相融的观点,而且,在不同时期,苏洵对三教的偏倾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苏洵的生死观源于道家,主在儒家,辅于佛家.但由于佛、老等是当时社会生活和学术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洵的思想比较开放,又从不以纯儒自居,难以看出其中的清晰界限,在他的同一篇文章中也常常体现出三教相融的观点,而且,在不同时期,苏洵对三教的偏倾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苏洵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古文运动强有力的推动者,“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苏洵的散文以议论文为主,也以议论见长。其杂文数量虽然不多,却各体兼备,别具特色。其总体艺术特征是:感情真挚,结构谨严,行文曲折,语言凝炼生动。  相似文献   

14.
苏洵与北宋古文革新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他的一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七岁以前,是他“少不喜学”的时期;从二十七岁到四十七岁,是他发奋读书的时期,四十七岁以后,是他的文章名震天下的时期。 关于苏洵二十七岁以前的情况,我们现在所知甚少,只能从他和同时代人的一些简单记述中略知梗概。他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说:  相似文献   

15.
写下这个标题,自己也不禁哑然失笑,王羲之和苏洵?还真有点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从所处年代上说,王羲之是东晋人,苏洵则是宋代人,二人生存年代相差甚远,绝不存在什么生死交、忘年交的友情。从主要成就上来说,王羲之是书法家,苏洵是文学家。书法和文学虽有联系,也很少有依承性。不过近来读史,我却把这二人联系了起来,找出了他们的共性。我们先看有关二人的两个故事。  相似文献   

16.
苏洵在唐宋古代文八大家中颇为特殊,不但功名最薄,官阶最低,传世文间最少,而且杂糅纵横之学,取法纵横之术,挥洒纵横之文,带有鲜明的“纵横”烙印。苏洵文章之所以独树一帜,就因为特色鲜明,自成一格,而突出的特色便是具有纵横之风。  相似文献   

17.
同一题目作文,父子两人都是借史论政,并和现实相联系,以起到借古鉴今的作用。不同的论证角度、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展现出父子两人不同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的散文独树一帜,风格独特.苏洵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四川眉山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苏洵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散文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苏洵散文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苏洵与其二子苏轼、苏辙各有一篇论"六国"的文章,虽然都是论史类的论说文,但实属两种类型,苏轼的《六国论》就六国久存而秦速亡这一历史现象作分析,其中突出强调的是"士"的作用。在苏轼看来,六国之所以久存乃是由于"诸侯卿相皆争养士"。因此,  相似文献   

20.
苏洵的《六国论》是政论文,作者从“暗刺宋事”的需要出发。确定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但是由于论据不可靠,致使论点失去了真实性,因此文章也没有了科学性。所以,我觉得此文算不上一篇好的议论文。一、作品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造成观点含混;且分论点否定了中心论点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