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一提起新闻真实性问题,人们总是把眼光盯在报纸版面的字眼上,什么人名、地点有误,或时间相差有几等等。当然,这也是应该的。但是,这远远不够,还应该查一查那些应报道却没报道的新闻。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报纸,理应如实地既报喜又报忧,才能使人民群众对现实社会有客观、全面的了解。倘若只报喜不报忧,或只报忧不报喜,尽管所报的喜或忧都是真实的,人们还会产生“不真实”的印象。过去,我们的报纸干了不少不真实的  相似文献   

2.
“报喜不报忧”的新闻观点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曾经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谁要报忧,谁就得承担可能被打成“分子”的威压,逼着人们(包括新闻界)只好跟着说假话空话大话。同时,"报喜不报忧"也是我国古老文化的一种积淀。  相似文献   

3.
今年初,我国南北接连发生数起重大交通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面对这种情况,新闻报道如何报道,也面临着考验。可以说,新闻只报喜不报忧的历史基本结束了,但报小忧不报大忧及报忧的限制之多、报道之缺乏情感、深度,给不少读者留  相似文献   

4.
挥笔弄墨十年间,辛酸苦辣全尝遍。静心自思,其间事成名举寥若星辰,而憾事冤枉却数不胜数,尤其是每每想起那不争气的笔底留下的那些“失实”报道而招来的无数训斥、批评时,心里不由得泛起一股难言的苦涩和不安。众所周知,“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历来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原则。然而,经常教我想不通的是:为一些单位或领导“涂粉贴金”、“歌功颂德”的报道,任你怎么拔高,甚至“合理想象”,他们看后不但不觉得过份,还有“美中不足”之感;如果笔下稍有“不慎”,多说了几个不顺眼的字(实乃实事求是地反映  相似文献   

5.
在鹿邑县通讯员队伍中,有一位善写批评稿的业余通讯员,连续3年来,被县委宣传部、县电台评为模范通讯员,他就是鹿邑县橡胶厂青年工人张爱友。有人说过,大多通讯员写稿好比喜鹊,报喜不报忧。原因是报喜当然则皆大欢喜,报忧(含批评稿),总会有人一触即跳,适当时被“报”单位可能还会给你点“颜色”看看。故一些通讯员对于批评稿总是退避三舍。不过,张爱友同志说得好:“写批评稿,有利于报刊、电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也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握好手中的笔是每个通讯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认为,只要事实准确,是顶蚂蜂窝也得捅捅,管他蛰人不蛰人。”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新闻宣传总是“报喜”,“报忧”则疑虑重重。记者写“喜”,心里坦然,也倍受欢迎,若写“忧”,心里就打鼓,有时还会受到刁难、冷遇。因而给人一种印象:“广播、报纸、电视宣传的还能是  相似文献   

7.
“报喜”与“报忧”,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对特定概念,也是一种引人关注的现象。 回顾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会发现党报的“报喜”或“报忧”始终是依据各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不同,而在内容上有所侧重,在数量比例上有所变化。而“报忧”的指导原则也始终紧紧围绕党性原则这一中心。在党报“报忧”的历史上。“报忧”的政治功能始终居于第一位;至于“报忧”的新闻报道功能,则直至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才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8.
“渤2”事件的报道,在社会上震动很大,影响很大,对干部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对群众是有力的鼓舞。这项成功的报道,给我们新闻战线提出了不少引人深思的启示,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新闻报道,应当从多年来报喜不报忧的不正常做法中彻底解放出来,走主要报喜而又报忧的实事求是的路子,这也是新闻改  相似文献   

9.
不敢做批评报道、舆论监督不力是不少地市级党报的“通病”。有些地市级党报只唱“赞歌”,“报喜不报忧”,甚至有的地市级党报取消了舆论监督专版,这也是一些报纸走不进老百姓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进入80年代,大陆与台湾的两岸关系先后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与改变,两岸新闻媒介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双方媒体逐渐减少敌意,大陆对台报道本着“有忧报忧,有喜报喜”的态度,日趋“全面、深入、及时、客观”。台湾对大陆新闻的处理尽管不乏煽情主义的特征,但毕竟比以往显得客观、平实。其次,两岸新闻媒体正在经历由注重宣传性向注重新闻性的转变。原先双方的新闻报道具有极强的倾向性,新闻事实多成为宣传的佐证,如今,新闻报道渐趋客观、求实,新闻价值的比重逐渐上升,宣传的意味渐次冲淡,使新闻媒体更主要地成为信息交流、相互了解的通道,不像以往那样仅是攻击、论战的武器。这些,毕竟是双方媒体的可喜变化。  相似文献   

11.
报喜的俗套     
新年旧年交替之际,各行各业的年度总结纷纷出台,见诸报端的真假难辨的“好成绩”也就会随之而多起来,尤其是报喜不报忧的“豆腐干”更是遍地开花.但报喜的文章大家做,做得多了,一不小心就容易落入俗套,难免让细心的读者看出破绽来.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媒介及其内容的可信度是新闻传播效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可信度较低的传媒及其内容很难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决定可信度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传媒在新闻报道上是否既报喜又报忧便是因素之一。一般的看法是,既报喜又报优的传媒比只报喜不报忧的传媒更能获得受众的信赖;即使是同样一条信息,经由前者传播也比经由后者传播更加可信。但这种看法目前还停留于定性的阐释和分析之中,尚未得到传播学定量研究的证实,因此还未成为新闻传播界一致公认的结论。这种状况固然与注重定性分析而忽略定量分析的传统研究方法有关,在很大程度上却也是受到了量化困难的限制,因为“既报喜又报忧”和“只报喜不报忧”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是对某种状况的大致描述,要将其衍化为定量的指标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既然社会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那么,作为一种权威的新闻媒体,倘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只报喜不报忧.所谓“报忧”,通常是指批评性报道.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我认为目前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市场的一些观点仍对开展批评报道有着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现在,有一部分读者对报纸上的报道不满意。如常听人说“报纸不讲真话”、“报喜不报忧”、“记者不了解实情,不敢说实话”等等。究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谁也不能说记者对“实情”总是那么了如指掌的。但如果硬说记者写的报道都是“不真实的”,甚至“专门造假”,就有失公平了;怎么叫“讲真话”,又如何“既报喜又报  相似文献   

15.
我在江苏省武进县坂上乡文化站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给县广播站、《常州日报》、常州人民广播电台写稿,已有7年多时间了。刚开始写稿时,我总感到要多栽花,少栽刺;多报喜,少报忧。这样给领导脸上添了光彩,对上、对下都不得罪,对自己开展工作也有好处。所以极少写批评稿。因而,一些好心人叫我是“吹鼓手”、“软骨头”。通过实践,我体会到,基层通讯员报喜不报忧,称不上一个合格的通讯员。1983年8月,坂上乡杨公岸村原会计庄桂生,利用职权贪污盗窃集体财物,并经常参加赌博等违法活动,村里的群众敢怒而不敢言。我就写了一篇揭露庄桂生违法活动的稿件,县广播站和常州电台广播后,村民中的反响很大,许多人联名写信给乡党委和县司法机关,一致要求严肃处理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因此,反映经济情况的经济新闻,不仅要“报喜”,也要适当地“报忧”,揭示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以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就颇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今年初,我国南北接连发生数起重大交通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面对这种情况,新闻报道如何报道,也面临着考验。可以说,新闻只报喜不报忧的历史基本结束了,但报小优不报大忱及报忧的限制之多、报道之缺乏情感、深度,给不少读者留  相似文献   

18.
政经资讯     
话语“我们的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投诉是好事的理念,切实改变热衷于‘报喜不报忧’的错误观念。”——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  相似文献   

19.
萧何 《新闻三昧》2005,(7):32-32
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大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报喜是皆大欢喜,而报忧则难于上青天。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在报送宣传报道稿件时,反映的一般都是本单位、本部门的事情。如果你报的是喜,则领导喜欢,群众高兴,你也很可能因此而受到嘉奖,甚至得到重用。但是如果你报的是忧,使得家丑外扬,则不但会惹恼了领导,  相似文献   

20.
我进厂20年,当了15年的工人。1985年从事专职宣传干事后,每年都有100多篇稿件见报,其中1/3都是反映基层工人和班组的消息和通讯。我喜欢到班组去,反映一线工人的生活和工作。去年4月,我到本厂工作条件最艰苦的清沙班去采访。一位工人说:“你是吹喇叭的,只报喜不报忧,不会真心为我们工人说话。”我告诉他,新闻报道要坚持正面宣传,但绝不等于只报喜不报忧。如果有困难,有意见,我可以帮你反映,帮你呼吁。通过交谈,他和其他工人同志谈了:“清沙工工作环境艰苦,既说明工人们艰苦奋斗,无私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