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二胡曲《二泉映月》便流下眼泪,激动地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笔者以为.这里的“跪下来”应该不是形体的姿态,而是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姿态”。海德格尔说,人是“存在意义”的守护者,人理解世界.世界才不失去意义。诚如斯言.或许正是小泽征尔“跪下来”的理解.《二泉映月》才获得它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2.
卫凌 《运城学院学报》2003,21(3):106-107
《音乐周报》前不久在“往事一段”栏目中刊载范东忠先生的“阿炳和《二泉映月》”一文 ,文中多处失实 ,应于澄清 ,现将其摘录于后以便与作者商榷。一、范文说 :“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听到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演奏的这首乐曲时 ,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并激动地说 :‘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 ,象这样的乐曲 ,应当跪下来听 !’”这段话有两个问题 :一是把演奏家的名字张冠李戴 ,二是引用小泽征尔的原话不确。小泽征尔 1977年曾听过闵惠芬先生的二胡演奏 ,但曲目不是《二泉映月》而是《江河水》。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我国二胡演…  相似文献   

3.
一、积累与运用(30分)1.抄写下面一段话,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这首美妙绝lún的乐曲使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yóu zhōng倾倒,他说过,《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  相似文献   

4.
世界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听到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坐着和站着都是不恭敬的。”在他身体力行的宏扬下,《二泉映月》被国际乐坛公认为世界上不朽的十大名曲之一。《二泉映月》是怎样保留下来的呢?  相似文献   

5.
学生: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五年级时间:2004年10月25日师:我课前了解到,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说一说“二泉映月”是什么?生:“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曲。生:更确切地说,“二泉映月”是一首经典的二胡曲。师:“经典”这个词用在这里非常准确。生《: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的一首二胡曲。(师板书:一首曲子)师:你真不简单,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阿炳是艺名,他的真名叫作华彦钧。听过他创作的这首《二泉映月》吗?(大部分同学摇头)我们一起来先听一听这首曲子。(播放曲子,教师旁白: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无锡惠山阿炳墓前阿炳的塑像,听到的就是这首…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去感悟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感受优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的同时,心中又能被阿炳坚强又正直的人格力量所震撼呢?我在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用心灵体验了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律动。一、用心灵聆听名曲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这样一段感人的曲子。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  相似文献   

7.
一、发现一道风景师:不用我说大家也一定清楚,《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是吧?生:(齐答)是。师:但是,关于“二泉映月”,还有一点,如果我不提醒,大家就不一定清楚。其实,“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著名的风景。不信,你去书上找找看。就是这篇课文,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还真不少。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师:谁找到了?把你找到的风景读给大家听一听。生1:(朗读)“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水声。”师:好一个“水面月光如银”。这是一…  相似文献   

8.
一、欣赏导入(播放阿炳演奏《二泉映月》)1、最近,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了一篇课文《二泉映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文学的角度了解了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那么,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相似文献   

9.
问题教案一、欣赏音乐,激思导学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乐曲。(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2.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课题:二泉映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3.读读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如: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这首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黑板上写出三个“?”。)二、围绕问题,探究品读(一)第一个问题: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1.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2…  相似文献   

10.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音乐,可优化教学过程,生成精彩。第1次听,感知乐曲内容背景:教学伊始片断实录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一起欣赏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著名乐曲《二泉映月》,听的时候要用心,听听这首乐曲怎样?(播放音乐)师:欣赏以后你们感觉怎样?生:(齐)好听。师:你觉得好听在哪?生:乐曲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生:旋律富有变化。刚开…  相似文献   

11.
笔者听过很多次公开课,很多老师直接地或间接地把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传世名作《二泉映月》作为音乐欣赏教材。并将《二泉映月》与水、月联系在一起,有的说作品表现的是夜阑人静,泉清夜冷的意境;还有人说,作品描写的是无锡“天下第二泉”。因为阿炳生前经常在惠山的亭子旁拉琴。其实,《二泉映月》是阿炳在苦难的一生中,用血和泪、用心拉出来的“自度曲”。《二泉映月》这首世界名曲,原本就是一首“无标题音乐”,很  相似文献   

12.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作品《故乡》,辑入小学语文第九册作讲读课文。阅读这课时,有位学生就文中“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一句质疑说:“这话是闰土来到城里之后对‘我’说的。闰土邀人到农村去,应该说你夏天到我们那里去,不应该说到我们这里来。对吗?”这位学生意识到语言视点的转换。他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二泉映月》一课。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乐曲。你觉得‘二泉映月’还是什么?”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猛一看,这一环节符合课改精神,教者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但细一琢磨,学生应朝什么方向探究,怎样探究?笔者以为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有待推敲。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相似文献   

14.
《南湖》开头的一首小诗,作为课文的一部分,应该把它的意思讲清楚。这里说的“讲清楚”有两个含义:一是把小诗中的字词如“微、欲、眺、苍茫迷蒙”等讲清楚,从而使学生理解这首小诗的意思;二是要使学生懂得,这类文字,不同于常识性课文的阐述,常识性课文的阐述必须合乎科学,不能有任何虚构和夸张。文艺性的文字就不必也不可能这样严格要求。如这首小诗,有人说写的是雨前的雾景,有人说写的是雨景,还有人说雨后也有“轻烟满湖”“苍茫迷蒙”的景象,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5.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历尽艰辛的一生,描述了《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的创作过程,用富含感染力的文句再现了这一名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民间艺人热爱音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抗争的顽强精神。《二泉映月》这酋不朽的二胡名曲创作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它是阿炳苦难一生的生活积淀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1994年.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回到出生地沈阳。他决定指挥辽宁交响乐团上演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一天,在排练完第四乐章快板后,小泽的脸骤然沉了下来,紧皱眉头,低沉地自语道:怎么会这样?这样的乐团怎么去演出?忽然,他拿指挥棒重重地敲了一下乐谱架说:“从明天起,我们进行个人演奏过关训练。”  相似文献   

17.
本单元的教学核心点是:理解并掌握口头表达类文稿的特点——根据特定场合确定说话内容和选择恰当语言。它是根据单元教学的三个要求和两篇教读课文共六个学习重点概括出来的。这与“单元提示”中说“着重训练听和说的能力”一致,只有理解了口语类文稿特点才更有利于训练听和说。 这一核心点在《最后一次讲演》的具体特点是 一、根据会议特定内容和到会人员有针对性地发表讲话。《讲演》的背景是昆明召开追悼被  相似文献   

18.
“一篇锦瑟解人难,可恨无人做郑笺”。历代评论家对《锦瑟》一诗的解读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首诗的确难懂,因为它只有形象而没有直说。要真正读懂这首诗,应该去分析它的形象给我们的直接感发和感动及联想是什么,而不能去比附事实。李商隐是最善于运用意象的一位诗人。他诗中的意象、物象大都不是现实的,所象征和比喻的情意也往往难以用现实的理念来解说,因此给人以幽微窈渺而难以捉摸、难以理解的感觉,这当然与他平生的经历和性情有关。就李商隐的天赋资质来说,他似乎生来就具有一种纤细敏锐到几乎病态的感受和情绪。他对客观世界的审视,不…  相似文献   

19.
刘凤花  刘小燕 《现代教育》2003,(17):101-101
《小马过河》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它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而要动脑筋想一想,并亲自去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这一课时,在我阐明课文道理后.有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地方不明白。文中的小马听别人的话,妈妈说它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我们以前学过的《我要的是葫芦》那一课,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话,结果也错了,我觉得有点矛盾,到底怎么做才对呢?”  相似文献   

20.
我们呼唤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什么是教育智慧呢?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教学案例。《啄木鸟和大树》教学过程中,教师正带领大家体会这则寓言的寓意。这时,个别同学对啄木鸟治病救人而大树讳疾忌医这个结论提出异议。有的同学说:“啄木鸟没有爱心,它只劝说了一次就不去了,应当多去劝劝大树才对。”有的说:“大树开始身体还健壮才不听劝,如果病重时去劝他,他肯定会接受治疗的。大树本来不会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