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课文《伏尔加纤夫》中用了22个“着”字,怎样正确理解这些“着”字的读音和意义呢?课文中的22个“着”字,可以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最多,也是“着”字最常见的用法,就是表示动态的助词,共有19个,如“迈着”“踏着”“载着”“望着”,表示这个意义的“着”读轻声“zhe”。  相似文献   

2.
在单谓语句中,自然地以说话时间为事件发生的时间语境,“着”有表“已然”的绝对时功能;在复句非谓语位置上,“V着”中的“着”有表“同时”的相对时功能,在谓语位置上,“着”呈“绝对时”功能。“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用,而和“着”相对应的英语时制标记“过去时”、“进行时”及非限定性小句“V+ing”则不能省略。英语用不同的动词形式表示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汉语的“着”既可以表示绝对时制,也可以表示相对时制。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动词持续体的反复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现代汉语里的“V着V着”形式称之为持续体的反复态。全文包括四个部分:1.“V着V着”与“V着”;2.“V着V着”与后续句;3.“V着V着”与“特定形式词+V着”;4.余论  相似文献   

4.
“着”字句是表示静态位置的位置句中的一种,“着”字句根据内部隐含的语义的不同,可以分为着1句,着2句和着3句。本文着重讨论这三种“着”字句的内部差异:1.不同的“着”字句中的动词语义特征的差异;2.不同的“着”字句句式在空间位置系统中表现出来的语义特征的差异;3.不同的“着”字句中的语用功能的差异。最后,还将对与“着”字句有对当关系的“了”字句进行考察与比较。  相似文献   

5.
屯溪方言中以“着”代“了”,“着/了”相通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屯溪方言中的“着”同时兼有北京话中“着”、“了”两种用法。其一身二任的用法似来源于安庆官话。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语用的层面分析“着”表示的“即时状态”。认为“着”表示的“即时状态”具有描绘性 ,是与说话人的参照点同现的。这与“着”表示的语法意义所说的“持续状态”和“静态状态”是不同层面的概念。文中细致分析了处于事件之中和事件之末的“着”所表示的即时状态。文中分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由“V着”充当谓语 (或谓语中心 )的主谓句 (包括作宾语和定语的小句 ) ,V一般为“动作”动词。说明这些句子都可能提供具体的时间和语用背景 ,使“着”表示的状态具有“即时”的性质 ,并说明“着”唤起的具象与描绘性的关系。文章分 :引言、“着”表示的即时状态处于持续事件之中、“着”表示的状态处于事件之末和结语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7.
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主要有“着(者、咱)”和“里”、“裹”。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在武威方言中体现为三个语气词:“着”、“哩”和“囔”。其中“着”字在日常用语中单个使用的用例较少,一般是两个“着”重复使用;“里”、“裹”在武威方言中则分化为两个语气词:“哩”和“囔”。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对师德教育“真真切切”的重视中,某些“师德问题”反被“忽视”了,出现了多层面的“缺失”现象。在教育起点上,存在着受教者内在“信念性”和教育者施教“理念性”的缺失;在“真善美”关系上,存在着师德师智师艺结构“融通性”和功能“转化性”的缺失;在教育“影响力”上,存在着横向“聚合性”和纵向“连续性”的缺失;在修行实践上,存在着榜样“示范性”和自我“独立性”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了“X+着”类介词作为研究对象,从动词向介词虚化的角度出发,得出“X+着”类介词中的“着”不表示动态意义这一结论,并指出了“X+着”类介词产生的过程。同时从三个角度对“X”与“X+着”类介词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以与普通话比较的方式,从特殊用法、语法化和语法意义、两者异同等三个方面描写分析了庆云方言里的助词“着”和“的着”,可以发现“的着”即“去着”,并与普通话“来着”相当。  相似文献   

11.
在黄冈方言中,“着”可附在时间词或动词短语之后,构成具有动词性的“着”字结构,相当于“等到……以后再……”或“等到……再说”。成都方言“哆”字结构与黄冈方言“着”字结构性质相同,二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哆”、“着”都不是“再说”衍生出来的;关于“着”的来源,杨永龙(2002)所说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12.
动态助词“着”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字句是汉语语法的特点,也是外国留学生学习的难点,重点,本认为“着”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状态,具有描写功能,学生的错误用例中的多数源于对此没有很好掌握;“着”的基本用法也受此影响,“着”的教学步骤的连贯性,教学法中突破口的选择都以“着”的基本语法意义为依据,“着”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都以“着”的基本语法意义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浙江遂昌话有三个不同读音的“着”:着1[dei13]、着2[tε?5]、着3[dε?23-].按意义和用法的不同,“着3”又可分为“着3a、着3b着3c”.“着3c”是只能用于否定句的句末语气词,在语义及句法上与肯定句的句末语气词“了2”形成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4.
莫怀戚80年代以启蒙斗士姿态开始纯文学创作。进入 90年代,他“看破”文学 的“神圣”,从“纯文学作家”蜕变为“大众情人”。他是反复周旋于“纯文学”和“俗文学”之间的机 会主义者,既欢乐着又痛苦着,既成功着又失败着。他对纯文学和俗文学都同时报以深深的感 激。  相似文献   

1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能力较强、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教育的高端发展。然而,当下的中国教师却承担着种种沉重负担,忍受着种种巨大压力,遭受着种种严重“病痛”,步履维艰地爬行着,艰难痛苦地支撑着,真可谓是“累并快乐着”、“烦并坚持着”、“痛并幸福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什么会“累”、“烦”、“痛”?“累”、“烦”、“痛”在何处?  相似文献   

16.
丰镇话里的"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描写晋语丰镇话里的高频动词“着”的三种分布状况及其结构“着·谓词” ,“着·名词”及独立成词 (含其变体“着着”与“着一着”) ,指出它在这些结构中的语义分别具有 [+致使 ]、[+处置 ]与 [+制作 ]、[+取予 ]等主要特征。基于这样的事实 ,我们认为“着”在该区并没有语法化 ,从而为它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着”表持续义,把“着”的意义概括为“进行”不恰当;“着”的“持续”义有动态的持续和状态的持续之分,在许多场合它们是对立的;“着”的“持续”义在语用中主要体现出一种描写性或描摹性,“着1”和“着2”分别有各自的描写功能。  相似文献   

18.
安徽贵池方言里的“着”同普通话的“着”一样,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文章重点讨论“着”做虚词的三种用法:一是做结果补语;二是做动态助词;三是做事态语气词。动态助词“着”既表完成或实现意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完成或实现意义的“了1[l 0]”;也表持续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意义的“着[t 0 ]”;事态语气词“着”则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 0]”。  相似文献   

19.
首先解释一下,所谓“五小”校长.并不是指哪个“第五小学”的校长.而是我们当地对那种工作上不思进取.却热衷于享受“职务快乐”的校长的戏称,之所以叫“五小”校长.是因为这些校长们经常是“小酒喝着,小牌打着,小澡洗着,小钱花着,小权使着”,属于典型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尸位素餐型领导.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的进步,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同时“课程标准”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化,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