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谁解家书味     
《招生考试通讯》2012,(10):I0013-I0013
湖北卷: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  相似文献   

2.
东日 《同学少年》2010,(1):52-52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  相似文献   

3.
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将“烽火连三月”解释为“战争持续了三个月”.这种解释不妥.据史料记载,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756年安禄山称帝并攻入长安,  相似文献   

4.
《红领巾》2023,(Z1):26-29
<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封家书记载着革命者对家人刻骨的思念,书写着小我与大我的情义。今天,就让“红红”带你通过两封珍贵的家书,去了解革命战士深厚的家国情怀。新光照耀你,希望你猛进1931年1月8日,潜伏在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共党员冷少农写下了给儿子的第一封,也是唯一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是家人间的通信,它流露的是人间真情,真情无价 小学作文教学,师生们都感到较为困难,对此,我做了些探索,其中把作文批语当家书去写,这样的批语学生爱看,学生看多了就会慢慢爱上作文.  相似文献   

6.
家书,似乎在岁月流逝中,逐渐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一首古老的歌曲。我对家书并不熟悉,似乎只在书本上、电影里见到过。印象中,那上面写满了牵挂与乡愁的寄托,月光照亮了一纸翩鸿,写的人、读的人,都是泪眼。曾几何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漫长的年代里,家书对人们来说,是期待,是承诺,弥足珍贵,纸短情长。  相似文献   

7.
<正>“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古人客居在外,主要靠书信与家乡亲友进行联系,心里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一封信总觉得太薄,总觉得意犹未尽。“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见家书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之重。“见字如晤”意思是说见到书信如同见面一样。书信是情感的载体,是沟通的桥梁,作为一种常用的文体,我们要了解其表达情意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相似文献   

9.
侯育永 《作文大王》2022,(11):39-41
<正>读了杜甫的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们知道,一封报平安的家信,在当时是多么珍贵啊。张籍也曾用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道尽秋风起,思乡情浓。“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我们仿佛见到了陈玉兰垂泪写信、担心丈夫的样子……这些藏在诗中的书信,让我们知道:书信纸短情长,在古代是人们互相联系的重要工具,时至今日,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11.
亲爱的万老师: 接到您的来信,看到那熟悉而亲切的名字,激动的泪水一下子模糊了我的眼睛。这难道真是我孩童之时第一次将我领进知识智慧大门的老师吗!古人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十多年来,风雨纵横,音讯隔绝,先是听说您被赶回了老家,以后又听到您被逼去世的传闻,谁知今天竟又看到了您的亲笔来信!信中说您身体健康,复职担任了母校的付校长,以六十多岁的高令登上了语文课的讲台,这消息,对于经常怀念、想望自己启蒙老师的我来说,真比烽火三月的家书珍贵十倍。怎不使我欣喜若狂、心潮如涌呢!  相似文献   

12.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相似文献   

13.
书信的魅力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秋风起,诗人感怀写信,书成交寄时,还觉得言犹未尽,又拆封添文。这首诗细节细腻,白描的手法看似平淡,却韵致无穷。在古代,一封书信承受的思念和问候实在太多太多,“一行书信千行泪”,这种情感想怕今人难以体会,更不用说想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情景了。  相似文献   

14.
家书万里路     
这些年走南闯北 ,行囊如筛网 ,滤掉了许多 ,惟有家书不敢舍弃。可终于有一天 ,我发现这绵绵家书忽然被电波冲断了 ,不免怅然若失。家 ,是人落尘世的第一道驿站 ,舟行长河的第一座码头。古往今来 ,征夫远足 ,游子浪迹 ,同胞异处 ,骨肉分离 ,关山远隔 ,天各一方 ,家是不同的梦里同样的主题。除生于青垄 ,没于山野 ,足不出户的耕夫浣妇之外 ,离家的人儿少不了以口信家书传情。字斟句酌 ,情长纸短 ,悲欢离合 ,笔底风云 ,传达着人心深处的信息。柳毅传书 ,洞庭湖的龙王知道了远嫁异乡的女儿悲惨的遭遇和绵绵的思念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相似文献   

15.
通讯技术快捷到只须眨眼功夫便联通的“E时代”.“洛阳纸贵”已经成为了遥远的传说。人们不再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渴盼:也没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幽怨:更没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惊喜。纵使山长水阔.天上人间,弹指间,瞬息相通,天涯变咫尺。  相似文献   

16.
“烽火戏诸侯,倾国得一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狼烟四起”。典故、诗文、词语中的这些“烽火”“狼烟”到底如何解释呢?翻开各种语文工具书,几乎不约而同地解释为:“烽烟”就是“狼烟”,狼烟就是边疆烧狼粪以报警之烟。查《辞海》“狼烟”的解释是“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言,狼粪烟直,烽火用之”。《中国古代史演义》中也有一段关于狼烟的描述“那烽燧是用狼粪作燃料,在山顶上筑成高高的圆柱模样  相似文献   

17.
拿到这本厚厚的新版《傅雷家书》,心里很不平静,我不由得想到唐代诗人杜甫在战乱和颠沛流离中写下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20世纪50-60年代,只身在海外学习音乐的青年学生傅聪,看到这些熔铸了父母心血的沉甸甸的家书时,恐怕也是这种心境吧。他从父亲那里得到的,不仅是拳拳的舐犊之情,而且是深刻的做人和做艺术家的道  相似文献   

18.
<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公元775年11月,安禄山起兵叛唐。纷飞的战火由冬到春,连绵不停。唐玄宗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长安城里一片萧条、零落。此时的杜甫百感交集。流落被俘的士兵、生死未卜的妻儿、久盼音讯的父母,他写下一封家书抵万金,里面包含太多的辛酸  相似文献   

19.
怀念家书     
家书,似乎在岁月流逝中,逐渐成为了一种遥远的记忆,一曲古老的歌唱。我对家书并不熟悉,似乎只在书本上、电影里见到过。印象中,那是写满了的牵挂与乡愁的寄托,月光照亮了一纸翩鸿,写的人、读的人,都是泪眼朦胧。曾几何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很长的年代里,家书对人们来说,是期待,是承诺,弥足珍贵,纸短情长。还记得余光中的一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道出了骨肉分离,天各一方的思念,令多少游子含泪思归;还记得《傅雷家书》中渗透着先生自己的人生见解和艺术感知,他对孩子语重心长的教诲,道尽了做人的道理、艺术的真谛,一本家书,…  相似文献   

20.
真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代替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学生丁:"要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