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快”     
摄影记者,抢镜头,拍照片,动作一定要快。关于这个问题,周总理一直非常关心,并作过多次指示。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十日,周总理就对新华社记者说过: “你们动作太慢,一个场面的镜头,要对了好久才拍,使被照的人很不好受,有的外宾也对这提出了意见。你们应该好好研究改进,有些地方可以向外国记者学  相似文献   

2.
亲切的关怀难忘的教诲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我在学生时代,听了不少关于周总理的故事,虽然是耳闻,但在我的心目中已形成了一个印象———周恩来同志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什么时候能见到他?我踏入电视记者的行列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目睹一下周总理的英姿和风采,如...  相似文献   

3.
在我40年的新闻生涯中,应该说“难忘的采访”有很多很多。周总理对记者的亲切关怀,陪郭沫若访问新安江,与苏步青结成忘年之交,以及众多的工农业劳动模范的动人事迹和抗灾中的现场目击等等,都给我留下一个一个终身难忘的印象。这里我仅举一例:采访路甬祥。那是1981年。浙江大学讲师路甬祥从德国载誉归  相似文献   

4.
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但他那种超人的科研智慧仍被人们称颂,他的高尚情操有口皆碑,尤其他深爱人民,处处想着人民的美德,更是永远让万民景仰。总理1958年至1972年间曾6次来河南视察工作,我作为河南日报记者曾有幸6次跟随采访,亲眼目睹总理的风采和感人肺腑的事迹,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5.
4月29日,我们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第七次访日代表团一行11人结束考察,从大阪乘飞机返回东京羽田机场,下午4时降落,又立即登上大巴士,迅速赶往东京西南面的成田国际机场。车外春雨霏霏,车内静寂无声。中国记者旅途劳顿,甜甜地睡着了?不,大伙都在“过电影”——难忘的14天访日旅游,难忘的日本交通运输考  相似文献   

6.
对每一个从事记者工作的人来说,都会有许多难忘的经历留在他的记忆里。十几年前,我作为《北京日报》的记者,采访过邓小平同志植树,是我终生难忘的。2月20日凌晨,噩耗传来,敬爱的小平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在沉痛的哀乐声中呆呆地坐着、坐着,第一次采访邓小平同志的情景,一下涌现在眼前,格外清晰…… 那是1985年的初春,小平同志作为全民义务植树的倡导者,已经连续5年以一个北京公民的身份参加首都的绿化植树活动,而《北京日报》的报道,一直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能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论新闻工作者的作风与文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恩来总理是中国新闻工作的杰出指导者,对新闻工作者的作风与文风曾做过许多精辟论述。今天学习这些论述,仍感到很有现实指导意义。这里摘选一部分。“要当好记者就要干一行,学一行,精一行”1957年5月21日,周总理同新华社记者谈话时指出:要当好记者就要干一行,学一行,精一行。外事记者必须通晓时势;要采访什么,学习什么,遇到问题要经常与行家切磋琢磨;搞时事采访,也是做外交工作,要懂得外交工作的艺术,并且为外交工作做出贡献。“无产阶级新闻同资产阶级新闻的区别,就在于尊重事实,实事求是”1965年2月23日,周总理指示新…  相似文献   

8.
一把歪尺子     
你看过单本剧《周总理的一天》吗?它是通过周总理一天的日常生活来歌颂周总理的伟大胸襟和品德的。这部电视剧曾在一次评奖中获一等奖。可是许多观众却对之议论纷纷,这就涉及到评价这部作品的尺度是否准确的问题. 我觉得:这部作品的立意是好的,想歌颂周总理的高尚的人格;创作者不是通过惊天动地的神州风云和国际浪潮;而是通过日常生活来表现伟大人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扑灭了,可那烟熏火燎的记忆却是难忘的。火灾发生时,我正在哈尔滨采访,有幸成为最早奔赴火场的记者之一和人民日报第一个采访特大森林火灾的记者,在紧张、激烈的扑火战斗中度过了20个如火如荼的日日夜夜,感受是从未经历过的。  相似文献   

10.
谌贻照 《中国记者》2022,(11):72-73
<正>每一位记者,都有很多次让自己一生难忘的采访经历。而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柳州融水突围记》的整个采访经历,是让我最难忘的一次。这次采访,不仅是对我这名老记者所具“四力”的全面考验,也是自己作为党报一线记者,在全媒体时代实现从传统媒体人向全媒体报道者成功转型的实战历练。  相似文献   

11.
新郑市档案馆藏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拍摄人是河南日报社记者,时间是1960年,1980年征集入馆.那是毛泽东主席接见原河南省政协委员、新郑县农机局剐局长、农机研究所所长赵福堂同志的留影.虽然岁月已过四十载,但一提起此照片,这位精神矍烁的老人就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深情地向我们诉说着一段难忘的往事.  相似文献   

12.
我从1943年秋担任《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开始,到1957年冬离开《人民日报》,绝大部份时间做的是记者工作。之后,有一年时间是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从1958年秋天起,我长期在《文汇报》做点领导工作,到1985年离开岗位,一直有机会和记者的工作保持着联系。回顾从事40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最使我难忘的还是14年的记者生涯。那段时间,我写得较多的是人物方面的通讯、特写,文章的主人公大多是我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全国解放后,我到北京、天津、  相似文献   

13.
我和金凤没有共过事,前年才熟悉起来。最初从报纸上得到的印象是:这位新冒出来的同行写得很多,什么都写。那是在刚刚建国的时候。曾经有许多年看不到她的东西了,这是当时大家共同的命运。然后,大概是一九八一年底,在《刘伯承回忆录》里,意外地读到了她的《难忘的一课》,那是关于建国前夕她访问刘帅的回忆。我在刘邓大军当过随军记者。我也有我的难忘的一课,并且不止是一课而是许多课。刘帅确实是如金凤所写的那样地吸引人,那样地叫人爱戴,叫人尊敬,叫人永远也不会忘记。读着,读着,我感动极了。  相似文献   

14.
38年弹指而过,难忘的岁月难忘的南疆,难忘的启蒙老师。 1960年9月,我从喀什公路汽车运输公司调到喀什日报当记者,开始了我漫长的新闻生涯。那一年我17岁。 从1960年至1998年的38年间,有7年时间我被下放劳动或到基层企业从事宣传工作,其余的岁月我没有离开过新闻采访和写作。  相似文献   

15.
《记者摇篮》2005,(10):21-21
每位记者都有自己的采访方式,每位记者 都有莫逆之交的采访对象,每位记者都有难忘 的采访经历。经历就是财富,您把这些经历记 下来吧, 《记者摇篮》急切地盼着您的文章!我 们在请您的赐稿的时候,给您的大作规定了写 作内容: “一次难忘的采访”,标题由您自拟。 我们之所以开展这样的征文活动,是为了 更好地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的原则, “一次难忘的采访”也许更能反映记 者实践“三贴近”的风貌,充分展示记者与采 访对象乃至于和广大读者心贴心的思想感情, 这是我们的一个初衷;顾名思义, 《记者摇篮》 是记者的理论和实践阵地,理应更好地贴近记 者,服务记者,为记者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  相似文献   

16.
1954年年底,我曾在苏联塔斯社学习过一个很短的时期。在这段难忘的日子里,我接触了不少苏联的记者,并和其中一些同志交谈过采访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虽然时隔三年之久,但至今在我的记忆里,仍然鲜明地浮现着苏联记者的形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苏联记者那种高度的事业心。在我所接触的记者中,很多都是有着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记者生活的经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谈起记者的工作来,他们都认为这是党所给予他们的最光荣的岗位。他们热爱自己工作的情绪时常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浙江众多媒体的各路记者赶赴震区前线,采访报道抗震救灾斗争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每个人的新闻生涯中都留下了难忘的经历。本刊拟在7月号开辟"我上阵,我难忘——抗震救灾感言墙"专页,集中刊发浙江记者从震区前线采访归来的亲历感言。为此,本刊恳请各位参战记者拨冗赐稿,并望全省各家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网站等媒体推荐或组稿。  相似文献   

18.
在我40年的新闻生涯中,应该说“难忘的采访”有很多很多。周总理对记者的亲切关怀,陪郭沫若访问新安江,与苏步青结成忘年之交,以及众多的工农业劳动模范的动人事迹和抗灾中的现场目击等等,都给我留下一个一个终身难忘的印象。这里我仅举一例:采访路甬祥。那是1981年。浙江大学讲师路甬祥从德国载誉归来,获得五项专利,是一位新闻界关注的人物。当时,要采访他的,中央、省市新闻单位有数10家,而他回国后,要立即筹建我国第一个“液压研究室”,加上教学科研,十分繁忙,接待记者与从事专业矛盾很大。路甬祥决定,开一个记者招待会,接待全部来采访的新闻单位的同志。他的这个决定,使我十分为难。在这之前,当时的省委书记铁瑛同志在接见路甬  相似文献   

19.
要求省报的编辑、记者有省委书记的水平,乍一听未免过高。然则仔细想想,并非没有道理。读《今晚报》得知,李瑞环同志曾这样说过:选一个局长不难,找一个好记者不易。照我猜想,李瑞环同志的这个话,可能是在天津当市委书记的时候说的,  相似文献   

20.
当首长和群众在一起的时候,一个新闻摄影记者该怎样选择自己的镜头!这是我们经常碰到而目前又没有完全解决的一个问题。周总理对这个问题,有多次的指示。让我们来温故而知新。一九五八年七月二日,周总理在广东新会视察工作。摄影记者抓住难得的机会,把镜头对着周总理拍照。周总理对他们说:“不要老是照我嘛,要有群众观点,给大家照照嘛!”中旬,周总理从新会转到上钢一厂视察,在工人食堂同大家一起吃饭,有记者想拍照,被总理阻止了。周总理说:“你们不要照我,要多照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