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初涉狭义相对论,容易混淆“观测”和“观看”这两个概念,甚至在有些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中,也混淆了这两个概念,从而使高中教师和学生对“观测”和“观看”的理解产生障碍。下面笔者就“观看”和“观测”的区别作了一些讨论。目的在于希望教师讲解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能够正确、清晰地表述这两个概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应的物理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持学 《考试周刊》2010,(11):207-208
本文集中研究了远程教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开放教育”及其与核心概念“远程教育”的关系。各国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和“大学”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和“大学”概念的界定与分析□沈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张澜,温松岩□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界定,分析“高等教育”和“大学”是高等教育研究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和“大学”的概念表述是很多的,且各具特色,但尚未...  相似文献   

4.
蔡铁权 《早期教育》2006,(2):I0003-I0003
课程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种范式的转换,就是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而当代课程理论人师派纳等人提出的“概念重建”,宣告了“课程开发”时代的终结,替而代之的是“课程理解”时代的开启。教师在“反思性实践”中,课程不是所“开发”的东西,而是所“设计”的东西,所谓“课程编制”无非是指“学习经验的设计”。而对于“设计”来说,重要的是“同情境的对话”。这样,同客体对话、同自身对话、同他人对话的过程正是“设计”的本质。而这种不断地“设计”的轨迹,正是创造着课程。  相似文献   

5.
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派纳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出的“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教育理论,从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实践、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等多个侧面批评了传统教育和现实教育中的弊端,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试论“教育的质”与“教育的本质”之间的不同禹志兰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以来,教育界存在着把“教育的质”和“教育的本质”两概念等同起来的观点。我认为,不能正确区分这两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教育”概念的科学表述、“教育本质”的探讨有重要影响。本文试着从哲学角度探...  相似文献   

7.
论“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本质及其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从实践中发现“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中经常被混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已经开始从消极的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实践和研究。为此,很有必要在理论上对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科学的论证,充分地阐明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本质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诸多层次问题,人才分类,教学模式等“质”的方面,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质量”包含“质”与“量”两个方面,当前应重视高职在“量”方面的研究。本对“量”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供大家在研究中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新概念也在不断涌现。近日,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组负责人李艺教授,在“ICT课程网”(www.ictedu.cn)的“大路论坛”上发起了关于“信息活动”这一概念的主题讨论。他认为“信息活动”概念的界定对实施新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但往往由于大家来不及认真界定这概念,导致一些相关讨论不得不为了回避这个词汇而绕来绕去,难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众多语文教育专业报刊为配合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学习培训活动,纷纷开辟专栏对话文本。笔者搜索今年的语文专业期刊和出版物,关注有关解读新课标的文章,从学者的“高端资讯”,名师的“深度研读”以及一线教师的“实施策略”中,进行拉网式梳理,通过“浓缩提炼”、“精要归纳”,列出10个学习要点,包括一个核心概念、两个基本点、三个基础、四个亮点、五个强化、六个特点、七个坚持、八项能力,九个“不宜”和十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2.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5.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16.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I"and"We"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20.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