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的过程激励与组织创新机制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人"与"环境"是构成组织创新力的最基本要素的理论认识,研究的范围聚焦于企业如何对创新进行激励并创造一个适合创新的氛围,进而从四个方面提出组织创新机制设计的建议.首先通过在创新激励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PICP"创新的过程激励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从创新的决策机制、沟通机制以及分配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创新机制建设的建议,并在最后提出了我国当前创新激励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试论集群式创新的风险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式创新是中小企业集群实现技术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可能路径.但是,现有研究忽视了集群式创新隐藏着由其固有特征所内生的创新风险这一事实.在考察集群式创新四大特征的基础上,发现集群式创新隐藏着三种创新风险.适用性和针对性强的集群式创新风险控制机制及策略是控制和规避创新风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我国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创新的影响,运用泊松计数模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倾向得分匹配(PSM)和倍差法(DID)等方法,结果发现: 公司引入股权激励制度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股权激励制度能有效降低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不一致,通过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从而降低代理成本;相比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创新的促进程度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大.因此,推行公司内部股权激励计划,有助于充分调动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激发科研团队创新的内在动力为目的,建立针对科研团队成员的激励模型.根据科研人员的行为特征,对不同团队成员进行划分,提出相应的激励策略,为建立更为有效的科研团队激励模式提供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5.
人们习惯认为,大企业在资金与人才方面与小企业相比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大企业应当有更多的产品创新,但实际结果却恰恰与此认识相反.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模型基础上,分析了在资金与人才等方面都不占优势的小企业何以能够创造大多数创新产品的原因,并指出了与它们相对应的产品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企业开放式创新理论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基本涵盖了目前关于企业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文献。首先介绍了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和理论模型以及和封闭式创新的区别;之后从信息公开化、风险和地理空间等不同角度介绍了当前的研究成果和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最后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企业开放式创新是基于市场需求和企业经济获利的一种对于产权欲望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研究缺乏结合创新贡献率和关系强度对创新顾客推荐激励模型进行系统探索,基于创新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活动的重要性及其与普通顾客的差异性,构建创新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活动的产品推荐激励模型,确定企业需要设置推荐激励计划时的条件,并以JS公司为例,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对模型的推导结论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企业给予创新顾客的推荐激励强度比给予普通顾客的低,但创新顾客带来的净利润比普通顾客高;当创新顾客只向与其为强关系的朋友推荐产品/服务,或与其为强关系朋友的占比较大时,企业不需要设置推荐激励计划;随着创新顾客的创新贡献率增大,企业应减小推荐激励强度,而随着创新顾客与被推荐者之间弱关系强度增大,企业应增加推荐激励强度。研究为企业提出管理启示:应积极引导创新顾客进行产品推荐,并结合创新顾客与被推荐者的关系强度优化推荐激励计划,同时应重视创新顾客进行产品推荐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8.
黄新建  尤珊珊 《科研管理》2020,41(3):217-226
本文以2010-2017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Tobit模型、PSM模型研究股权激励计划中契约要素对技术创新、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严格的行权条件减少了创新投入、增加了创新产出、提高了创新效率;较长的激励有效期增加了创新投入及产出、提高了创新效率,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激励作用越弱,到第3年激励作用消失;核心员工股权激励增加了创新投入及产出,而高管股权激励减少了创新投入及产出。研究结论为企业设计恰当的股权激励契约要素提供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演化博弈模型分析集群内企业展示或隐藏创新行为演化的过程特征和均衡状态。当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效应增大时,系统收敛于(展示创新,展示创新)状态的概率增大,即产业集群的企业均坚持展示创新行为,产业集群朝着良性的状态发展。当产业集群内的模仿行为给创新企业带来的损失增大时,系统收敛于(隐藏创新,隐藏创新)状态的概率增大,不利于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最终使产业集群走向衰退。针对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选择展示创新行为的路径,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构建基于产学研合作研发背景下,供应链各主体创新决策意愿与供应链整体创新利益的3种契约模型.研究表明,政府补贴情境下,补贴比率的区间选择决定激励效果;双向惩罚契约对产学研合作供应链决策基本无影响;收益共享契约能有效平衡供应链上下游利润分配问题的同时提高供应链整体收益.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合理运用有效的激励契约能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在产学研供应链中的价值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根据技术创新活动特性和技术创新收益特性,从创新活动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外在性需求和内在性需求两方面,构造了个人激励因素集合。在内在性需求方面,特别提出了企业创新文化对创新主体的自激励作用。针对个人因素集合,从提供外在性诱因和内在性诱因两个方面,构造了企业技术创新诱因集合。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管理体系为切入点,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模型。  相似文献   

12.
区域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观背景下,为保证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开展区域创新系统运行(以下简称RISO)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简单介绍RISO"四三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以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设这一区域创新的典型案例为对象,实证研究了RISO"四三结构"模型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3.
基于激励兼容约束的企业成员创新与知识转移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组织内部存在着大量的隐藏创新将组织内部成员的创新活动安排在一个委托代理模型框架下,使得创新知识能够在有效的激励兼容约束下实现由个人向组织的转移。基于此建立组织激励目标、顺畅的信息交流机制、多通道互补的分配机制、创新诱导机制等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创新定义及创新分类的基础上,介绍影响较大的三个创新扩散模型,其中包括用来估计创新和模仿速率的Bass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创新扩散网络模型,并针对模型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应用社会测量研究方法和事件历史分析方法对创新扩散模型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经济时代,虽然一般的显性契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创新动力,但由于知识产品生产以及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会使其创新活动存在短期行为.在分析知识产品创新特性的基础上,从多任务委托代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声誉机制建立知识型员工创新动态激励模型,并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引入声誉机制能有效地提高员工创新绩效,同时创新努力之间以及各合作周期之间的相关性,对知识型员工创新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外政府重视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并制定很多相关制度,值得学习与借鉴.以荷兰创新奖券制度为例,探讨其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基础,剖析隐藏在实施方案背后的内部运行机理,以期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关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09—2015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查薪酬激励缓解大股东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的中介效应。Logit、Tobit模型与回归模型均发现大股东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CEO薪酬激励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28%。CEO薪酬激励是非国有企业样本的完全中介变量,CEO薪酬是国有企业样本的部分中介变量,其持股未产生中介效应。研究结论表明提升上市公司薪酬激励水平是缓解大股东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为治理"一股独大"提供经验证据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采取多案例研究思路并结合扎根理论编码方法,理论抽样并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样本,探索构建了基于创新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创新政策对创新投入激励机理的框架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供给政策通过影响股东、竞争者、高管、员工与合作者的“利益-权力”需求进而影响其创新投入行为;环境政策而通过影响股东、竞争者的“利益-权力”需求进而影响其创新投入行为;需求政策通过影响股东、竞争者、合作者的“利益-权力”需求进而影响其创新投入行为.本研究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创新政策激励机理研究领域,具有在研究视角、样本选择、研究方法以及已有研究成果整合等方面的创新意义.最后,对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张洪辉  王宗军 《软科学》2009,23(10):83-86
基于GHM框架出发,建立了经理私人成本与企业创新投资契约模型,同时考虑一些外生变量,如经理风险厌恶程度、创新项目风险等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结论是:当创新投资对经理存在私人成本时,经理往往存在投资不足倾向。  相似文献   

20.
郑万腾  赵红岩  范宏 《科研管理》2021,42(4):138-146
强化数字金融发展的创新激励效应,是我国在后疫情时期坚持创新赋能业态变革,助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为此,立足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18年面板统计数据,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等方法,实证考察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激励效应。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及其分解指数(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都能正向激励区域创新,但激励效果存有差异,其中使用深度最为显著,其次是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在异质性方面,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激励效应具有一定的创新主体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在空间特征方面,某区域数字金融发展不仅直接激励本土创新,而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能够间接激励其他区域创新,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的贡献率十分有限;在非线性特征方面,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激励效应在劳动者素质、政府支持和产业升级单一门槛的约束下,表现边际递增的态势,而在对外开放单一门槛的约束下,呈现边际递减的趋势;在传导路径方面,数字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条路径间接激励区域创新,其中内部因素是主要的传导路径,研发强度在内部因素中起主要作用,而在外部因素中经济发展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