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生”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相对于一般学生来讲,他们的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及各种能力都要突出一些,但是不少教师、家长认为,优生只意味着学习成绩拔尖,而忽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正是这些隐性因素给优生造成了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2.
学 习优秀生是指那些学习刻苦 ,天资聪颖 ,成绩突出的学生 ,简称学优生。这个群体的学生 ,由于学习成绩优秀 ,将来一般能够升入大学 ,有的还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 ,甚至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因此 ,学优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如何 ,对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往往只盯住学优生的学习成绩 ,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 ,使一些学优生慢慢养成了某些不良品质。一些学优生往往只顾学习而忽视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诸多家长更是“望子成龙” ,除了让孩子埋头读书外 ,不支持他们参加任…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个班主任,每天面对着五十张鲜活的脸孔,我的感触非常深刻.由于个体差异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有的学生成为老师、家长心目中的"优生",有的学生却成为老师、家长心目中的"差生".在我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深地感到大多数人们所谓的优生通常是指那些学习勤奋、考试成绩突出的学生,他们因为成绩优异往往被"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他们身上存在着诸多不健全的心理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略了.  相似文献   

4.
“优生”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相对于一般学生来讲,他们的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及各种能力都要突出一些。但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里,优生只意味着学习成绩的拔尖。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人们往往只注重优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正是这些隐性因素给优生造成了心理疲劳。长期以来,这种心理疲劳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教育者视而不见。“一根稻草可以压死一头骆驼”,当优生的心理疲劳达到饱和状态时,它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比一般学生更严重。因此,教师更要关注优生的心理健康,要适时教会优生进行心…  相似文献   

5.
正长期听课中笔者注意到,众多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在例题、练习、作业、试题设置方面都向他们倾斜,这本无可厚非,因为他们是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但这样做又催生了一个"新弱势群体"——学优生群体。也许有人会问,学优生怎么会陷入弱势?事实上,学优生在课堂上沦为陪衬(吃不饱),在课后又求教无门(上不去,"奥数"被封杀,教师们的教学重心转向课程基础部分),他们在学习上无所适从,家长也只能干着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学校、教师受考试指  相似文献   

6.
所谓学优生,习惯上指学习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学生,是相对学困生而言的。近年来,对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一个误区:“学优生”成绩好,守纪律,听话懂事,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困生”的问题,与学优生沾不上边。事实上并非如此,据有关调查资料和我几年来从事实验班的教学经验看,不少的学优生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消极障碍心理。一、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分析(一)自卑心理。学优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居多,名列前茅的成绩,家长、老师的赞扬,同学的羡慕,使他们习惯了自己的成功。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盲目自尊、自信,…  相似文献   

7.
“优生”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人们认的只是考试分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眼中,所谓“优生”指的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分数论高低,强化了“学”的分量。无形中削弱了“品”在“优生”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少“优生”在“分数至上”的情境中成长,逐渐产生心理偏差和行为缺陷。然而,这些偏差和缺陷。往往被老师忽视。对于这些存在思想偏差和行为缺陷的“优生”,如不及时教育转化,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当通过分析“优生”心理偏差和行为缺陷.选择恰当的教育策略,培养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8.
黄英 《中学教学参考》2012,(21):123-123
所谓优生,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一些教师、家长的眼中,"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优生往往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活动能力,能守纪律、讲文明,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学习基础。他们往往是同学的榜样、老师的骄傲,经常得到表扬和称赞。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真正实现"轻负高效"的教学. 一、僵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实现"轻负高效"的保障 "学识"意味着才华,一个有学识的才华横溢的教师,是会深受学生喜爱和家长信任的.我们常说"学高为师",学识丰富的教师,不仅在满足学生的文化求知上游刃有余,更由于他们厚实的底蕴而散发着绵绵的才学魅力.  相似文献   

10.
“优生”的心理偏差及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生”的本意,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现实中,在“虚试教育”的影响下.人们认的只是考试分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眼中,所谓“优生”指的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分数论英雄,强化了“学”的分量,无形中削弱了“品”在“优生”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少“优生”在“分数至上”的情境中成长,逐渐产生心理偏差和行为缺陷。然而,这些偏差和缺陷,往往被老师忽视。对于这些存在思想偏差和行为缺陷的“优生”,如不及时教育转化,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当通过分析“优生”心理偏差和行为缺陷,选择恰当的教育策略,培养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