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当代新闻研究领域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意义的研究,我国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也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的使用,而在西方新闻界,几乎到了没有直接引语便不成新闻的程度,西方新闻学者也普遍重视对直接引语问题的研究。直接引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许多情况下必不可少。直接引语是新闻中用引号引起来的新闻中人物(包括新闻人物)说的话,直接引语要真实、准确、一字不差,完全忠实于新闻中人物的原话。中西在使用直接引语方面的差距我国记者在重视使用间接引语的同时,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的使用,尤其是对于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常通篇采用间接…  相似文献   

2.
宋海霞 《新闻知识》2012,(8):110-111
新闻写作中使用直接引语看似枝节小事,却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文分析了新闻直接引语使用中失实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维护新闻直接引语客观真实的相应措施。从根本上来讲,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直接引语客观真实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而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说话,便是用事实说话的主要方法之一。 直接引语指的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已成为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随意翻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都不难找到使用直接引语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胡蝶 《新闻世界》2012,(9):226-228
在报纸新闻中,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是最主要的两种转述方式。直接引语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给读者的印象极少像间接引语那样掺杂报道者的个人观点。然而不可否认,报道者也可以通过对直接引语的转述动词、转述内容、消息来源等方面的巧妙处理成功介入语篇含义,从而达到报道目的。本文试图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英汉新闻语篇为例,探讨直接引语常见的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闻写作中引语处理看似一件小事,但它关系到作品的可信性和可读性,不可马虎。在美国新闻界,记者几乎无一例外地热衷于直接引语的采访和使用。香港树仁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系主任刘其中曾就此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在2002年9月1日至7日刊登的新闻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在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的占93%,其中使用了三条以上的也高达76%。(1)但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如要求记者采访的深入,文责自负,记者甚至杜撰新闻来源等等,稿件中对直接引语的使用有很多盲区和误区,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实,人物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西方新闻界认为,要确保新闻的客观性,报道就不能掺杂记者的个人观点和好恶.为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记者公平地报道各种争议性的观点,报道不同的新闻源提供的不同信息,这就是平衡报道[1].  相似文献   

7.
引语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展示他人所说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引语也是最有可能被赋予意识形态的地方。本文拟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主要应用Leech和Short的话语理论,用定量及定性的分析方法,分析在"加纳村事件"发生后,黎(阿)、以双方的新闻报道中引语报道模式的使用策略,探究报道者的声音如何在报道中起作用,以及报道者是如何操纵所引话语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特殊的叙述形态,直接引语能给文本创造出"逼真"的叙述效果。也恰恰因为这一点,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直接引语更应严肃和审慎,不能不顾新闻叙述的真实性要求,乱用直接引语;也不能不顾新闻叙述的有效性要求,滥用直接引语。过分沉迷于直接引语营造的叙述效果,容易让新闻记者产生一种自大的感觉,以为可以通过操纵叙述技巧,人为制造真实感或隐晦传达观点,这其实都是不尊重新闻规律的表现,是需要避免的新闻叙述误区。  相似文献   

9.
引语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新闻报道更有现场感、立体感、节奏感,增强真实性、可读性。不同的引语形式有不同的作用和运用方法,本文阐述了引语的含义、分类、作用,分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恰当地使用引语,以提升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与理解力。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新闻教科书把直接引语称为"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相比之下,国内新闻报道就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引语缺失、不善用直接引语的现象。本文通过大量报道文本实例阐述了直接引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了使用直接引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采访写作中,如何听当事人说、如何处理当事人的"说",不同的记者颇见高下.新闻引语中的"说",是很要些功夫的.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新闻相比,直接引语的缺失是中文报纸普遍存在的问题。仅以辽宁地区的报纸为例,普遍忽略对直接引语的使用,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却相当高,记者转述的话语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3.
“引语是一则消息或特写的灵魂,它们能让无趣的故事变得有生命力.能使好故事变得更有趣。”在西方新闻界,能够巧妙地使用合适的引语——尤其是直接引语(direct quotations)——是一个好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能为新闻报道增色,但是直接引语必须确保准确使用,因为“引号是对受众的一份誓约,它保证引号中的话是某人说出或写下的原话”。一旦使用直接引语,编辑、记者必须确保引号中的句子是来自当事人的原话,而非杜撰。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新闻写作教程中,引语常常要辟专章讲述。有人甚至说:“没有引语的新闻,不论篇幅长短,都像月球的表面一样贫瘠荒芜。”(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当然,他们强调引语的重要性,更多的与他们的新闻观,特别是新闻制度有关。比如,在他们看来,引语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新闻报道中分清楚“是你的话,还是我的”,或者说就在于“提供消息来源”。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往往会受到同行的奚落,甚至要吃官司的。我国新闻写作书中不曾对引语作很特别的强调,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忽视引语的重要性。从我  相似文献   

15.
李庆 《新闻窗》2010,(1):73-74
任何新闻报道都是记者、编辑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反映,也可以说,是人在社会中个体实践的产物。由此可见。记者情感在新闻报道中有着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发生偏差就会造成新闻失实、侵权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直接引语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最经常采用的叙述技巧之一,它对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写道:“一个人的话能让人心悦诚服,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感。”①我国学者将直接引语称为是新闻活起来的“秘密武器”、②新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任志萍 《青年记者》2016,(24):33-34
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说:“语言不再表征现实,不再是用来强化主体的工具理性的中性工具,语言变成了,或者更确切地说,重构了现实.”①新闻引语在借用“他者”话语来表达、佐证、补充报道主题时,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对不同“他者”话语权的选择和分配.这种选择和分配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来看,体现着报道者对不同引语话语来源者社会身份和角色的建构. 本文以搜狐新闻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使用了引语的24则“民生新闻”②为例,讨论以“普通百姓”为语源的引语中所隐含的社会身份及社会角色认知,并针对现实认知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引语选择和引语视角的角度提出“引语重构”的相关建议,希望有助于民生新闻更好地实现观察民情、洞悉民心、倾听民声的传播服务宗旨,使其更好地起到政府和百姓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思想家加里宁曾说过:“报纸是人民生活的教科书。”报纸每天与千万个读者见面,传播着信息、思想、知识,新闻写得越准确、鲜明、简练、通俗,报纸就越能吸引读者。准确,是新闻语言的特点之一。新闻是用事实来说话的,新闻语言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事实。新闻语言在说明与解释事实时也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夸大,也不能歪曲。有人比喻作文准确地运用文字,就像音乐家准确地弹奏音符一样重要,如果弹不到点子上,就会走调。新闻语言表述准确的首要条件是用词贴切。如果用词不当,就会影响新闻的内容,降低宣传效果,或给读者造成新闻报道吹牛之感,或给读者造成理解的歧意。例如:某人服法,投案自首,如果新闻报道把他写成“伏法”就是处了死刑,意思就反了。强调新闻语言表述准确,就是用语要科学,合乎唯物辩证法。记者热情高涨时,往往会说过头话。有篇新闻稿写一位青工起早摸黑地替邻居孤老买菜买粮,打扫室内卫生。这本来是好事,但新闻  相似文献   

19.
找准结合点     
新闻报道的结合点,就是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扭结点”.它是大家普遍关注、带有倾向性的焦点、热点或难点问题。学会抓问题,善于找准报道的结合点,是当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记者写稿子,如果总是抓不住结合点,写不到火候上,那就是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记者。 善于“发现” “发现”的才能,就是新闻敏感。它是记者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能否不失时机地、迅速准确地“发现”结合点,首要的条件就在于记者是否具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发现和判断  相似文献   

20.
周雪远 《新闻世界》2009,(10):53-54
记者作为新闻的叙述主体,对新闻报道起着最直接的作用。考察《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中的叙述主体,发现“我”和“记者”是其主要的角色定位。同时,叙述主体主动将话语权下放,大量使用“直接引语”,使人物报道生动、真实,信息平衡。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商业利益对业务操作的侵蚀让人忧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