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背景学习《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第二自然段,从中感悟梅兰芳学艺的"一心一意"和"勤学苦练"。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预设从"梅兰芳的决心没有动摇,他是怎么做的?"入手,重点理解"紧盯"和"注视",突出  相似文献   

2.
《梅兰芳学艺》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说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的故事。于老师是怎样教学这篇课文的呢? 一、激发动机。上课伊始,于老师便对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我要让同学们听一段京戏,于是就播放了梅兰芳在《宇宙锋》中的几句唱词。优美动人的旋律,独具韵味的唱腔,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老师问:“好听吗?”学生都说“好听”。“你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梅兰芳。”老师在屏幕上打出梅兰芳的大幅照片,说:“这就是梅兰芳。他是四大名旦之一,是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  相似文献   

3.
在揭题中的运用。上课伊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巧妙地运用艺术作品,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梅兰芳学艺》一,先放一段梅兰芳演唱的戏剧,让学生猜猜,他是男还是女?学生在感受了京剧艺术的同时,很快被梅兰芳这位艺术大师所吸引,急切地想知道有关他学艺的故事。不仅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一、学习字词,初识梅兰芳 1.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梅兰芳. (1) 课前,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分工搜集了关于梅兰芳的资料.(生介绍) (2) 学生已经对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有了初步了解,他唱的是旦角(年轻女子),一旦有了胡须就无法再表演.那他为什么要"蓄须"呢?(生结合时代背景资料,阐述理由.) (3) 搜集整理资...  相似文献   

5.
2005年北京市高考阅读题有一段《戏剧与戏曲》文字,其中涉及了梅兰芳和他的表演体系,据说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学生对梅兰芳了解太少。北京是首善之区又是“京剧之乡”尚且如此,更何况其它考区呢?  相似文献   

6.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临行前,他的学生糜耕云设宴为大师饯行,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出席了这次宴会。当时,梅兰芳正好被安排坐在张大千旁边。虽然两人神交已久,但毕竟是初次见面,多少显得有些拘谨。于是,张大千主动向梅兰芳敬酒,  相似文献   

7.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临行前,他的学生糜耕云设宴为大师饯行,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出席了这次宴会。当时,梅兰芳正好被安排坐在张大千旁边。虽然两人神交已久,但毕竟是初次见面,多少显得有些拘谨。于是,张大千主动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梅兰芳不解其意,忙含笑问:"此作何解?"张大千笑着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擅长演戏;我  相似文献   

8.
据《北京晨报》消息,郭敬明《最漫画》团队推出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漫画传记——梅兰芳本传之同名漫画《梅兰芳》以及梅兰芳外传之《再见梅兰芳》,近期正式上市。郭敬明在谈及此次推出传统文化题材漫画《梅兰芳》时表示,目前国内和国外的动漫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被贴上了娱乐的标签,为各领域的巅峰人物树碑立传比较少见,此次出版梅兰芳漫画传记是希望传承国粹文化精华。  相似文献   

9.
设计意图本课设计以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为目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过程,力争使教学成为一种多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沟通、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眼神”1.听京剧,聊京剧。播放梅兰芳的京剧唱段。2.看梅兰芳剧照,导入新课。看看梅兰芳的剧照,你说他的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他的眼睛很有特点,课文里面也多次写到了他的眼睛。【设计意图:通过看京剧表演唱段,学生零距离地接触一下京剧,对京剧有了感性的了解,自然产生想了解主人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二、整体感知,找“眼神”1.学生自由读文,找找看…  相似文献   

10.
错出经典     
梅兰芳的琴师、86岁高龄的姜凤山做客央视.做了一期关于梅兰芳的专题节目.他对梅兰芳的为人和演技赞赏有加。其间.他讲述了一件梅兰芳的往事。那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那个错误已经成为沿用至今的经典。  相似文献   

11.
据《北京晨报》消息,郭敬明《最漫画》团队推出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漫画传记——梅兰芳本传之同名漫画《梅兰芳》以及梅兰芳外传之《再见梅兰芳》,近期正式上市。郭敬明在谈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海滩曾流传着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的说法,梅兰芳是世界著名的京剧大师,李惠堂能和梅兰芳相提并论,可见他的名气。李惠堂可是我国早期足球界的明星。  相似文献   

13.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评价文本,进而创造性地运用文本的过程.当前,广大语文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解读文本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教者没能准确解读文本,忽视了教师自身和各具个性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当前的文本解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过度解读文本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课文《梅兰芳学艺》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眼神的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梅兰芳练眼神儿时非常勤奋和刻苦?" 学生读完课文后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14.
王冠 《少年月刊》2011,(6):14-16
20世纪上海滩曾流传着“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的说法,梅兰芳是世界著名的京剧大师,李惠堂能和梅兰芳相提并论,可见他的名气。李惠堂可是我国早期足球界的明星。  相似文献   

15.
正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孩子透过文本去感悟文本背后的内涵。《梅兰芳学艺》选自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在组织教学活动前,我做了简要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京剧的了解、对于梅兰芳的认识,真的知之不多。那么,这一教学难点应该如何突破,从而使课堂气氛不显得单调而沉闷呢?  相似文献   

16.
《同学少年》2008,(7):44-45
"八载留须罢歌舞"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梅兰芳退出舞台,长期拒演。1941年12月,日本侵占香港。从那时起,梅兰芳蓄起了胡子,拒绝为日本人唱戏、宣传。1942年,梅兰芳返回上海。汪伪政权的大头目褚民谊登门拜访,邀请梅兰芳为庆祝"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作巡回演出。梅兰芳以胡子为借口回绝并讽刺了褚民谊,使其无功而返。后来,日本华北方面军邀请梅兰芳出面演讲。梅兰芳以胡须为由拒绝失败后,决定采取自伤身体的办法来拒绝。他让医生给自己打了3次伤寒预防针,发起了高烧,一连几天不退。日军派军医来检查,见梅兰芳确实烧到近42度,方才作罢。八年抗战中,梅兰芳始终拒绝为敌伪演出,因此没有收入,长年过着清贫的生活。记忆关键词:梅兰芳/蓄起胡子/自伤身体/拒绝为敌伪演出  相似文献   

17.
余少群,我国越剧演员,因出演电影《梅兰芳》而出名,2009年12月28日,凭借此片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奖。2008年,一部讲述(shu)我国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电影《梅兰芳》和大家见面了,电影刚一播出就受到观众的喜爱,除了打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大  相似文献   

18.
1994年戏剧大师梅兰芳诞辰百周年纪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两位文艺界前辈柯灵与黄裳也因了40年前有关梅兰芳的往事展开了激烈论争。因柯文中有“伟大正直如鲁迅也不免对梅怀有极深的偏见”(《想起了梅兰芳》)等语,又引起杜浙等对柯文的批评,认为“鲁迅决无卑视梅兰芳之意,更非对梅怀有偏见”。①这实际是新时期以来,如何看待鲁迅对梅兰芳批评的  相似文献   

19.
王磊 《小读者》2010,(12):46-47
梅兰芳有了名气之后.不仅给他带来了数不清的掌声和荣誉.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那时候。在京剧界里,有一个同行怎么看梅兰芳都不顺眼,私底下没少说他的坏话。梅兰芳知道这些之后,往往是淡然一笑。  相似文献   

20.
<正> 胡适从“五四”文学革命起,以至他生命结束的前夕,他始终主张旧剧(京剧)必须改革、必须虚心向西方戏剧学习。对此,他与一些新文化前驱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他从未丑化过京剧泰斗梅兰芳(名润,字畹华)的艺术形象;从未轻视梅兰芳高超的表演艺术。而是热情鼓励梅兰芳对京剧的改良,大力支持梅兰芳率团赴美访苏进行文化交流。因而,他与梅兰芳有着友好的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