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经济学界正在热烈展开有关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比例关系问题的讨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计划中的重要比例关系之一。而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是确定这两大部类比例关系以及党所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依据。同时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是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机器生产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有效,但是,它所发生的作用有极大区别。所以,研究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作用问题具有很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论的焦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是否已经过时了?它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的同志认为,“把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作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虽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却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抽掉资本主义性质,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两大部类必须保持恰当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以及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生产增长的基本趋势,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生产资料比消费资料增长更快,也就是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另一种则认为是平行发展,而否认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本文也就这一问题,谈一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一、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重变化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相似文献   

5.
在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联系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自然地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关系。我国经济建设的教训之一,是片面地理解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生产脱离了消费资料生产所能提供的可能性,造成了严重的比例失调,因而使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未能很好地实现。很明显,这是由于我们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的运用没有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联系起来所造成的。以至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消费品生产的发展要依靠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发展,也要依靠消费品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依靠个人消费的增长。所以,为要全面地理解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要了解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必然性,而且还必须了解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也要依赖于个人消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生产对个人消费的这种依赖性不是直接地明显地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7.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技术进步条件下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规律?还是技术进步某一阶段上的经济规律?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不管是持肯定观点还是持否定观点的同志,大都是从“产品应按什么比例补偿过去劳动(即不变资本)和支付活劳动”的角度来探索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而忽视了对马克思、列宁特别强调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物质技术条件——技术进步这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经济因素的研究。本文拟从技术进步质量变化不同阶段,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来谈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经济理论研究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比较分析马克思与列宁关于社会再生产公式的内在差异及其原因。同时,从实践的角度,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集中地论述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非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近来,有些同志认为,我国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物资和文化生活未能得到根本改善,应归咎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持否定态度。这些同志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此外,对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关系不甚清楚。本文仅拟就后者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扩大再生产时,对于两大部类增长速度的关系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只是论证了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从上面所引的马克思的公式来看,根本不能得出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占优势的结论,因为这两个部类在这里是平行发展的。这个公式未予注意的正是技术进步。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证明的,技术进步表现于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V/C)逐渐缩小,而在这个公式中却是把这个比例当做不变的。”但是,必须承认,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在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增长的思想在《资本论》中是多次表现出来的。马克思说:“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具有生产力的属性。它是生产要素之一——劳动力再生产的母体,是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这已基本形成共识。但教育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生产。它的投入与产出与物质生产有何区别,有何联系,则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我们知道,物质生产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生产资料,二是劳动力。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必须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在消耗的同时,则会产生更多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因此物质生产的消耗被称为生产投资(一种能增殖的消耗)。由于增殖能迅速地从生产出的物质产品中得以兑现,并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人们对物质生产的投资很感兴趣,也乐意扩大投资量,称之谓扩大再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决定按劳分配的条件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规律。它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首先,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规律产生的前提。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的分配必须符合劳动者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不是客观经济规律?它适应不适应于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个长期有争议的问题。这里,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这个历史阶段所必然出现的规律。 否认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客观规律的同志认为:“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得不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结论。”列宁用  相似文献   

14.
对讲授“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一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时涉及到的一个重要原理。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不同观点,同学们也提出了不少问题,如何联系同学们的思想实际讲授这一原理,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弄清社会主义再生产的规律,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一原理,在讲授这一问题时除了应当向同学们介绍这些不同观点外,着重应当阐明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不是一个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关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内涵的争论甚多,其主要分歧最终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张重建的是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还是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这两种观点都有自己合理的一面,但同时都有其局限性,或忽视消费资料占有的相对独立性,或忽视生产资料占有的决定性作用。要真正把握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深刻内涵,就必须准确把握共同占有与个人所有、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关系;必须以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对待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思想,即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精神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科学地认识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思想。  相似文献   

16.
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是指消费者个人或家庭对消费资料(包括实物消费品和以服务形式存在的劳务)的占有、支配和使用权利.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并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人们之间物质利益关系在消费领域中的直接表现.研究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对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济问题探索》一九八一年第5期发表了祁晓东同志《关于第1部类优先增长的规律及其实践意义》一文,该文考察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一章的扩大再生产第一例公式(B),认为马克思从中得出了“关于第Ⅰ部类优先增长的规律”,其根据是该图式第二年终末第Ⅰ部类比第Ⅱ部类增长得快些。能否这样理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德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借助于精神生产资料进行的组织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德育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精神产品,其效果趋近于零。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是德育作为精神生产活动的扩大再生产的逻辑起点;德育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根本标志,是德育的客体或对象的德性修养得到显著提高。伴随历史的进步,德育作为精神生产活动将得到不断强化,其功能作用亦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德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借助于精神生产资料进行的组织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德育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精耗产品,其效果趋近于零。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是德育作为精神生产活动的扩大再生产的逻辑起点;德育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根本标志,是德育的客体或对象的德性修养得到显著提高。伴随历史的进步.德育作为精神生产活动将得到不断强化,其功能作用亦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普遍认为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两个前提条件即I(v+m)>IIc和II(c+m-m/x)>I(v+m/x),不仅存在着逻辑关系的不一致,而且其静态抽象的数量关系也不能真正体现是否包含了要素追加的本质内涵和客观要求。社会资本从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到扩大再生产的进行是从此到彼的渐进:从简单再生产完成的(A)年份、到扩大再生产进行的(C)年份,其间还必有一个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生产资料和追加消费资料的过渡性(B)年份。扩大再生产两个前提条件的实质,是两大部类B年的产品必须大于它们A年的产品。因此真正具有逻辑合理性和切合动态再生产实际的两个前提条件应该是:(B)I(v-m)>(A)IIc;(B)IIC>(A)I(v+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