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2月,首都北京,一派早春气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这里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来自云南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打破了自然科学最高奖项多年空缺的局面,获得了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惟一的一项一等奖.云南大学侯先光等科学家对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研究成果,再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为突破和创新生命进化理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宋国正 《科协论坛》2005,20(10):23-23
8月3日,河南省焦作市科协、市发改委召开循环经济与结构调整专家恳谈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咨询中心,河南理工大学的教授和专家,本地企业,环保学会和有关市直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通过研讨,提出了《关于焦作市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要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八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共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在科技创新思想上做出了新的突破:深化对科技创新作用的认识,提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新的途径,强调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等。深入学习把握这些思想,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加强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高校承担着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双重任务,多年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必须进行科技管理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景国勋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河南理工大学安全技术工程研究所所长。198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采矿系并留校。1993年6月在焦作矿业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任采矿系教学、科研秘书,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1998年12月在西南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4月任资源与材料工程系(原采矿工程系)副主任,2000年8月在北京理工大学灾害预防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博士后研究出站工作,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3年3月起负责资源与材料系行政全面工作,2003年8月任资源与材料工程系主任,2005年5月起任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河南省第一层次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安全生产专家,中国职业安全与健康协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矿业高等院校采矿、安全学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煤炭学会通风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际职业安全与人机工程杂志(JOSE)》编委,《安全与环境学报》编委,《科技导报》编委,《安全与环境工程》杂志编委,主要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7日,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共同发布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该决定首次提出:“公平对待‘小人物’和‘非共识’项目。……为创新性‘非共识’项目提供探索性小额资助的机会,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鼓励原始性创新活动。”该决定的出台给了科技界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国家正在调整科技政策导向,由原来的重名气向重实际转移,由原来的重国外引进向重原始创新转移,由原来的重“共识”性项目向兼顾“非共识”性课题转移。这种新政策导向的目的可归结为“三出”,即出创新人才、出原创成果、出实际效益。其中创新人才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正>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建议》中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并强调“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动力”。这是党中央面对新世纪到来之际,从国际竞争的特殊战略高度和国内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作出的一个伟大的战略选择。因此迎接21世纪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9.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2年12月26-27日,科学技术部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科技发展新世纪论坛”。来自海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高层科学家及科技发展战略专家,以及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负责人,共五十余人参加了论坛。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未来二十年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特别是有可能形成新突破的领域分析;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中国在全球科技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科技社会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及如何建立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机制;当前中国科技政策评价及政策建议;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见解和建议。为了引起全社会更多地关注中国科技发展,我们将与会者的发言进行了整理,独家刊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河南省农业领域专利研究现状,本文依据incopat专利数据库分析了河南省涉农专利申请趋势、主要研究领域、申请人排名及3D专利沙盘。其中河南省专利申请量自2005年起迅速增加,河南科技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是主要的申请人主体。依据合享价值度专利沙盘分析,seqidno、编码基因和分子标记进入现代种业前沿技术。  相似文献   

11.
12.
刘惠萍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4):381-384,400
在分析科技创新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的基础上,以山东省为例,对山东省科技创新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山东省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科技指标落后于经济指标、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地区科技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并提出了倡导以战略技术联盟模式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共享高效的省内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的创新正逐步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在分析福建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人才缺少、科技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不断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快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的第四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概念,明确提出未来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发展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无疑这一切,对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来、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对于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对于克服传统文化中阻碍自主创新的消极因素、在全社会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对于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形成协调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良性机制、切实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克服传统体制的缺失和薄弱环节、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升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动员能力,无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茶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茶叶产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的必要性,通过对茶叶行业科技人才队伍、条件平台、企业实力、市场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茶叶产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条件基本具备,提出增强我国茶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们身处一个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的时代。这种活跃不仅体现在个别学科上,更体现在多学科的融合上:不仅体现在科技界内部,更体现在科技界与经济界的互动上;不仅体现在个别国家科技创新实践上,更体现在国际科技合作的日益紧密上。在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已经是大势所趋。紧紧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全国科技界新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对既有创新文献的回顾和综合比较,引入三重开放理念;在对开放与创新内在联系理论解读的基础上,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上海自主创新能力问题,并据此提出开放与自主创新的三个经验法则;利用多角轴图法对上海的科教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评;在对上海科教发展存在问题综合判析的基础上,针对“十一五”期间提升上海自主创新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解源 《青海科技》2007,14(6):4-5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党的十七大不仅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而且为我们新青海的建设指明了发展道路。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问题,以及将信息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强调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为青海下一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真正提高青海的发展能力,也为我们科技工作如何适应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在新青海建设进程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青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科学技术起点低,基础差,综合实力比较落后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是最薄弱的环节,近年来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一直在全国第24~27位间徘徊,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仅列全国第29位,直接反映原始性创新状况的知识创造能力只列全国第27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