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10月底至2002年2月中旬,我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委派,出任该台驻耶路撒冷记者站记者。对于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来说,遥远中东的那片土地上的纷争,流血、泪水与绝望,俨然是发生在另一个时空的“别人的故事”。我当初何尝不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呢?!  相似文献   

2.
苏联卫国战争中,数千名作家以记者身份奔赴前线,200多人捐躯战地.叶夫根尼·彼得罗夫就是牺牲者中最负盛名的一个.虽然效命疆场仅仅一年便以身殉职,他的名声已超越国界,在各盟邦获得“苏联的厄尼·派尔”之誉.(厄尼是美国的著名战地记者)  相似文献   

3.
2007年,身为南通市拘留所所长的唐亚平调任市公安局档案处处长。上任伊始,勤于学习的唐亚平很快适应了岗位变化,由"门外汉"变成熟知专业知识的"内行人"。他提出干出自己的样子,带好自己的班子,树立自己的形象,使档案工作"有为、有位、有声、有色"的口号,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依托档案资源平台做好人民的公仆档案工作是一项繁杂的工作,档案工作者总是默默无闻充当幕后英雄。而唐亚平以为,幕后也是英雄,也能体现价值,他  相似文献   

4.
盛夏,薄暮。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上,26路无轨电车靠站后,下来一个头发斑白、身材颀长的中年人。他在人行道上没走几步,突然觉得眼前模糊。扶正眼镜,用力睁一下眼睛,似乎亮了一点,可右眼面前出现半个阴影,视野下半部象给黑布遮住一样,泪水不断涌出。他只能半闭半睁,坚持到了家……。一家大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两眼被绷带封住了的  相似文献   

5.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从涓涓细流的上游到惊涛骇浪的中游.最后注入宽阔的海洋.上游是绚丽的童年。缓缓的小溪从僻静的林间流过。像一首浪漫的抒情诗:中游是稳健的中年。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飞流直下的瀑布。险恶的暗礁。又使河面布满了旋涡与龙潭。像一部惊险离奇的小说.而该所采访的对象.他的传奇就像一篇淡雅厚重的散.充满着冒险、辽阔、博大……自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以来.阿富汗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刹时间世界各地媒体记蜂拥而至。在这块硝烟弥漫的土地上打起了一场“新闻战”.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全球83位新闻记殉职.并有8位外国记在阿富汗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33岁的王雷。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年被分配在新华社安徽分社摄影采编部工作。2002年12月12日.王雷接到新华总杜的命令.奔赴阿富汗,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战地采访。在那里的360多个日日夜夜里。王雷数次历险。先后采拍了有关阿富汗的政治、军事、经济、化、教育、卫生等多方面题材.共向总杜发回照片2000多幅,国外采用800多幅。许多新闻照片获奖。其中一幅《喀布尔发生火灾及爆炸》刚刚荣获中国新闻奖年赛及复赛摄影作品评选银奖.被同行称为“获奖专业户”、“跑得最快的记”。可谓收获颇丰。同时。他对满目疮痍的阿富汗也有较完整的认识。今年“五一”长假,记采访了王雷。昕他讲述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新年之际,刘宇回国休假,我们都想让他谈谈波黑见闻,吹吹他的冒险经历。然而,说不上几句,刘宇总是戛然而止,神情中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我真不愿意回忆在波黑的经历,想想那些因为战争而缺胳膊断腿,甚至失去生命的人,我的那点经历又算什么。”只是当朋友们如数家珍地谈论起他拍的照片,告诉他那些照片曾深深地  相似文献   

7.
伊里亚·爱伦堡(1891—1967)前苏联著名记者、作家。他一生辛勤创作,尤其以政论式通讯最为著名,赢得了世界性赞誉。爱伦堡在成长过程中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这些丰富的经历充实了他,使他坚定了革命信念并充满了战斗热情。他的作品言简意赅、立意深刻、文采熠熠、笔锋锐利,自然与读者建立起一种真诚的信任感。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战  相似文献   

8.
展江 《军事记者》2002,(5):40-42
战地记者的成名大都在20出头之时,其黄金岁月通常不会超过20年,然而在少数人身上似乎有某种“57岁现象”。美国人马克·沃森和弗雷德·弗兰德利分别在57岁的那年因报道盟军在法国的战事和阿拉伯──以色列冲突而获得普利策奖。中国老战地记者阎吾在57岁那年采访自卫还击战。“原子比尔”威廉·劳伦斯57岁那年乘轰炸机目击原子弹投向长崎……  相似文献   

9.
对于黄亚平来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一但得到新闻线索,他就会像优秀的短跑选手听到发令枪声一样,飞速奔往新闻发生的现场。 黄亚平学新闻是半路出家。他学过美术,当过教师,搞过团的工作。1987年以前,他对新闻知识的了解几乎等于零,偶然的一次尝试,小言论《卖肉的苦恼》变为铅字,将他引入了新闻报道的大门。 1988年4月,黄亚平自费参加了西安晚报通讯员学习班。系统化的学习,诸多良师的言传身教,加上他不知疲倦、勤奋刻苦的努力,使他在新闻采写上有了一个飞跃。在这之后的一年多里,他采写的社会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其中不少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汉城墙在哭泣》(获1989年全国晚报社会新闻大赛三等奖)、《锦旗热探秘》(获1989年全国晚报社会新闻大赛二等奖)、《进城谋生计并非都得意》、《孩子们为何离家出走》、《养猪户的喜与忧》、《水——生命之源发出警告》等等。 黄亚平一开始就选择了社会新闻这一领域,究其原因可以罗列很多,归结一点,那就是“爱”。  相似文献   

10.
两眼被封闭起来,躺倒在病床上后,他才懊悔当初不该没听医生的忠告,以致眼下面临着失明的危险! 病房里静悄悄的。叶世涛遵照医生嘱咐,仰卧在病床上,头部不让转动,连翻身也不行。这时正值盛夏,病房里气温达摄氏35度,闷热又烦燥,日日夜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该有多难受!然而,叶世涛忧虑的倒不是眼前的煎熬。他想到,万一失明怎么办?天下哪有盲人当新闻记者的?写了30多年稿子并没有写完,还有许多东西要写呢! 常年伏案写作,用眼过度,造成右眼的视网膜剥  相似文献   

11.
在今年的国庆招待会上,赵紫阳总理和外宾、外国专家握手时,见到了刘静和,他询问她丈夫迈克尔·夏庇若出院后的健康状况。刘静和非常感动,因为她丈夫长期患病,去年和今年都未能参加招待会,赵总理还特意问到他。她想起从前周恩来总理也是这样关心过夏庇若。邓小平、邓颖超、万里以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曾亲切慰问过他。夏庇若,这个名字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因为他几十丰来总是默默地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工作。但是,我们的两位总理却记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三月,春风吹拂。春意在京郊中国新闻学院新闻系大教室里荡漾。映屏上显示出一张张全国好新闻照片的画面,《第一个浪头新闻》的理论讨论进行得十分热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蒋齐生说: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在深水中抓了活鱼,以小见大,以深出新,着力于时代变革,是走向未来的起  相似文献   

13.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顾月忠新闻作品集》摆在案头,静静读来,深为所感。记得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经说过:“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好新闻产生于深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坚实的足迹从东南到西北,从广东到北美;从千里冰封的边防线,到莽莽苍苍的大中原;可谓行万里路,写百万文。用大量的反映时代的作品,忠实地记载了时代历史的变迁,讴歌和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在他勤奋而又充满情感的笔下,鲜活着一个个大写的人,感动着他,也感动了我们。他的笔端所触各行各业,有百姓为之立碑的吴金印,工作到最后一刻的刘佑全;…  相似文献   

14.
倾一腔热血为事业———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周解蓉去年,新华社上海分社的同志们,对不久前失去的好同事、优秀新闻工作者、原对外新闻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夏儒阁,表示了深切悼念,并表示要以夏儒阁为楷模,倾一腔热血,真诚敬业,为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工作。多年来,熟悉...  相似文献   

15.
《大公报》记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根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提起。由于在二战中的国际报道和对目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出色记。”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有谁最不具备战地记者的特征,那恐怕就数布鲁克斯·阿特金森(Brooks Atkinson)了。多年来,他一直远离战场,坐在沙龙里高谈阔论。可是,当他将要步入知天命年时,这位爱穿花呢西服、鼻架金边眼镜、口中常衔着烟斗、一派儒雅风度的学者终于加入了战地记者大军。  相似文献   

17.
伴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新华社在向世界性通讯社进军的征途中,新的事业不断涌现:1980年5月,新华社主办和出版的时事政策性刊物《半月谈》与全国读者见面;1993年1月1日,新华社主办和出版的第一张综合性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创刊发行;1993年10月,新华音像中心成立。作为《半月谈》杂志、《新华每日电讯》报、新华社音像事业创办人之一的闵凡路,抓住了新华社创办杂志、报纸和音像的机遇,谱写了自己的创业三部曲,铺就了一条开拓进取的创业不凡路。他的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令同行赞叹,为新华人瞩目。笔者在与他谈及这些创业之事时,他语气平和…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没有私敌的男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记者的故事宿州市四位法官携枪逃亡合肥,凌晨叩响了他的房门申冤告状,含泪请求为他们洗冤……  相似文献   

19.
为了报道真相,危险与记者结伴而行;为了维护和平,奉献与牺牲相随。伊拉克战争中,中外记者同时面临着战火、灾祸、饥渴、病痛、伤残、困惑……但也同时收获着报道、友谊与对和平坚定的渴望。为制止战争而执行武器核查任务的我国专家郁建兴,遇难于伊拉克。现在《反对战争呼吁和平》栏目中,特别编发了“新华社速度:10秒领先世界”一文(见4至5页);并编发一组《伊拉克战争中的战地记者》的图片和文字(见6至7页及封二、封三),有关郁建兴部分,有记者采访记和相关报道各一篇,(见8至12页)。愿借此与读者共祈伊拉克早日实现和平。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先进的通讯技术装备已经成为世界各大通讯社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作为参与世界新闻竞争的“国家队”,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要对世界政治形势、经济运作、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产生重大影响,除了需要人们的主观努力外,更需要以先进的通讯技术装备作支撑,采用以高科技为后盾的最新的信息处理和传播手段,使自己播发的新闻稿件最迅速地在更广泛的地区落地;需要尽可能多地搜集世界各地的新闻和信息,并使这些新闻和信息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六十三年来新华社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新华社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通信技术领域发生的三次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