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中译为“城邦”的“波里斯”(πολιs,Polis,Citystate,)一词有“城市”、“国家”、“公民集体”三个含义。作为早期国家的一种形态,古代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公民为主体、结合周围农村地区而形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共同体。“公民集体”(a citizen community)的形成和发展是城邦的本质所在①。波里斯(polis)用以指城邦时,虽  相似文献   

2.
古代雅典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希腊史研究中,我国学者往往注重于城邦史的研究,只是在探讨城邦形成或城邦经济时,才偶尔提及城市,而对希腊城市的起源、结构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则缺乏系统的研究。古希腊城邦与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城邦与城市的兴起,几乎经历了同一个历史过程,不过,前者是希腊奴隶制国家的特殊形态,它“首先是一定的集体,是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人们的共同体”,①亚里斯多德称这种共同体为“政治社团”(城市社团),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公民集体”。我们把一个以  相似文献   

3.
城邦特征是指城邦的内在特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国家形态的根本所在。古代希腊城邦众多,对其特征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虽有相当难度,但还是很有必要。小邦寡民是早期希腊城邦的客观事实,习惯上只把它当作是城邦的外部特征,实际上,它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形成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对城邦的发展起着规定性的作用。公民是希腊城邦的根本,公民集体是希腊城邦之核心。组织起来的公民集体追求整体发展,组成了利益一致的有机整体,对希腊文明影响深刻。城邦同时也是自给自足的整体,它既能保障城邦或全体公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又能保障作为人类的公民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小邦寡民、公民整体主义与邦内自给自足共同构成了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3世纪地中海青铜文化的君主制王国,有坚固的宫殿、繁盛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前者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有未能释读的线形文字A:后者好战尚武,有城墙、卫城及已被释读的线形文字B。 2.城邦国家(city-state) 城邦原指公民集体,引申为城市国家,是希腊  相似文献   

5.
宗教视域下的雅典城邦既是公民集体,也是一宗教共同体。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圣地,不仅位于城区,更多的分布于城外的阿提卡乡村和边境。与宗族相关的节庆祭仪游行、赛马(赛战车)、徒步竞走等体育竞技,以及戏剧、歌唱、朗诵、舞蹈等艺术赛会,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与互动,折射出和谐贯通的城乡关系。宗族祭仪将乡村置于城邦的中心,使城市和乡村成为互补的“伙伴”。对于雅典城邦来说,宗族是城市与乡村互动的信仰。  相似文献   

6.
一、希腊的城邦公元前800年一公元前600年正值古代希腊城邦初建和形成的时期。因这个时期保留有古代文明的一些遗风,故又称“古风时代”。如果说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那么城邦.则可以说是希腊文明的诞生地。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希腊.主要建立在氏族部落基础上的农村公社.开始让位于更大的政治单位。这些政治单位都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被后人称之为“城市国家”或“城邦”。  相似文献   

7.
论雅典城邦的公民、公民权及公民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雅典城邦是个公民集体,公民是“属于城邦的人”,其权力包括土地所有权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与政治权利。由于需要雅典城邦首数度晨雅典人接纳为雅典公民,但本质上雅典公民是个闭塞、排外的集体,排他性最终使其走上人数日工被外邦灭亡之路。  相似文献   

8.
一、公民道德教育的内涵(一)公民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公民”这个词并不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而是近代从国外译介过来的一个外来语。我国历史上只有过“臣民”、“子民”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观念,与西方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相伴而生。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除了西方之外,都不存在公民概念。在西方,“公民”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公民”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并为古罗马所沿用。在雅典城邦制国家所建立的奴隶主民主制下,奴隶主和自由平民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其中的自由民被称为“公民”。古希腊教育理想的具体体现是培…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一种理想的“优良城邦”的设想中。他认为,外物诸善、身体诸善和灵魂诸善三者的和谐,是人类优良生活的体现;在中道原则指导下,由奴隶主中产阶级掌权,实现城邦的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的和睦相处,是最为优良政体建立的应有目的;以理性为基调,实现公民天赋、习惯和理性的内在和谐,是形成公民优良品德的前提条件。“优良城邦”就是“优良生活、优良政体、优良品德”三位一体的理想的和谐社会。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邦问题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史学界对于城邦问题的研究日趋深广,但至今争议犹多。拙文主要以古罗马城邦为例,加以解剖,分析其各个组成部分,揭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说明古代城邦的结构与特征。同时论及城邦的普遍性等有所争议的问题。城邦的结构“城邦”一词,源于希腊文——音译保里斯、英译polis、中译城邦,在荷马史诗中原指堡垒或护卫城,同“乡郊”相对。后来雅典人把卫城、卫城周围的市区以及乡郊统称为。于是由狭义的堡垒,扩充而具有城堡、公社、国家之义。中译城邦,既有城池,又有邦国,恰合其意。在拉丁文中,与此相对应的词,狭义的是oppidum(堡垒),广义的则是Civitas(公民公社)。为求得城邦的确切认识,当然不能停留在概念和  相似文献   

11.
话说"公投"     
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公投”这个词,有的人对它大声叫好,赞不绝口,有的人则不以为然。笔者试对“公投”的性质和作用作一评述。 公投是公民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 的一种途径 公投即公民投票,也称全民投票或全民公决,系指一定范围的群体以投票的方式就重大事项表达意见或作出决定的民主形式,属于直接民主的范畴。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城邦国家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拥有最高权力,决定所有城邦事务。“公民大会”每月至少举行一次,投票时雅典的全体公民集中到市中心广场,通过举手任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古典希腊和中国为代表,探讨中西古典文明特征。古典时代中国与希腊文明有异有同,其城市差异较为明显。中国城市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希腊城市是以商业为基础的,是以公民集权为核心的城邦标志。  相似文献   

13.
团块状又称集中式,是城市磁心的向心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城市地域形态。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向心力作用下向市中心集中,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外延展,城市地域形态呈团块状,一般为单中心城市。即使有一些伸展轴也较短,与城市地域半径的比值小于1.0。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区一种较常见的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等。  相似文献   

14.
古代希腊雅典民主制被称为城邦民主、直接民主.这是一种城邦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权力的行使和直接管理城邦事务的民主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425年)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有“民主是多数人统治”的说法.可认为是对这种政治制度的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创作出独刨性艺术作品,艺术家必须获得超越视角以洞察世界,久而久之。渐渐形成某种“孤立”的境界。中国电视剧艺术生产主体是由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等艺术家按照一定形式结构的集体。如此,电视剧艺术家被抛掷在一条“孤立”到“集体”的路上。在不同的体制和机制下,曾形成“编剧中心制”、“导演中心制”、“制片人中心制”、“明星中心制”等等组织形式,无论以谁为中心,其实质无非要确立一个“孤立”的中心。其实,艺术生产的“孤立”与“集体”并不矛盾,在“孤立”到“集体”的路上,个体应既是“孤立”的,又是“集体”的,“孤立”中有“碰撞”,“碰撞”后再“孤立”。形成一种多元结构的“集体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以古典政治文化理念的视角来考察希腊公民集体社会生活,城邦戏剧公演活动实际上是城邦民主政治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雅典酒神节戏剧公演活动中诸参与者之种种表现,与他们在城邦公共领域中作为政治行为主体所各自扮演的角色是一致的。戏剧公演,反映出古典时代雅典城邦与社会、大众与精英、男性与女性、公民与奴隶等特定社会关系的丰富性,无异于是对雅典政治真实面貌的生动展现。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和电话访问的调查表明,广州公民认知程度不高,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运行和国家交流合作等问题关注不足,但公民道德情感浓厚,城市开放、包容;公民遵纪守法、文明有礼、遵守社会公德.广州要建设成为新型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珠三角湾区核心城市,必须加强公民教育,培育城市认同感,培养国际化现代公民,学习创新,传承城市传统文化,助推广州的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黑暗时代”末期(约前800年)城邦始现之日起,整个希腊一直处于城邦分立之中,到马其顿人侵入(前338年)才告一段落。城邦,这个相互独立、自给自足的政治实体,作为希腊主义的象征。城邦制自给自足的根本精神激发了希腊文明取之不尽的创造性,而希腊史的悲剧恰恰也是由于城邦长期分立酿成的。整个希腊史是一部典型的多中心史。那么,希腊城邦制长期存在,换言之,希腊城邦长期分立的原因何在呢?本文拟就这个主题作一初浅的探讨。形成——  相似文献   

19.
汤因比的城市文明观并不是独立出现的,他是在参加大量英国外交事务之后,在多年希腊城邦制研究基础上,有选择地继承了斯宾格勒的文明形态史观,逐渐形成了其城市文明观。汤因比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和不朽,并指出其核心力量是以宗教等为代表的文化因素。但在城市功能问题上,汤因比只看到了城市"灵妙化"的一面,忽视了其"物质化"功能,因此未能真正提出文化力量促进城市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历时近50年之久的希波战争,希腊人最终取胜波斯.雅典城邦逐渐成为希腊世界的主宰.雅典城市在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希腊世界的中心地位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加强和巩固.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失利,加剧城邦危机,维护和扩展雅典城市作为城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诸多因素逐渐失去,雅典城市不再是"全希腊人的学校",随雅典城邦的衰落而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