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陵 《出版史料》2009,(3):82-83
时光飞逝,潘公国彦同志走了都快半年了,他在我心中,似乎仍然活着,我非常怀念他。2009年3月21日上午,突然接潘建农电话,告诉我他父亲在医院抢救无效,已于8点整与世长逝了。潘公是我50年代的老同事,以后成了邻居,而且曾经还是我的领导。后来他搬走了,我们仍然往来密切,他有新作必先寄给我看,我写点东西,也必先征求他的意见,因此也忝作他的文友、益友。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虽然他走了!但他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相似文献   

2.
当我获悉拙著《科学学纲要》,被北京春季图书交易会评为1987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的消息以后,心里十分高兴。不过在获奖以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黄治正同志。我深切地感到,青年学者的成长,是与出版社的支持、培养,编辑的劳动分不开的。黄治正同志是湖南人民出版社老编辑。那还是1984年的春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我试探地询问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否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得到的回答是:“把稿子拿来看看。”当我把500多万字的科学学研究成果,精选出35万字,写成书稿寄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后,心里没有把握。我是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既没有“后台”,在出版界又没有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农村青年,也是贵刊的老订户。《新闻通讯》使我受益非浅,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写稿的引路人。每逢《新闻通讯》一到手,我就一气读完,每期必读二至四遍,认真领会。同时,我还把刊物上好的文章读给家人听。我是个业余通讯员,通过学习《新闻通讯》上的文章,对我学习写稿帮助很大。1986年被县委宣传部表彰为优秀通讯员。到1987年10月10号止,我已有三篇稿件被中央级报纸刊  相似文献   

4.
献给你——我亲爱的益友良师@陈峰$普安县档案局  相似文献   

5.
难得的益友     
我是一名农村青年,劳动之余,喜欢拿笔写一写自己身边的新人新事。由于我初学写稿,对新闻写作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写作水平也较低,每次寄往报刊电台的稿件如石沉大海,因而在一度失去了写稿的热情。就在我处于犹豫不决的时候,一天,省电台来信让我订阅《新闻知识》,于是,我便立即订阅了这本刊物。每期《新闻知识》一到手,我顾不得干农活后的劳累,在灯下专心致志地阅读。从刊物中汲收知识的营养。通过学习《新闻知识》中的“卷首论坛”、“新闻研究”、“得奖新闻采写谈”、“业务研究”、“采写体会”、“新  相似文献   

6.
迟来的益友     
我是湖南湘南一乡村的中学语文教师,今年到邮局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订阅《新闻记者》,然而“不看不知道,一看喜一跳”。贵刊特色鲜明的装帧,历尽酸甜苦辣的采访纪实,以及每期不乏内容丰富而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文章,使我在千里之外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7.
《科技与出版》30岁了.这些年来,这份出版行业的专业学术刊物一直密切关注行业热点,以"理论结合实践,学术融于实务"为办刊宗旨,注重提高行业技术人才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为加强我国出版行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在关注、支持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方面,《科技与出版》堪为同类刊物之翘楚,自考试举办以来的十余年中登载了150多篇相关文章,做了很多工作,既为考生和辅导老师服务,也为考试专家委员会服务,称得上是考试工作的益友.  相似文献   

8.
9.
第一印象对于档案的最初认识,还停留在学生时代小学升初中后填写的一张表上.那时对档案还没有什么概念,只记得班主任在讲台上不停地强调:大家要把字写好,这张表要放进档案里,是要跟着你们一辈子的.于是,那时脑海里出现的神秘而敬畏的感觉便是对档案的最初印象了.正因为有了这种敬畏感,以致后来,每每遇到填表的时候总会有意识地关注一下是否需要存档,似乎这种存档的东西总有某种魔力可以监督我的人生,因为它如实地记录着我的善恶品性与人生踪迹.  相似文献   

10.
《新闻出版交流》是所有喜爱并受惠于该刊的读者和作者的良师益友。作为一份行业的机关刊物能在当今愈演愈烈的商品大潮的冲击中,岿然不动,本色如一,平和不躁,淡而透雅,始终坚持“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办刊特色,赢得如此众多的阅读群体,难能可贵。作为一名读者,当我刚刚走进出版编辑队伍,成为一名编辑人员时就是《新闻出版交流》直接的受益者。那时《新闻出版交流》是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通过它,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了解到了新闻编辑出版的新境界。是它伴着我从一名新闻出版队伍中的新兵成为一名熟悉业务的编辑,是它激…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当学生、做军人,还是后来成为工人,我总对新闻报道怀有极大的兴趣,并曾多次投稿于报纸、电台,但总是有去无回.我曾气馁过、困惑过,而那铅字的诱惑终未使我半途而废.经过反思,我发现,自己之所以心想而事不成,原因在于文化功底浅,缺乏专业锻炼.  相似文献   

12.
李丁 《军事记者》2010,(1):60-60
“人要在顺其自然中奋斗,在奋斗中顺其自然”。这句话是我的一位老班长送给我的,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相似文献   

13.
每当我回忆青少年的成长道路,怀恋母校图书馆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1953~1959年我在徐州五中就读期间,担任班长和报刊发行员。记得当时每借到一本书,总是爱不释手,坐着看,走着看,吃饭的时候还在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到来之际,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与新中国几近同龄的我,心情十分喜悦和无比激动。60年的岁月华章中流淌着红色的旋律,跳动着红色的音符,可以说,是红色革命歌曲哺育着我健康成长,与共和国一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历程。  相似文献   

15.
汤运红 《军事记者》2005,(11):59-59
读了18年的书,去年终于从军校研究生毕业了。带着光荣和梦想,我来到边防前哨的部队任职工作。  相似文献   

16.
回想12年的笔耕之路,坎坎坷坷,苦辣酸甜。 那是1987年7月份的一天,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采写了一篇《美梦醒来是医院》的稿子,寄到安阳日报社。没几天,便被该报配以醒目的标题采用了。那时,我兴奋得竟然一夜没合眼。 从此,我开始步入了崎岖不平的笔耕之路。那年,我才20岁。 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爬格子”是个苦差使,可我却对新闻报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民办教师,白天忙于教学无时间写稿,就等到晚上去写;家里人不理解,我就带着干馍偷偷去采访。有人风趣地说我与新闻有缘,可每当投出的稿件如“泥牛…  相似文献   

17.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奇葩,使我一开始接触就被她深深地迷恋住了,并且对我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已进入耄耋之年,回首往事,从我参加工作时算起,我走过的近70年的人生旅途,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从卖书、宣传书到编书、著书的漫长岁月,始终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少年时期因家境贫困,仅断断续续地勉强读了两年多的初中就辍学就业。1943年初,我进了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当练习生。我自知文化底子差,又不甘落后,于是  相似文献   

19.
记、画家、律师、科学家……每一个人,学生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于我,当一名出色的摄影记就是最大的梦想。一番艰辛之后,2005年的9月.刚毕业不久的我终于顺利地成为了一名摄影记。一年里,摄影的镜头带我领略了大千世界百态的人生,也伴我一路成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