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莉 《课外阅读》2010,(10):46-47
今天,有一节口语交际课。我准备让学生以时尚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上课后,我首先让学生记住这节口语交际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什么是时尚,说几个与时尚有关的故事,我眼里的时尚。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我又规定了口语交际的规则:一个同学回答完问题后,另一个同学才可抢答,不准打断别人的说话。我的话音刚落,教室立刻炸了锅,学生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2.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必须把德育渗透进教学全程。当然,德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形式——课堂教学必须是我们的主阵地。我认为让德育走进课堂应做到以下的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小学德育面临着社会诸多方面的变化和挑战。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他们的需求,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德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必要前提。家庭和社区的参与以及教育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德育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颖 《历史教学》2005,(2):51-52
  相似文献   

6.
信念,不光光是指一个人知道些什么,信念首先是指人们怎样把所知道的知识变为行动。美国教育理论家杜威曾经指出:“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的确,只有建构起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让这些知识深深地烙印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个人的观点,能激发出深沉的情感,并同他的意志融合起来,在他的活动方式、行为举止以及待人待己的态度中表现出来时,才能称之为信念。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时说,“个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2005年第1期刊登了刘俊利先生<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一文,读后深受启发,尤其是刘先生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1](p.48),本人十分赞同,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作用.从"教材要回归本真生活,实现由学习走向生活""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实现多角度挖掘学生潜力""问题化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9.
“生活德育”作为一种精神,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栖居于校园,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引领学生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建构了敞亮、明丽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11.
12.
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感恩教育:一种新的德育尝试 德育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我们所期望的德育实效性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达到内在的质变效果。这种效果既有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又有隐性效果,但最终都指向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在以往长期的德育实践中,那种“高、大、全”完人式的德育要求,那种注重德育知识灌输的贫乏的道德说教,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无从体验而让学生失去了热情。那么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感恩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课堂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人们研究任何教学环境最重要的对象之一。忽略对课堂的研究,任何教学与课程的改革与提升都是无法有效实现的。文章提出的未来课堂概念,是将课堂视为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力图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来探究未来课堂应该具备哪些重要特征,尤其是关注未来课堂的人本性、生态性、智能性、混合性,开放性、互动性等多个维度,同时涉及未来课堂的物理架构、标准规范、互动方式以及教与学模式等方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14.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曾说过一句对我们颇有启发的话:“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也就是说,才是德的基础,德是才的灵魂,二者密切联系。然而受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各种传媒负面的影响,加之应试教育“智育至上”的功利现实,现在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令人担忧,不少老师都感叹:“一届不如一届了。”那么,在当前形势下,班主任如何在工作中有效地落实德育,“以德帅才”呢?这些年我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利用“主题班会”开展德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主题班会”已成了我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下面结合几个案例谈一谈我的具体做法,与各位同仁交…  相似文献   

15.
德育课程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该如何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学校德育课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知识性课程去灌输显然是不够的。实践的观点是德育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德育必须完成知、情、意、行的整合方能获得道德的"真知",达到育德的目的。为提高高职德育的效果,建构以渗透道德情感、道德体验为主的新的德育实践活动课堂模式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付兴旺 《教师》2010,(30):11-11
笔者作为一名担任数学教学工作的班主任,在认识到德育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就开始思考能否在数学的教学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经过几年时间的摸索,总结出一些可行的方法,现拿出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7.
杨光 《天津教育》2011,(2):36-37
学校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们探索学科德育、构建课程结构、建立运行机制、建设课程环境、优化课程模式、发展课程文化,使德育的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日趋完善,"让德育走进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收到良好实效,学生在德育课程的自主参与中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谈到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著名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认为,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校德育的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虽然在某些方面也说明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目标的目的。而  相似文献   

20.
科学地设计和安排德育活动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杭州市第四中学是全国德育先进校,通过设计实施课题化社会实践活动,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德育3种教育因素进行有机整合,对中学德育途径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