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质胜文则野     
片段选读一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死板、虚浮。文采和质朴结合匀称,才是君子。”  相似文献   

2.
共生     
辛慧 《语文新圃》2010,(2):21-22
南宋词人姜夔有论创作的“四高妙”说:“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如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如高妙。”合乎此者.乃天下至文。话语可以简易直白,文字尽可含蓄婉曲。  相似文献   

3.
张利莹 《湖南教育》2005,(21):38-38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立意深刻,文从字顺,还应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文采。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而写作中最让人头疼的便是写出的语言“干巴巴”,不生动、不形象,没有文采。如何使语言具体、形象,笔者认为一种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巧用比喻修辞手法。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并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人们常见的事物或具体的形象来描绘所要表现的抽象、深奥的事物与道理。比喻一般分明喻、暗喻等。它一般由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4.
孔子说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文采对于文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明确提出“有文采”的标准 ,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长此以往 ,可以使广大的中学师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注重语言的锤炼 ,尽早消除“语言无味 ,像个瘪三”的现象 ,使中学生运用语言的面貌焕然一新。所谓语言有文采 ,就是指语言富于变化 ,用语精美流畅。那么 ,如何才能使高考作文有文采呢 ?一、要善于运用变化的句式以增添文采。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恰当运用 ,就会使行文摇曳多姿 ,语言活泼流畅 ,表达效果得以加强。如《走进四季》的一段 :“…  相似文献   

5.
语文高考《考试大纲》中 ,对作文发展等级中的要求就有一条是“有文采”。这里的“文采” ,指的是文艺方面的才华。在高考作文评分中 ,“文采”已成为评判得分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语言是比较稳定的因素 ,它最能显示出考生实际的写作水平。文章是否有文采 ,是高考阅卷人比较容易把握和评判的 ,是显而易见的。要想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必须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把“有文采”作为训练的重点。一般说来 ,要做到“有文采”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修辞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6.
1)对光驱速度和显示器分辨率没有任何要求。2)停电时亦可秉烛夜读,可以进一步贪图红袖添香、夜阑风雨之雅趣。3)有沁鼻油墨香味。4)可以在扉页签上大名:某某某或者某某斋主人,某年某月某日若干折扣购于(或者窃于)某书店。或者盖印章作篆文曰:某某几十以后藏书。还可以激扬文采,作“买书小记”凡三百言,或者凑歪诗曰“江南数日雨涟涟,阴沉不见艳阳天”云云略略。  相似文献   

7.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重视文章的文采,自古有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将“有文采”列为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充分重视。但是,很多同学的写作只追求记叙文、散文的文采,忽视了议论文的文采,以致把文章写得干巴巴的,无精打采,“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实际上,议论文不仅要讲求语言准确、严谨,而且也要追求鲜明生动,富有文采,以此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文采”的语言来自精心的打磨。那么,如何打磨议论文的语言使之文采飞扬呢?一、表达要富于变化,句式要灵活多样首先是精当地遣词造句,丰富词汇,…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向强调“立意高”,强调“有文采”.但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立意高”“有文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不切实际.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得遵循基础教育的规律,从学生原有水平出发,切实解决好他们的三个现实问题:“我不知写什么”“我不知怎么写”“我的作文缺少思想,怎么办”.而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关键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林松华 《学语文》2013,(3):44-46
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包括“有文采”。那么,文采是什么呢?文采不仅指词句漂亮。行文华丽,更指文字要有内蕴,有诗意,如山谷盘郁之中云飞水动,花鸟草木之间浮香流韵,自有一种气派,一种风味,因而情怀蕴藉,诗意氤氲。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的实践,介绍几种训练方法.引导同学们编织诗的语言,展示个性风采。  相似文献   

10.
刘勰指出:“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们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文采对表达效果的重要性。而纵观学生的作文,大都是淡如白开水,缺乏文采。笔者认为:要使文章语言优美,文采斐然,除了平时要注重积累外,还要对语言进行一番润色加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尽量选择形象感强烈的词语精心选词,尤其是要精心选出一些动词、形容词,这是使文章语言具有文采的一种基本方法。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说:“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词语选用得好,可收到字字珠玑、珠围翠绕的艺术效果。例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  相似文献   

11.
考场作文要想获取高分,就应在文从字顺、表达清楚的基础上增添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指语言变化多,用语精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是有文采,善用修辞、意蕴丰富是有文采。如何在考场这一特定的情境中让语言“出彩”?我们将在7、8、9三期中谈一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作家孙犁在《好的语言与坏的语言》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佛教里的和尚在禅房里讲经,讲得天花乱坠,百鸟全飞来了,猛兽也驯服了,路上的小贩们也都放下担子来听。这不是佛法无边,而是老和尚巧妙设色的结果。这里的“色”,就是行文要有文采。有“文采”也是高考作文的一项重要要求。伴随着话题作文的出现,高考作文在评分方面也作了相应改革:作文分数由“基础等级”分和“发展等级”分合成。在“发展等级”中,有一项为“有文采”,具体要求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灵活方法,文句有意蕴”。那么,怎样才能“有文采”呢?笔者认为,讲故事,…  相似文献   

13.
语文高考《考试大纲》中,对作文发展等级中的要求就有一条是“有文采”。这里的“文采”,指的是文艺方面的才华。在高考作文评分中,“文采”已成为评判得分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语言是比较稳定的因素,它最能显示出考生实际的写作水平。文章是否有文采,是高考阅卷人比较容易把握和评判的,是显而易见的。要想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必须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把“有文采”作为训练的重点。一般说来,要做到“有文采”,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语言必须要有文采。所谓有文采,即指语言精彩有特色,例如善用譬喻、诙谐幽默、大气磅礴、委婉细腻、清新淡远都属于有文采。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装扮的手段很多,最有效的方法有  相似文献   

15.
刘勰指出:“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们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文采对表达效果的重要性。而纵观学生的作文,大都是淡如白开水,缺乏文采。笔者认为:要使文章语言优美,文采斐然,除了平时要注重积累外,还要对语言进行一番润色加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论“说”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说”,与一个人终身相随。夸张一些,学生离开学校,参加工作,糊涂终身,可以闭目塞听,可以不动笔墨,但却很难不开口说话,因此,说话至关重要,孔子把说话的重要性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请读《论语》: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于对曰:“言不可以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关于文采风格的论述渊远流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先秦以至两汉阶段,强调要有“文采”,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不文不成经”,虽然出现了“文采”的概念,但多以“文”相称,是谓“文”的阶段。二是魏晋六朝以至初唐阶段,强调文采与情思、情性的密切关系,认为“文采”应包括“形文”、“声文”、“情文”,应讲究  相似文献   

18.
自 2 0 0 0年开始 ,高考作文有了发展等级 ,共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可简单地归纳为 :深刻、丰富、创新、文采。要做到前三项 ,殊不容易 ,所谓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为了应试 ,师生们觉得惟一可动脑筋的是“发展”文采 ,于是中学作文大兴包装之风。有许多阅卷教师整天看累了干瘪的学生腔 ,一眼见有点“文采”的作文 ,便眼睛一亮 ,慷慨给分 ,这又进一步助长了讲究文采的风气。写文章是要有文采的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的重要性这里不再赘述 ,笔者只是想谈一谈当今中学生作文追求文采所出现的误区 ,以引起同仁的注意。误区之一 :滥用引文语文…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教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的《学记》中,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数学为先”。又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要进行教学,就要讲究教学的方法和艺术。纵观历史几千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部《论语》,不但是儒家思想学问所在,其语言之精炼、优美、含蓄,堪称古文学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说:“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修辞用得好,也能增加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所以古人写文章时也非常重视修辞手法的运用。了解这些修辞方式,自然有助于我们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对文言文阅读影响较大的修辞格。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得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