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戒“浮躁”     
浮躁,是与“扎实”、“沉稳”相对立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在当今社会,它更多地表现为病态形式;如不顾客观条件赶潮流;急于致富而盲目卷人“股票热”、“房地产热”等一个个热流中;“追星族”、“发烧友”、“球迷”有悖常理的狂热表现等。当“浮躁”侵人到行业、岗位,成为主宰某些人工作、劳动的一种精神时,我们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敬业精神就会受到很大损伤,投机取巧、少劳多得等不良风气也将伴它而滋生、扩散。由于它明显的行业特征,笔者姑且将其名曰“行业浮躁”。试举几种:行业浮躁之一,是小说和影视剧创作的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2.
浮躁者,轻浮急躁也。人在急着想发财时,想急着成就什么大事时,特别是看见人家发展得很快,自己产生羡慕又嫉妒的心态,有时就会浮躁起来,会急不择路地乱撞,想碰个好运气。人在突然发了大财,突然取得了大胜利,甚至只是取得了一点小胜利,也会忘乎所以地浮躁起来,自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干成,什么都没什么了不起。还有,做事做塌了,败急了,也会产生浮躁的心态,想拼了算了。浮躁的行动,脱离实际,失去理性,注定失败。我这里讲一个毛泽东在革命关键时刻防止一次浮躁举动的故事。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带着剩下的队伍退到…  相似文献   

3.
李瑞环同志在全国政伽、届五次会议闭幕会上特别指出,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浮躁虚华的风气,存在着不扎实、不艰苦、不谨慎、不负责任、不讲实效,不思进取的现象。这些尽管是局部的,但影响甚坏,危害很大。李瑞环同志指出的问题在新闻界也是存在的。我觉得目前新闻界的浮躁之风在三个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那就是轻视理论学习、贪图安逸享乐、崇尚拜金主义。这三种不良风气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干部队伍,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个极大的妨碍。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克服这三种不良风气,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努力造就一支政…  相似文献   

4.
文艺图书一直是我国出版物的一大门类,许多好书畅销书从那里产生,同时文艺图书又是很容易出险情出问题的敏感区域,前不久被黄牌警告的出版社中就有好几家是文艺出版社。造成这种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概是不少文艺出版社转向市场,遇到经济压力以后,还没有认真摸索出一条坚持正确出版方向,实现双效统一,克服经济困难的有效途径。在今年全国文艺出版社社长工作研讨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几位社长,了解到他们为克服困难而采取的若干措施,以及他们对当前文艺出版社走向提出的一些颇有意思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6.
播音浮躁     
播音浮躁殷卫华当全国金话筒奖获得者在上海汇聚时,人们既为这些在话筒前勤奋耕耘的成功者鼓掌,同时更为话筒前面的事业担忧.因为,与获奖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在播音界,出现了一种与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高极不协调的反常现象—播音浮躁。这种反常,已成为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7.
杜祖基 《记者摇篮》2001,(10):9-9,15
人们似乎有这样的感受:昔日“无冕之王”的尊贵产品——新闻,不再那么值钱了,于是乎拖累着成日里捧着它、擎着它、背负着它的报纸也贬了值了;为了能把报纸卖出去,争发行市场的龙头老大,大报小报已经或正欲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雇佣了一批批社会各类闲散人员,不分时问、场合、地点地扯着嗓子卖报纸;一拨拔甚或连“五个W”都弄不明白的“记者”,涌向了街头,甚至各个旮旯角落去“划拉”新闻,一时间,“剜到筐里就是菜”,什么都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8.
摒弃浮躁     
无疑,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快捷而让人忙碌的年代,当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社会发展压力和经济压力一起袭来的时候,人们发现,不知不觉间,周围许多人已经变成了“粗线条”的人。“没有时间”抑或“没有精力”,这是事实也是借口。于是,面对案头厚厚的报纸,人们习惯只浏览标题;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通常的做法是扫一眼目录。渐渐地,在这样一个浅表层面上了解资讯便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被默认的正常现象。浮躁已经成了现代人的通病。  相似文献   

9.
远离浮躁     
近一两年来 ,国内新闻界对加入WTO后面临的态势以及如何应对 ,做了许多探讨、研究 ,这方面的论文也发表了不少。这种认真的态度、探索的精神是可贵的。然而 ,在探讨中也有一些言过其实、故弄玄虚的言论。一些人望文生义 ,肆意炒作 ,不够冷静。对此 ,清华大学的刘建明教授提出了质疑 ,对中国传媒入世的形势作了客观分析。建议读者先读读本期发表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看来 ,做学问搞研究 ,真需要远离浮躁。感谢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这位从黄浦江畔走向电视新闻广阔天地的上海姑娘 ,披着阿富汗战场的硝烟回到香港 ,尚未完全从疲…  相似文献   

10.
拒绝浮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图书情报界学术繁荣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部分研究者浮躁的心态和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它有各种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这种浮躁必定产生不良的影响,制约了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为了维护图书情报学的学术尊严,我们要拒绝浮躁、追求永恒、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现实主义和现实批判主义精神仍是时代赋予图书情报学研究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科研的生命线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浅谈浮躁     
鞠伟 《军事记者》2001,(6):39-39
一个本不该属于报人的词却日渐增多地贴到了他们的额头上:浮躁。这“浮躁”之风确实存在于报界。大处浮躁,小处也浮躁,有“精心制造”“皇帝的新衣”的浮躁,有“移花接木”、“经济实惠”的浮躁。更有信手拈来、“一挥而错”的浮躁。  相似文献   

12.
力戒浮躁     
做记者很容易浮躁。 其原因如下: 其一、记者会经常地处于各类新闻事件的包围之中。时间既长,便容易被新闻事件的一片“零散的”枝叶遮障了耳目,越来越满足于摘取其中的几片,甚至是最近的几片,浅尝辄止,从而失去了对整个树木乃至森林进行分析把握的耐心和沉静。 其二、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就使得许多记者在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报道新闻的同时,失去了对新闻素材进行精雕细刻的耐心和沉静。并延而广之,对待那些时效性不是很强的新闻时,也习惯于“粗加工”了事。  相似文献   

13.
切忌浮躁     
浮躁,字典上解释为“轻浮急躁”。也有把浮躁解释为心浮气躁的。近年来,浮躁一词用得频繁起来,原因是人们的思想情绪总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的。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特别是市场经济掀起的竞争浪潮,几乎把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无情地卷入其中,“生死存亡”、“背水一战”、“优胜劣汰”、“重奖重罚”、“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一系列形势分析  相似文献   

14.
跨越浮躁     
时下出版界有一种浮躁情绪。在时代大潮激荡,社会急剧变革,科学日新月异,经济风起云涌的历史时期,人心的躁动原是必然的。正如浅水湾边,碧波池中,人们会心惬神怡,悠然俯仰,而一旦狂涛骤至,巨浪排空,便会奋然腾踏,跳浪搏击一样。中国的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  相似文献   

15.
浮躁与平庸     
当今在新闻从业者中,不乏浮躁之人。浮躁者,心浮气躁,脑子里想的是见报,眼里又王顾左右,提笔坐不热凳子,抬腿又东奔西颠;总欲作洋洋万言,梦在思一夜成名,干起来潦潦草草,还自认是精品连连──这档子人,看起来甚忙,其实,心中无“主”、无“恒”,忙不到点子上,忙不出“道道”来,有的只是“电话粥”、“酒杯撞碰声”,有的只是“雕虫小技”、“敝帚自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浮躁的后果,是平庸。平庸,谁都意欲拒之。然而,因为浮躁,就静不下心来“充电”。当今社会,一日千里,一时不学,“如隔三秋”,提笔就难以逼近事…  相似文献   

16.
杜晨 《网络传播》2006,(9):38-38
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衰退周期之后,2006年的互联网行业彻底摆脱了四年来笼罩在其头上的阴霾,以一种激进的方式四处出击。中国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一位市场经理这样描述他对2006年的直观感受:“浮躁!无论上游和下游,都很浮躁!资本的意志简直让这个行业疯狂了!”他说,“实际上很多人都没找到方向,但都信誓旦旦地向别人说着自己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编稿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记者发回的稿子不是数字有错,就是地点有误,有的连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没交代清楚。有些专业术语,记者自己没弄懂就写进稿子,一问他也说不清道不明。编辑只好打电话找人去核查清楚。上述这些现象,说到底是记者采访作风不扎实,工作浮躁引起的。当前,新闻界一些人存在浮躁之风,有的采访作风飘浮,到一个地方走马观花,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拿上人家给的几份材料,回到家里修修改改就发到编辑部。久而久之,养成了写稿马虎,工作浮躁的不良习惯缺乏敬业精神。众所周知,凡是有成就的记者究其原因,固然与他们良好的政治业务…  相似文献   

18.
浮躁,是与“扎实”、“沉稳”相对立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浮躁现象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04,(2):81-81
就像有些娱乐新闻的低俗让人不可忍受一样,体育新闻中的“假大空”也越来越难以容忍。近两日,一则关于国家男篮在训练中“打架”一事被某家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以至于篮管中心和当事人纷纷出来澄清事实。媒体的浮躁和猎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夸大事实到无中生有,个别记者和媒体把造假的本事发挥到极致。张三的话被扣到李四头上,甚至张三李四都没有说过做过的话和事也被描述得绘声绘色。只要能吸引眼球,比那些说张家长李家短的长舌妇还能嚼舌头根子。此类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关键是作为大众传播工具怎能把道听途说当作新闻,并且煞有介事…  相似文献   

20.
新闻舆论因为借助了大众传播工具、借助了新闻媒体的特殊地位,而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在《楚天都市报》调查中心举行的1998年冰箱品牌认知调查活动中,有一项关于“传媒对购买冰箱的影响”的调查显示:报纸为44.3%,电视为24.3%,广播为0.4%,杂志为1.2%,人际传播为21.5%,其他为8.3%。新闻媒体对公众购买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高达70.2%,而其他两种渠道仅为29.8%。新闻舆论对公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力之大,公众对新闻舆论的信赖程度之高,得见一斑。 但是,目前新闻舆论中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