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方哲学家的修辞学转向使当代修辞学从传统的束缚中走了出来,不再局限于对劝说和论辩的修辞术和修辞法结构的研究,而是与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在哲学家和修辞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修辞学与哲学传统上的分离得到了修复,大大地巩固了修辞学的学术地位。在修辞学的发展历程中,东西方分别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东方以中国的孔子为代表,西方则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在修辞学的发展历程中,东西方分别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两者既有差异,也有共同之处,本文从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出发,研究国内修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魏红 《现代语文》2007,(11):19-20
一、引言 转喻研究与大量的隐喻研究相比是很少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把转喻归纳到隐喻的概念之中.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和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现象,是人们在交际中惯用的装饰.  相似文献   

3.
宗廷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修辞学家,多年来一直在修辞学领域辛勤耕耘,在修辞学史和修辞史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章从宗先生在修辞学性质与范围、修辞研究途径与方法、白话修辞与文言修辞以及20世纪中国修辞学起源等方面卓有建树的成就来阐释宗先生对现代修辞学研究的不断创新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传统修辞学都各自对以后修辞思想产生过深远影响。从缘起和发展比较中西修辞学传统可知,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实用价值,而在研究内容和层面上也有不同:我国修辞学重视从宏观以立言者为中心的文本修辞研究,而西方修辞界倾向于微观层面以受众为中心的论辩修辞探讨。中国修辞在借鉴的同时还未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而西方修辞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宗廷虎先生从事修辞学教学和研究近50年,在学术道路上长期潜心钻研、孜孜以求,取得学界公认的累累硕果。他的著作和文章内容涉及修辞学理论、修辞学研究方法、修辞学史、修辞现象研究、修辞应用实践等诸多领域,为当代修辞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从“修辞理论的独特建树”、“修辞学史的巨大贡献”、“修辞实践的骄人成就州”三个方面对宗廷虎先生的修辞学研究作了一个轮廓性的概括和评述。  相似文献   

6.
句群与修辞     
修辞学领域中应不应该包括句群的修辞,目前还很少见到肯定或否定的文章。陈望道先生在其《修辞学发几》中曾指出篇章结构应该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篇章结构也是一种修辞现象。吴士文、冯凭两先生的《修辞语法学》,对篇章修辞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徐炳昌先生曾著《论篇章的修辞》一文,从理论上,从实践上说明修辞学应有篇章修辞的一席之地。这些先生的文中,都或多或少联系到了句群的修辞。将句群列入修辞学研究的范围。研究句群的修辞效果、句群的修辞方法,无论是从修辞理论角度去考虑,还是从修辞实践出发都是可以成立的。刘勰在《文心…  相似文献   

7.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就是修辞,而传统的修辞概念已显得捉襟见肘——它无法涵盖越来越丰富而生动的文本形式和修辞现象。西方后现代主义修辞学研究已从传统意义的文本形式走向泛文本,从修辞走向泛修辞,其修辞概念已指向了文本和认知,有人甚至把修辞看成是“人类理解其环境的一种潜能”(司各特)。相对西方现代修辞学的研究理论,我国对修辞学的研究显然已经滞后于社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一直没有摆脱对传统文本形式和修辞经验的依赖。近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阅读与写作,汉语语法和修辞教学已逐渐淡出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忽略了最根本的语言文字教学,扼杀了最感性、最生动的文本修辞行为和修辞方式。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重新建构语文教学的价值和立场,必须从广义修辞学视野中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意义,必须从对语文的学科性重新认识的高度上来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8.
曹强 《现代语文》2010,(6):18-20
修辞是人们使用符号,尤其是语言,在他人身上诱发合作的行为。修辞学研究既包括语言行为,也涉及非语言行为。本文从修辞学的内涵及性质、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建构现代中国修辞哲学的意义等三个层面讨论了现代中国修辞哲学的学科体系。同时指出,现代中国修辞哲学体系的确立,可以使汉语修辞学研究摆脱在技巧之"术"和理论之"学"间摇摆的暧昧处境,有助于拓宽传统修辞学研究的领域,丰富现代汉语修辞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中国修辞研究可分四个历史阶段:创建期、缓慢发展期、普及期、革新期。其主要成绩是:构建了修辞学理论体系,修辞观念不断更新,学术争论不断深化,重视修辞学史研究。存在问题是:继承古代修辞学传统不够,对方法与方法论不够重视,修辞学领域有向外扩展趋势。展望二十一世纪中国修辞学,建议:重视修辞学理论建设,创建修辞学流派,建立或完善各分支学科,扩大修辞学刊物阵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修辞学研究之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修辞学产生的原因是基于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反思和20世纪80 年代的化热、化语言学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修辞学会、江苏修辞学会、《修辞学习》等重视化与修辞关系的研究。对中国化修辞学研究之展望是:进一步探索中国化修辞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更深更广的化层面观察汉语修辞现象,进一步继承古代修辞学的优良传统,探讨化修辞学的方法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英语修辞学是英语专业的一门高级课程。多媒体的应用给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了革新。与传统教学侧重于文本学习的修辞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能够展示修辞的呈现环节,能够让学习者生动地感受到修辞的功效和作用,能够激发他们去思考、探究修辞的本质和功能,从而形成以呈现环节为切入点、以实例、效果和实用性为导向的修辞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志伟  苑利  刘磊 《唐山学院学报》2019,32(4):93-98,108
借助CiteSpace软件的信息可视化技术,考察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符号修辞学的研究走势、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结果发现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从符号系统内部探讨语言符号本身的修辞价值、从符号外部关注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使用语言符号的方式以及探索如何通过选择语言符号以达到最佳修辞效果的规律;其研究的发展前沿开始考察非语言符号在社会实践中的修辞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修辞幻象、视觉修辞、意识形态和反讽等的研究,考察对象也从传统的语言文本扩展到当代新媒体的多种传播和交流媒介。  相似文献   

13.
许多积极修辞都包含非理性的描述,但任何具有积极表达效果的修辞描述,都不可能是完全非理性的。传统的修辞运用和修辞原则要求修辞表达中的非理性描述,要以客观真实和主观感受的真实为依据和制约,而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运用却在范围、重点、显现程度等方面突破和改变了这种制约,从而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14.
在王易先生的《修辞学通诠》中,修辞理论约占该书的1/4,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较有影响力的一部修辞学作。其修辞理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总论,二是辞藻的内容及外形,三是体论,尽管各种修辞现象繁多,但体是各种修辞现象的统一。其理论为后来的修辞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修辞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探究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关于修辞学在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广泛而深刻的问题,它探索在建立和维护一个社会时修辞学的特殊功能,探讨人类是否依靠修辞创造和谐,达到一个理性社会所需要的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协作、最终取得同一性以及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本文将修辞置于社会结构关系和社会人际互动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社会心理认知、话语认知与修辞行为的动态共变关系,揭示修辞的规律与目的,探讨修辞的本质与功能.  相似文献   

16.
对修辞情景的正确认识与否,直接决定了话语的效果.因此,修辞情景成为西方修辞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然而,各方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不无争议.为了理清这些争议,本文在西方修辞提供的框架内,对这一概念做重新审视.文章首先指出传统情景现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修辞情景是修辞者基于事实的话语构筑,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范畴”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7.
Rhetorics are usually written by members of the establishment, but Angelica Balabanoff, a life‐long European socialist speaker and agitator, composed an authentic radical rhetoric consistent with the Marxian social critique and traditional democratic ethics. Her rhetoric foresees some 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rhetorical theory and includes an un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the enthymeme.  相似文献   

18.
保罗·德曼的修辞语言观实际上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观”。他认为,语言的本性是修辞性即不稳定性,它从根本上悬置了逻辑并对语法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从而使构成语言科学的语法、逻辑和修辞三者一直处于矛盾的张力关系之中。语言不再是纯粹而明晰的,一切有语言构成的文本便不再有传统意义的凝聚,而是意义的消散。保罗·德曼的修辞语言观作为一种解构思想方式,与启蒙时代的批判思想相似,它虽然有过分强调修辞性对语言的控制之嫌,但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现实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课程研究杂志》2012,44(6):723-725
The aim of the special strand on ‘Revisiting the rhetorical curriculum’ is to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potential of a new rhetorical perspective, specifically in relation to different traditions within educational and rhetorical studies. This implies that we do not only look at education in rhetoric, but that we position education also as a rhetorical practice. In this introductory article, we introduce a broad perspective on rhetoric by exploring concepts from new rhetoric to set the scene for this special strand. We elaborate briefl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hetoric and education,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classical concept of paideia. We specifically relate the new rhetorical perspective to curricular issues and introduce the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that are part of this special strand. The article ends by discussing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new) rhetoric about language,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a post- (or anti-) foundational world.  相似文献   

20.
李军教授的《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是一部颇具新意的修辞学论著,构拟了新的话语修辞理论体系,探索了修辞手段的新系统和修辞学研究的新领域,展示了话语修辞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修辞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