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省临沧市拥有全国三分之二的佤族人口,其中多数生活在沧源佤族自治县。沧源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是佤族人口总数最多、比例最大的佤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2.
佤族禁忌的起源及演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禁忌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先民规范约束人们行为的约定及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佤族禁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许多传统禁忌逐渐淡化、松驰乃至消退,同时也经历了从群体行为到个体行为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佤族原始宗教是佤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探寻佤族原始宗教的产生,分析佤族原始宗教与佤文化相互包容的现象,以证明佤文化是靠佤族的原始宗教而实现了传承。  相似文献   

4.
佤族木鼓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佤族先民创制的木鼓在佤族传统社会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不仅是通天的神器 ,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佤族文化以木鼓舞为代表 ,再现了佤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景 ,传承了佤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佤族盟誓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并保留至今,文中阐述了佤族盟誓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佤族文化的属性、佤族盟誓文化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6.
从口头文学的盛行到书面文学的出现再到作家文学的诞生,是佤族文学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佤族作家文学得以诞生,并不断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佤族文化领域的一次革命。经过佤族作家近三十年的共同努力,进入21世纪后的佤族作家文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这也意味着佤族作家文学正在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西盟佤族为着眼点,分析了佤族人口的分布及文化素质,指出了提高佤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降低贫穷、创造财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强调重视佤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快佤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治本之急。  相似文献   

8.
佤族文化符号群依存于佤族社会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中,是具有个性特征的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象征。以木鼓为中心的文化符号群是佤族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标识,是佤族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浓缩,是佤族文化最具典型的代表。佤族文化符号群既包含精神文化象征符号群,也包含物质文化象征符号群,这两个层面的文化符号群大多以木鼓为中心。木鼓中心符号群的存在形态有着不同的类型,同时,其结构是动态的,因之,其象征意义和功能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既有共时性之相对稳定性,也有历时性之嬗变。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读,可管窥佤族社会文化变迁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同姓不婚”是佤族一项重要的婚姻制度,同姓婚禁忌是佤族婚姻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佤族社会中却仍然存在同姓婚。以沧源县班奈村佤族同姓婚禁忌为例,分析了佤族同姓婚的含义以及同姓婚禁忌的根源、班奈村同姓婚个案及其相关仪式、班奈村同姓婚引起的亲属称谓调整,班奈村存在同姓婚的根本原因,并指出班奈佤族在其婚姻文化进程中遵循了自然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是云南佤族同其他民族和谐、团结民族关系在音乐范畴中的投射。民族迁徙、杂居形成的互嵌格局为佤族仪式音乐文化生成、交融提供了社会条件,“和而不同”思维模式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的心理基础,持续吸纳异质仪式音乐要素并将其整合于佤族民族文化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之根本。佤族多元仪式音乐构筑了佤族共同精神家园,其生成与演化模式契合了中华民族音乐“多元一体”特质。  相似文献   

11.
舒婷 《教育教学论坛》2014,(33):133-134
佤族人民世代与音乐有着不解的情缘,良好语言氛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支撑着佤族音乐的有序传承。佤族音乐元素折射出佤族人民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向佤族人民传递着佤族社会的世代社会规范,透露出佤族人民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饱含着佤族先民们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2.
佤族神话被誉为活形态神话的典型,然而,这个典型的活形态神话,今天还活着吗?佤族神话是活着还是死去了,这个命题直接影响到关于佤族文化类型的准确定位,关乎学者对其社会形态、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问题,因此,必须加以研究和阐明。根据佤族神话及佤族当前的社会状况,认为佤族活形态神话已经终结,佤族神话成为了存在于民间口头,活在人们记忆里的真正神话。  相似文献   

13.
佤族外来节日不仅与佤族传统节日一起构成了佤族当代节日文化多元并存的开放格局,而且日渐成为佤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佤族外来节日传入背景及其对佤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对保护和开发佤族节日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盟阿佤山原始的佤族文化在与现代文明冲撞融合之后,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到底发生了多少变化。从对部分佤族传统文化进行的调查来看,佤族社会传统的文化核心内容保存是较为完整的,但带有很大的脆弱性,保存和研究佤族原始文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佤族地区一项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生产活动。农户(家庭)是佤族社会基本组成单元。在农业人口占比超过80%的佤山西盟,农户生产行为的效率高低直接制约着西盟佤族地区经济的增长。应当通过主体牵引、技术牵引、制度牵引、文化牵引对佤族农户生产行为进行优化,使佤族农户尽早实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万物有灵"思想是佤族原始信仰的核心内容,体现于佤族婚姻的整个过程,并对佤族婚姻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古代、近现代、当代佤族盟誓文化的文献资料集中体现了佤族盟誓文化,从而为佤族盟誓文化是特色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相似文献   

18.
佤族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魂曼文化,或者叫祭祀文化。打造佤族文化品牌,对于培育佤族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佤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打造佤族文化品牌的关键,一是营造氛围,二是加强研究,三是培育支撑,四是健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对佤族两个村寨的田野调查,考察了人口流动情境下当代佤族通婚圈的变化。在偏远的佤族村落中,村民的通婚圈是村内通婚、民族内部通婚;当人口流动成为一种常态之后,佤族男人的通婚圈出现内卷化趋势,妇女的通婚圈却是扩张趋势。通婚圈的变化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这种变化也给佤族带来了一些未曾遇到过的问题,对佤族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兼具认同民族特性、殖民特性、文化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近代佤族认同,它是佤族发展历程的阶梯,是佤族社会体系变迁的摇篮,更是中华民族国家形象构建的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