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传送带是重要的机械装置,问题特点表现为水平传送带的匀速、加速、减速传动,斜面传送带的向上、向下传动;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是分析相对运动,画出必要的运动情境图,确定相对位移或路程;解决问题的主要知识和规律是运动学知识、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  相似文献   

2.
传送带是重要的机械装置,问题特点表现为水平传送带的匀速、加速、减速传动,斜面传送带的向上、向下传动;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是分析相对运动,画出必要的运动情境图,确定相对位移或路程;解决问题的主要知识和规律是运动学知识、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  相似文献   

3.
传送带是高中物理的一种重要模型,涉及知识点多,文章从判断摩擦力和求相对运动位移两个方面总结此类问题的解析思路和处理方法,以求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选择题     
追及问题、传送带问题中的受力分析、相对运动、能量转化等问题,做功与能量变化之间的数量关系,电场与磁场的矢量性、叠加合成法则等问题能有效地考查考生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物理建模能力及综合运用物理知  相似文献   

5.
一、相对运动法平常观察分析物体运动,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但在解决追及和相遇问题时,有时选其中一个物体为参考系,另一物体相对它的运动变得很简单,求解就很省事.这种方法称之为相对运动法.运用相对运动法,首要的是掌握相对运动规律.借助人教版《物理·必修2》P5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我们把红蜡块相对地面的运动称为运动,红蜡块相对玻璃管的运动称为"相对运动",玻璃管相对地面的运动  相似文献   

6.
传送带问题的分析,在各类考试中经常出现,归类如下:水平类传送带;斜面类传送带.解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先判断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并准确判断摩擦力的方向,还要注意共速时摩擦力有突变的特点,求摩擦生热时要用相对位移.求解做功时要用对地位移,另外,还可用动量与能量的观点解决.  相似文献   

7.
题如图1所示,水平传送带以速率υ匀速转动,现将一小工件放到传送带上,设工件初速度为零,当它在传送带上滑动一段距离后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设工件的质量为m,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在工件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传送带问题的分析,在各类考试中经常出现,归类如下:水平类传送带;斜面类传送带。解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先判断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并准确判断摩擦力的方向,还要注意共速时摩擦力有突变的特点,求摩擦生热时要用相对位移,求解做功时要用对地位移,另外,还可用动量与能量的观点解决。  相似文献   

9.
问题1 如图1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以速度%匀速运动,现将一质量为m的小物体无初速度放在传送带的左端,已知小物体和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当小物体和传送带相对静止时,系统产生的内能Q是多少?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第二次T8联考物理第15题中出现了从相对速度-时间图像角度命制的动力学问题,这种命题角度比较新颖,对相对运动的精确理解或者说变换参考系的方法要求较高.解决这类问题或者说培养这类思维能力的办法可以通过在常规动力学问题的处理中,额外加上相对运动角度的理解方式,并画出相对速度-时间图像(v相对-t)进行题目的求解.在这样的尝试教学下笔者发现,从相对运动的角度进行理解,特别是画出v相对-t图像后,板块模型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比如摩擦生热、划痕、板最小长度等依赖于相对运动的问题会变得一目了然.下面就通过两道例题对比一下常规v-t图像法和换参考系下的v相对-t图像法在问题理解和计算上的优劣.不过我们先简单介绍下变化参考系的一些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传送带作为一种典型的物理模型在练习和高考题中屡见不鲜。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分析涉及摩擦力的突变、相对运动、能量的转化、极值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往往不易掌握.现对这几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传送带类由于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动能定理,受力分析以及运动过程分析有关,常让很多同学闻之色变.解答传送带问题,要注意:①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因为在传送带问题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可以突变的;②要正确判断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运动,以便准确选用解题规律;③解决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能量转化问题时,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要全面考虑,切不可出现能量转化不守恒的错误结果;④皮带传送物体所受摩擦力可能发生突变,但不论是其大小的突变,还是其方向的突变,都发生在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本文通过几1个例题详细分析水平传送带和倾斜传送带两类问题.一、水平传送带水平传送带的特点是物体在传送的前半段过程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加速到与传送带的传送速度相等那么  相似文献   

13.
物体在传送带上的运动问题,能充分体现物体间相对运动的特点.物体与传送带间相互作用的摩擦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主要原因.正确分析摩擦力的变化情况,才能合理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分析本类型问题的基本思路:初始条件→相对运动→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分析出物体受的合外力和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物体速度变化特点→判断以后的受力及运动状态的改变.注意:物体与传送带等速的时刻,是相对运动方向及滑动摩擦力方向改变的时刻,也是物体运动状态转折的临界点.一、“有→无”的突变例1如图1所示,水平传送带以2m/s的速度运动,传送带长AB=20m.今在其左端将一工件轻轻放在上面,工件被带动,传送到右端,已知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系数μ=0.1,试问:这工件经过多少时间由传送带左端运动到右端?解析物块放上传送带时初速度为零,相对于传送带向左运动,受滑动摩擦力向右,大小为f=μmg,物块加速度a=μg,方向向右;达到与传送带同样的速度后物块与传送带相对静止,摩擦力为零,一起运动至B端.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0=va0=μvg0=2s,在t0时间内运动的位移x0=21at2=2m,在t0时间后,工件做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1=x-x0v0...  相似文献   

14.
<正>"传送带问题"历来是高考的热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现将求解传送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做一总结。一、传送带问题的难点1.对于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摩擦力方向的判定等,这些关于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的判断等基础知识模糊不清。2.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容易判断错误。3.对于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考虑不全面,出现能量转化不守恒的错误情况。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滑动摩擦力的过程中 ,应注意辨析如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确定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对其方向是这样描述的 :“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对这句话中的“阻碍”和“相对”四个字 ,应认真领会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也可以相反 .关键是要确定好相对运动的情况 .例 1 如图 1所示 ,一物体m从曲面上的Q点自由滑下 ,滑至传送带时速度为v,然后沿着粗糙的传送带向右运动 ,最后落到地面上 .已知在传送带不动的情况下 ,落地点是P点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皮…  相似文献   

16.
摩擦痕迹即相对滑动的痕迹,而摩擦生热公式Q=f_滑·x_相,显然这两类问题都与相对运动紧密相关,为有效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本文对传送带与滑块—木板模型中摩擦生热和摩擦痕迹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面分析了此类问题的来龙去脉,并给出其求解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问题1:如图1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0匀速运动,现将一质量为m的小物体无初速度放在传送带的左端,已知小物体和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当小物体和传送带相对静止时,系统产生的内能Q是多少?解析:当小物体无初速度放在传送带的左端时,小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大小为:F f=μmg.所以小物体相对地向右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F f m=μmg m=μg.当小物体的速度等于传送带的速度时,小物体和传送带相对静止,所用时间:t=v0a=v0μg,此时小物体相对地位移:s1=12at2  相似文献   

18.
徐恩 《中学理科》2006,(9):55-57
传送带是高中物理的典型问题,它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综合性,因此学生普遍感到难学。传送带问题涉及受力分析、相对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动量定理、曲线运动等物理概念和定律,能比较全面考查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关传送带问题是高中物理各类考试的热点,掌握该问题的分析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陈锋 《物理教师》2014,(12):78-79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知识与能力,以能力考核为主;理论与实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这些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指导思想。日常生活中,传送带或与传送带有关的工具随处可见,如行李传送带、商场中的自动扶梯、货物运输机等。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涉及力、相对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功能关系、能量守恒等相关知识,能考查学生分析物理过程及应用物理规律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考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最能显示其能力大小,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现象和事件,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因而这种类型的问题具有生命力,当然也是高考命题专家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赵逢胜 《物理教师》2009,30(2):54-55
由于传送带与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每当学生触及此类问题时,感到比较棘手,得分率相对较低.笔者在上课时对此类问题与学生作了系统的分析整理,发现在以后的测试中,学生掌握的情况比较理想,现将分析过程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