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郁 《师道》2006,(7):21-21
中学的语文应读点什么,在过去不是什么问题,但今天争议很大。华夏文明几千年,教育的根底却是让人“信”,所谓道德普及者正是。美国的语文书也有这一共同点,比如爱国主义、人道情怀等等。不过还有几点不同,就是不都让人去“信”,而是让人生“疑”。先前曾听张中行先生说,大意是,英国的课本上讲拿破仑是被英国人打败的,德国书本则云是德国人打败的。有人问罗素,让我们的孩子相信谁呢?罗素回答:让英国的孩子读德国的课本,德国的学生看英国教材。什么时候大家不再轻易相信什么,教育就有成效了。这个故事不知是否确切,却讲了一个道理,教育乃让人…  相似文献   

2.
德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是英国人的力量。罗素主张把这两种小学教科书放到一块让孩子  相似文献   

3.
曾看到这样一则传说。20世纪初,德国的小学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科书则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英国人的力量:各说各的话。罗素主张把这两种教科书放到一块让小学生读。有人担心这样做孩子们将无所适从,他们信谁的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这里的“怀  相似文献   

4.
<正>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常态化防疫已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取消了各种聚会和期待已久的旅行。“不要出去玩了!”“出门戴好口罩!”“快洗手!”成了家长常对孩子说的话。什么是新冠病毒?它为什么能让那么多人生病?人类能打败病毒吗?如何让幼小的孩子理解这些科学知识,增强卫生防疫意识呢?绘本既是形象易懂的科普读本,也能促进孩子思考,学习健康的生活方式,爸爸妈妈快和孩子一起读起来吧。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目的     
德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是英国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20年后,我的理想是什么?”杭州市某校一个班级举行了一场“设计未来”的主题班会。40名学生共同解答, 14名孩子直奔总经理、董事长而去,4名孩子争当公安局长,1名孩子立志成为科学家……这些辉煌的理想设计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愿意当普通劳动者(《都市快报》报道)。相信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读了这则报道都会有所触动。普通劳动者的价值何在?难道只有“头面人物”才享有做人的尊严?孩子没错,应该吃药的是我们成人。从家庭方面讲,很多父母“善于”把自己的经营之道灌输给孩子,有些则直接把“出人头地”跟成才画等号;从学校方面讲,分数是命根子,…  相似文献   

7.
幼教博览     
孙智正德国重视幼儿“善良教育”据《中国妇女报》载,德国深刻反思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格外重视幼儿善良品质的培养。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儿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不少德国家庭都特意为孩子喂养小动物,让孩子在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同情和宽容待人也是德国人对幼儿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助人为乐在孩子中间早已蔚然成风,主动为同学排忧解难、理解和宽容他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育儿不要被专家左右据《青年参考》载,日前,英国一些社会学家向年轻的父母们呼…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读了《乌塔》这篇课文,受益匪浅。 课文讲的是一位德国的小女孩——乌塔,14岁就自己挣钱,独自游历欧洲的真实故事。读完课文,我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在中国,孩子差不多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很少有家长放心让子女独自一个人出远门的。  相似文献   

9.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是“要相信孩子”。但是,只有热爱孩子才能相信孩子,热爱孩子是相信孩子的基础,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因而,他把自己的整个心灵和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孩子们,他用爱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并非向所有的人都能敞开的心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这颗心对于什么是“爱护”,什么是“挑剔”,什么是真心实意的“帮助”,什  相似文献   

10.
李超 《大学生》2014,(6):26-27
正"儿子,你上了大学,爸妈就省心了!"这是某公益广告中的一句台词。现实生活当中的父母,大多也是这样想的。我这个80后做辅导员也快十年了,见识过不少家长。有的父母非常随性,甚至在孩子读完四年大学之后,还不知道孩子读的大学是什么样子;有的家长一味偏袒孩子,不管是非对错总想让孩子避免任何挫折;有的家长一句话就能打败孩子在大学里接受的各方面的教育,打败  相似文献   

11.
英国人罗素是二十世纪声誉卓著、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之一,他被人们称为“世纪的智者”,孙中山说罗素是最了解中国人的外国人。罗素对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化、艺术、教育、政治、社会风尚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行为习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他以自己特有的睿智、远见和洞察力,对中国人作了深层次分析透视。罗素认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  相似文献   

12.
这篇文章是沈从文的自传中的一篇,标题很有意思,“小书”是什么?“大书”又是什么?读完后相信读者们都有自己的判断。这篇文章中沈从文对幼年生活的描述令人惊叹,那个奇异的世界也令人向往。或许我们每个人在读“小书”的时候也要更多地关注“大书”。现在说来,我在做孩子的时代,原本也不是个全不知自重的小孩子。  相似文献   

13.
现时,大凡讲“读的能力”都是把“思维能力”融进去了。考查学生“读的能力”,无不是提出一系列问题来,让孩子进行思考。明明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偏偏要说是考查学生“读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小语界大家已经认可了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人常把“day”说成“die”;不少新西兰人把“sit”说得更像“set”;德国人讲three[θri:]时听起来就像在说tree[tri:];日本人说“right”总容易被误解成“light”;东南亚的人更是将god和got读得让人混淆不清。鉴于此,在去年“世界语言:英语面临的危机和机遇”会议上,不少英国语言学家不免感叹,世界上已出现了很多种英语了。  相似文献   

15.
读了前篇关于“童话”的文章,也许你的心中会有这样一个想法:好像你讲的不是“故事”!在你的印象里,“故事”也许是很长很长的,从“有一天”开始,要有许多“以后”、“突然”和“想不到”之后,才会有表示结果的“终于”。孩子,你的想法是有道理的。是的,许多故事都会有情节,正是这些情节的变化,才使故事里一个个角色的命运变得让人担心、挂心或动心。也正是在这些被牵动的情感起伏中,你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同时,也把那一个个角色,装进了记忆的宝库之中。你知道吗,那些让人感动的“情节”,同样可以发生在你身边,因为在童话故事里,不管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德国孩子的“爱情”》讲的是一个中国小女孩在学校里被德国小男生追求的故事。我们的中国小女孩,怀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对待被爱不是像德国的小女孩那样“得意”,而是“愤怒”。可德国的小男生却“坦然”地大胆追求,并不害羞。对待这件事情,德国老师既没有批评他,也没有阻挡他。男孩的母亲更是采取了一种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思维方式,积极引导孩子为了爱,  相似文献   

17.
<正>早在几年前,就看到国内的新闻媒体报道过德国的森林幼儿园,让人感觉遥不可及。最近,我居然有机会在德国看到这样的幼儿园,它让我相信对教育的尝试和探索是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德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从娃娃抓起,从小就要在孩子心中埋下种子,这是森林幼儿园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德国,森林幼儿园大概有七百多所。我们去参观的森林幼儿园位于德法边境的弗莱堡小镇。弗莱堡小镇是个以环保绿色著称的小城,被称为绿色之都。  相似文献   

18.
怀孕的时候,我读了一些美国的育儿书。美国人在孩子刚刚出生时,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与父母分床、分室。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便开始刺激孩子独立自主的欲望。“你想做什么,你可以去做,你可以失败。”到孩子十几岁时,便让他自己开车,自己赚钱,自己作决定……美国人是不  相似文献   

19.
有一天,读五年级的女儿放学回家,她跟我说的第一句话竟是:“妈妈,做爱是什么意思?”我一个激灵:“什么做爱是什么意思?你从哪儿听来的这个问题?”“唉呀,哪也没听,一段顺口溜是这样的:‘今天我被你打败,马上回家做爱,明天生一堆小孩,看看谁家厉害?’这里面不是有‘做爱’吗?你也不知道是啥意思?”面对女儿那天真而单纯地诘问,我一时语塞,我该怎么回答?我不是一个封建的母亲,诸如小孩是从哪里来的?男人女人为什么要结婚之类的问题,我都能委婉而不失真实地告诉女儿,我不想让女儿像我一样,二十岁了还不知道孩子是从哪儿出生的。但今天的问题确…  相似文献   

20.
“一本好书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目前图书市场上的图书种类繁多,家长和孩子往往眼花缭乱,无从选择。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学生读的大多是教科书,被大量的作业挤占了读课外书的时间。如何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书?读什么书?在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多种探索:精选作业题,少布置作业,留出相当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此外,还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好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