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2012,(25)
谈到环境意识,很多动物不仅了解它们周围的环境,而且会融入到周围环境,至少它们的敌人是这么想的。伪装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地球上的很多物种都依靠伪装生存。  相似文献   

2.
动物巧伪装     
伪装是动物一种最基本和有效的生存技能,然而不同的动物其伪装术各不相同,下义将对动物的伪装术进行一一盘点。变色伪装北极孤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在春季和夏季,北极狐的毛色是深色的,与周同的褐色泥土背景保持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3.
豆丁海马珊瑚礁是个荒凉的居住主环境,它们的居民通常借助伪装来保证安全.谈到珊瑚礁中的隐姓埋名者,豆丁海马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这种海马体长不足3厘米,全身布满珊瑚状"结节".它的伪装手段依赖太平洋中的两种珊瑚礁.它隐藏得非常好.  相似文献   

4.
动物伪装术     
乐姗 《中学科技》2013,(1):23-23
躲灾难叶虫是叶状茎虫科的动物,但无论怎么看,都像是片叶子。大多数叶虫都拥有着通体的绿色,但之所以常被误认为叶子,还在于其翅膀上的翅脉像极了叶脉,而其腿脚又恰似那叶片与植物间连接的细枝。不仅如此,即使在爬行时,叶虫也来回晃动,十足一副树叶随风飘动的自然形态。然而,有的叶虫还不放心这“高仿树叶”的形象,还要在身体边缘“伪造”出被虫害咬过的痕迹,进一步迷惑捕虫者,躲避被捕食的灾难。  相似文献   

5.
高峰 《初中生辅导》2009,(26):37-40
你也许知道,变色龙会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颜色。不过你知道吗,还有许多动物和变色龙一样也是伪装大师。"令人叫绝"的装饰师松鸡春季到达北极时,羽毛中带有白色、褐色和黑色斑点。这样一来,它们就可以在苔藓和其他苔原表面的植物中筑巢而不被发现。它们的颜色和四周的泥土、落叶、树枝和杂  相似文献   

6.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教师大多是以一个智者的身份出现,并都是做君子、淑女状,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晓状,做耳聪目明火眼金睛、明辨是非状。这种种"师者"状态在维护了教师尊严的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压抑紧张。为了让学生更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不妨学点"伪装术"。装装"疯子"新课标下的课堂,日渐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可以小手直举,两眼圆睁,开口猛说;教师  相似文献   

7.
《家教世界》2013,(19):36
地球表面的2/3覆盖着含盐的海水。海洋是许许多多不同类型动物的家园。这里至少生活着1.4万种鱼类,以及16万种无脊椎动物或没有骨骼的动物,例如螃蟹、贻贝和海星。生命起源于海洋,水母和海绵属于最早的海洋动物,它们出现在大约7亿年前。其他早期海洋动物还包括三叶虫,这些硬壳动物生活在大约5亿年前的海底。今天,科学家们根据海水的深度将海洋  相似文献   

8.
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方法。而环境意识的培养,是环境教育的重中之重。该文主要讨论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9.
由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而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Ag2CO3普遍关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当前生物教学的重中之重。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环保教育内容、展示环境问题、学习法律法规、联系生活实际、丰富课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0.
徐君 《广西教育》2008,(18):47-47
生物与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实践,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生物课程的改革,为素质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我国的自然环境问题虽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广泛关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需求的不断扩张,某些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脱节。生物学是一门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其中的相关内容是环境科学不可分割的部分,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生物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因此,在生物课中渗透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的统一构建,是每一个在第一线从事生物教学的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国当前环境教育需要研究与完善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当前全球环境状况及强化环保意识教育的重要性。1、当前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污染的危害。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使人类较大程度地获得了生存自由,然而越来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  相似文献   

14.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国家级的《中国21世纪发展议程》。但是,国人的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环保技能与国家所要求的达标程度相差甚远。孩子是未来的希望、生命的延续,中小学生正处在习惯养成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他们求知欲望最强的时候,将环保的理念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里,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环保的道理、掌握环保的技能、培养自觉的环保行为,正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本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而与此同时,人类的居住环境却在不断变坏,生物的灭绝速度在不断提升,如何让地球上的生物与人类和谐共存已成为非常严峻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生物科学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决定生物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还要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在平衡的生态家园里,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生相克、和谐促进,生物圈欣欣向荣;但随着人类日益拓展的方方面面的活动,本应平衡的生态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各种生物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应以怎样的观点去看待生物?以怎样的方法对待生物?……对于这些问题,人类需要反思,端正自己的行为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此,笔者尝试有针对性地随章实施教学,一方面"授业""解惑",另一方面"教化""传道",使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得到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中国,经济正在加速起飞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正在由小康走向富裕的发展阶段,人们切实体会到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水平的急速提升。然而,我们生存的环境似乎日益变得糟糕,城市的空气被污染了,河湖中的水被污染了。城市大了,耕地少了;人口增加了,野生动植物少了。人与环境的矛盾曰益突出,人们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要加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它关系我国经济的腾飞,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勾荣富 《考试周刊》2011,(50):40-40
要加快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优化农村居住环境,净化农村风气,增强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积极参与村政和参与国家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仅凭农民现有的知识水平是无法达到的,他们需要不断地汲取知识。  相似文献   

19.
探究目标:通过居住环境中不良状况的实地调查和收集环境污染的各种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和立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动态发展的,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生成性教学使课堂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能够更深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灵动与鲜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