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着显著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大自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诗歌意象的源泉,历代的诗人们总是努力地从中寻觅属于自己的新鲜活泼的意象,来构织他们的诗句,构织他们的理想或苦闷得以发泄的沟渠。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一定意义上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唐代三百年,自然景物意象化的过程十分迅速,同时诗歌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2.
中国唐代由于中日两国社会的日益发展和睦邻友好政策的执行,两国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其中文化交流已经发展到一个空前广泛,深入的新阶段.这在当时主要的文学形式——唐诗中有着较充分的反映.在当时,使节往来,僧侣取经,文人交往,大都有诗.在《全唐诗》(包括《全唐诗逸》)里,有关中日交往的诗歌有三十多首(另有一些因缺少证据还未敢断定是这方面的诗歌).因此,本文试图从唐诗这一角度,来叙述一下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可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时代的变化影响创作主体、审美主体的心理状态。正因如此,在不同的时代,同一时代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审美形态。唐王朝经历了初、盛、中,晚的发展过程,唐诗也相应经历了壮美、优美、弱美到丑的美的形态的嬗变。试以“初、盛、中、晚唐”的历史变迁为横向,以“壮美、优美、弱美、丑”等美的形态为纵向,以唐诗为基点,从唐诗的兴衰看审美形态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吴丹鹃 《文教资料》2006,(17):53-54
本文就唐诗中的“日”意象稍做研究,从其意象的审美形态入手,结合诗人所处的不同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简要谈谈意象选择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古代诗文中意象的类型多样,均有其独特的符号表达与意义呈现,日益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重要表征。在中国纷繁众多的古诗文之中,云是一个大量而广泛出现的意象,历代诗人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屡次使用了这一意象。这种大众无意识背后究竟暗含了怎样的缘由,以唐诗中描写云的诗文为例,试分析云这一基本意象,从中窥探中国古典诗文中审美意识的展发、传承和其中蕴含的自然意识。  相似文献   

6.
王维和苏轼,分别是前后两个山水诗创作高峰的代表人物。通过具体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王维山水诗与苏轼山水诗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主要表现在:从创作运思阶段对审美关系的处理来看,有重客体与重主体的不同;从作品中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有人自然化和自然人化的不同;从诗人的创作才能倾向来看,有以才气为诗和以才学为诗之不同。  相似文献   

7.
从唐朝诗人李贺的诗文中寻找与音乐相关的部分进行分析,总结出当时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能够大略了解到唐时音乐发展的程度和音乐技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金河,今称大黑河,在《全唐诗》中一共出现了20余次,大多数与边塞、战争、烽烟、荒凉、僻远以及边塞建功的理想、思乡盼归的感情相联系。金河自东北向南横贯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区,这里不仅是用兵之地,也是古代北方的交通要道,距内地路途遥远,金河也因此成了僻远、荒寒、绝域的代名词,给人一去不归之感。唐代金河诗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组成,虽未出现高、岑那样的名家,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北部军事、边防、地理、风俗、风光等方面的珍贵材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流年 《高中生》2015,(1):17
唐诗中凡有"鸡"的诗句,往往都有特定的含义,下述几种类型。讽刺朝政。杜荀鹤以"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两句诗,讽喻唐朝藩镇之乱后,乡村毫无生气的荒凉景象。隐喻典故。唐宪宗元和十年发生了藩镇吴元济阴谋叛乱、宰相武元衡被奸臣暗杀的重大事件。柳宗元写的《古东门行》有"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的诗句,借用"鸡鸣函谷"的典故,表达对藩镇割据、叛朝作乱的义愤和声讨。据记载,孟尝君逃离秦国时,夜半到函谷关出不去,函谷关大门必须等到天明  相似文献   

10.
唐诗和俳句是中国和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从中可以看出两国人民自然观的异同,本文对此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从唐朝积极开放的外交政策,我们可以看到统治阶级比较开明的对外认知,但是这种认知是有多种局限性的,往往搀杂着封建帝王对待少数民族的“华夷之辨”意识,并在涉外事件中常常表现出模棱两可的动摇态度。  相似文献   

12.
腐败是与国家公共权力一样古老的人类社会问题,历来受到国家统治者的重视。在腐败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用归类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唐诗所描绘的襄樊的城市魅力:山幽寺多隐士多;水清景秀鱼味美;城与山水交相辉映;民俗丰富多样、民歌历史悠久;典故胜迹特别多;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4.
唐朝时期西域来华文明,不仅对当时的文化繁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来整个的中央文明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其主要表现在诗歌、舞蹈和酒文化诸方面。  相似文献   

15.
如何上好高三复习课,我们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方法,常用的有“框架重构”、“线索网络”、“主题强化”、“纪事本末”、“人物特写”、“要点撷英”、“情境模拟”等,还有以提高记忆、熟练水平为目的的“儿歌法”、“谐音法”,甚至“重点押题法”、“排斥法”、“概率法”、“添枝加叶法”……这些方法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教师为主,或以学生为  相似文献   

16.
唐诗中处处飘着浓浓的酒香,让人沉醉其间。通过对唐诗的品读,我们发现唐代的酿酒业十分发达,酒的种类非常丰富,全国各地酒馆林立。酒馆为人们的日常交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饮酒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唐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唐代各阶层妇女的婚姻的实际状况,试图还原历史的原貌,剖析唐诗背后深层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纪晓岚批点唐诗》中,可以梳理出纪晓岚唐诗文艺观。主要体现为:指出唐诗"气韵天成、兴象天然",对盛唐气象标举、敬仰;认为唐诗"雄浑开阔、深妙圆融",对唐诗意境首肯、探索;"论诗以世",对唐诗发展、诗风流变把握评价;"不压于盛名",对唐诗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梳理纪晓岚唐诗文艺观,对纪晓岚研究、唐诗研究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斯闵  嘉逸 《中文自学指导》2001,(4):35-37,31
清明扫墓的习俗,不少人认为起于唐代;扫墓烧纸钱,则认为起源于五代。但翻阅唐代诗歌,从初唐到盛唐,写到清明的诗作很多,却不外乎客中孤寂、赏春抒怀、君臣或朋友欢乐宴饮等,而没有提及扫墓的。就是号称“诗史”的杜诗,写到清明的多篇诗歌也是如此。第一个在诗中提到扫墓的,是中唐前期诗人卢纶,但也只是在一首感叹寒食客游的诗中顺带写了一句“人哭野坟亦有花”,除哭以外,没有提及扫墓的其他活动。稍后于卢纶的王建,则有一首专写扫墓的《寒食行》,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20.
车马行船是唐人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因此,包罗万象、写尽人间百态的唐诗,就不能不写到它们。打开唐诗选本,不时能听到车轮辚辚、斑马萧萧;看到万里行舟,绿浦归帆。仔细品读这一类唐诗,能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许多诗人面对茫茫绿水,几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帆”这一意象,来表达他们的内心的情感。深究其原由,里面蕴含着诗人们色彩纷呈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