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是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新担当.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在属性作用、兼容性和适应性等层面存在着良好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职业教育和精准扶贫的政策红利下,职业院校应克服精准扶贫的痛点难点,释放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新动能,通过对贫困群体在技能技术、精神层面、就业创业能力的精准"扶智"和"扶志",助力贫困群体的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2.
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文章从能力贫困的角度解析教育精准扶贫"扶志、扶智、扶学"的新内涵,通过厘清"扶志、扶智、扶学"的对象与效用,明确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的内生逻辑与"一匹配、两结合"的现实目的,结合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供给规模、方式、结构和机制等方面变革的动因分析,提出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构建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模式和行动框架,并探讨模式应用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精准扶贫"理念的内涵,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深刻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与经济贫困相比,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更显突出,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此,高校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内涵,针对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对精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助措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教育扶贫是扶持教育的贫困,如在贫困地区建设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改善教育教学条件,配备教师,稳定教师队伍,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等,也就是在精准扶贫中贫困地区的学校是被扶持的对象。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从农村牧区学校的视角探讨如何参与脱贫攻坚战,让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积极发挥"扶志"和"扶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7,(7):91-95
精准扶贫是扶贫进入到关键阶段所进行的深层次改革。结合梅州丰富的区域资源与客家文化,高校基层党建参与到扶贫工作中,以科技支农为主要形式,创造性地从精神思想、科学知识、专业实践、创新驱动等方面协助办好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好"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处于中央苏区的地方性高校基层党建"精准扶贫"品牌化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太行山区是全国连片特困区之一,脱贫任务十分艰巨。职业教育对接太行山区精准扶贫,需紧密结合太行山区自然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优势,通过优化扶贫融入性的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将"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最终达到经济脱贫、能力脱贫和精神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精准扶贫刚开始针对物质上的扶贫,在物质扶贫卓有成效的同时,贫困大学生在精神上也存在贫困表现,主要存在思想意识上、心理活动上、道德修养上"缺钙",那么如何"补钙"呢?就要在解剖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归因上,创新精神扶贫新路径;优化周边环境,正确认知精神贫困问题;采取"他助"和"自助"相结合的脱贫方式;做好"成人"和"成才"的扶志教育,彻底改变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困境.  相似文献   

8.
教育精准扶贫源于精准扶贫,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等。实现教育精准扶贫要举措多维:哲学上,辨别真假,理性扶贫;伦理学上,更新理念,公正扶贫;社会学上,直面问题,深化扶贫;心理学上,内外并重,优化扶贫。推行教育精准挟贫要靠各方合力:教育行政部门深入研究,寻求扶贫路径;学校完善制度,开展扶贫实践;教师贯彻执行,推动扶贫落地;学生自尊自信,保证扶贫有效。  相似文献   

9.
深度贫困县精神贫困的致贫机理及脱贫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度贫困县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点与难点,精神贫困已经成为制约深度贫困县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以陕西省丹凤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与数据统计,梳理集中性贫困区域农户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分析深度贫困县精神贫困的致贫原因,从学理上探究精神扶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扶志、扶智、扶职和扶质四个维度提出深度贫困县精神扶贫的路径选择,为解决集中性区域深度贫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消除贫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扶贫思想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战略高度,重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内源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创新扶贫体制机制。习近平扶贫思想拥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其他国家扶贫行动贡献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相似文献   

11.
陈立群校长深刻的帮扶体会和鲜明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对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对我省教育扶贫有着重要启示。教育扶贫首先扶的是精神。培养良好习惯、培育奋斗精神应该成为教育扶贫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扶智扶志”应成为新时代教育扶贫的核心要素,从扶“贫”延伸至扶“弱”.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村镇,调查、梳理了陕西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发现在政策连续性、扶贫对象识别和脱贫标准、扶贫项目及资金管理、村级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以及贫困户脱贫动力等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为确保扶贫攻坚战的胜利,精准扶贫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构筑长效治贫体制;制定分类政策,从单一收入脱贫考核转向持续、全面脱贫考核;整合扶贫资源,集中发展特色产业;注重精神扶贫,扶志、扶智、去依赖;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扶贫"。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2020年彻底消除了极端贫困,为全人类的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扶贫事业已进入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阶段,面临的贫困问题也从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文章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角度,探讨贫困陷阱的理论基础和内在心理机制,并在“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提出共同富裕阶段精准心理扶“贫”的新思路,旨在帮助相对贫困者提升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从而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并从中提炼出可供乡村振兴政策参考的行为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先扶志、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起点,是教育的第一阵地,每个人的教育成长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价值态度和使命期望。贫困家庭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影响学习动机和教育质量,甚或导致贫困代际传递。探究贫困家庭对教育需求的逻辑原理,可以为破解扶贫工作中群众内生动力不足、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积极性提供理论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15.
贫困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关系到人民幸福与国家繁荣。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国情,深入贫困地区实地考察,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形成了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有着科学的理论内涵,其中包括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体职责明确,形成社会合力,生态保护脱贫等。这些理念对进一步促进中国减贫实践发展和推进全球减贫实践进程提供了科学指导与理论智慧。  相似文献   

16.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脱贫攻坚思想占据重要地位。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是对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扶贫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继承。同时,它深入思考中国当前国情,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提出"生态扶贫"理论;深刻认识到人的主观因素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论,为中国扶贫做出巨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0,(7):13-1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央强调"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面对麦盖提教育现实,日照援疆指挥部以教育发展中心为龙头,做出了全方位、针对性、实质性探索。做到了立体推进、综合施策、精准对接和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18,(1):78-80
在扶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各级政府扶贫的力度不断加大,贫困户所得的收益也越来越大,因而造成一些贫困户不愿意脱贫、依赖脱贫的现象。这种现象凸显了"扶贫先扶志"的重要性,然而怎样扶志是摆在扶贫者面前的一大任务和困惑。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宗旨正契合"扶贫先扶志"的理念,将社会工作的宗旨运用到扶贫工作中,可以从心理、社会等方面评估问题、需求,进而提供相应服务,从而提升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信心和意愿,起到"扶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期的关键阶段和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文章基于扶智、扶志与扶贫工作的内在关联,分析和探讨全面推进扶贫、扶智和扶志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期的关键阶段和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文章基于扶智、扶志与扶贫工作的内在关联,分析和探讨全面推进扶贫、扶智和扶志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