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育回归生活的意义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就是要在遵循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社会的知识、技术、道德等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养,从而满足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因此,教育总要在一定目的规范下进行,而我国教育  相似文献   

2.
回归童心     
曾不止一次探问我的学生:你们最喜爱哪种老师?听到最多的回答是:常与我们沟通,有情趣,还有童心的老师。  相似文献   

3.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师要教好数学课,必须认真领会新课标的数学生活理念,必须要做到:让数学回归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引用现实生活案例,把教材资源开发整合为教学资源;用生活和生产实例还原数学,模拟设计活动方案掌握数学知识,借助数学活动获得真实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4.
文章指出了当前体育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弊端,详细论述了体育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生活即课程"的新课程理念,从生活侧面探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新途径,让教师多关注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6.
针对初中作文的盲区和误区,作文教学如何采取应对策略呢?让学生回归生活就是一条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就是指教师通过开展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观初步形成。那么,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最主要的(或最根本的)改革,是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21世纪世界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品德教学中我们更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那么,我们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一、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起点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而品德教育要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或者组织模拟活动,引导学  相似文献   

9.
品德教学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在课堂上,老师想让学生说什么做什么学生就说什么做什么,考试成绩自然优异,可是家长却说。学生回家(也可以说回归到生活)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在学生的心中,课堂和生活是两码事,那我们的品德教学难道是在教我们的学生做一个“两面人”吗?  相似文献   

10.
寻找感性 回归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又是一年秋时节,又是一年高三来到。高三紧张的第一轮复习又开始了。高三复习基础知识夯得扎实,但对于作文训练,老师们好像忽略了,只是在每两周一次的统考中写写作文,或随便找个当年高考的作文话题来训练训练,学生要不然交上一篇议论文来应付,要不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当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试教育返潮的现象严重。学生除了学校开设的课程要必学外,课外的补习也热火。学生整天在教室里、家庭里周而复始地来回移动,连一些起码的生活常识不知道,导致学生生活世界的异化。最近许多学者呼吁教育要回归生活,但回归的是书本的生活知识,而不是本真的生活经验。本文就是从学生生活世界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教育回归本真生活世界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2.
无论写什么文章,动笔之前,首先应该考虑要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思想,人们称之为"立意"。文以意为主,这是衡量一篇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关键尺度。历代文学家都强调立意的重要性。元人程端礼说:"作文,以意为将军,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这十分形象地论述了立意的重要性。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借黛玉之口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  相似文献   

13.
从事教学生活十六年,我经历了新课程改革。对比中发现:过去的品德课,每一课一般都有一篇有教育意义的课文,配上一两幅插图,再加上课后一道简单的问答题这三部分构成。让人觉得呆板、没有兴趣。如果老师讲起课来再像上语文课那样:一遍遍引领学生朗读课文,一节节理解课文内容……虽然文章生动,学生听得也津  相似文献   

14.
回归童心     
曾不止一次探问我的学生:你们最喜爱哪种老师?听到最多的回答是:常与我们沟通,有情趣,还有童心的老师。 记得陶行知曾深情告诫师范生:“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而要变成小孩子,关键在于拥有一颗像孩子般简单透明、活泼勇敢、天性好奇、容易满足的童心。  相似文献   

15.
回归:品德课堂的主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涵盖小学六年的德育课程已经深深地走进了师生的学习生活。从几年前的试点,到现在的全面推开,我们欣喜地看到,  相似文献   

16.
丁德进 《江西教育》2004,(24):33-33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兴趣之下才能情绪饱满、积极主动地求知学习,才能把学习看成是一件乐事。而不是负担。为此我们要打破教学中的灌输式、填鸭式.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学生思维训练着眼.按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采用恰当的方式去传授新知识,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侧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教学与生活相对脱节。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这  相似文献   

18.
品德课程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同样也是品德课程进行的过程和手段。我们要把品德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内化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品德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曹洁 《考试周刊》2011,(85):139-139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应让教育回归生活,融人生活,服务于生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曾提出:“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两者看似完全对立。却从不同角度道出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根据国情.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观点。  相似文献   

20.
《夕阳真美》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章,课文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语言优美,情趣盎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教学时,我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触摸文字、感悟语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