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导—析—练"教学方式的定位与特点阐述进行"导—析—练"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者之所以没有称其为教学模式,是因为通过类比性研究调查发现"它包含了问题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反思性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根据教学思想和启发策略划分,它属于综合启发教学法;根  相似文献   

2.
<正>"导、析、练"是指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性地采用"导"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学生的"练"的方法、手段是对教师"导"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析),由自己的"析"到自己的"练"的过程。而《义  相似文献   

3.
<正>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导—析—练"教学方式是对"探究—发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应用,使其更加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对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受编辑部委托,对本期"导—析—练"草根话题发表点看法,虽然欣然接受了任务,却因为才疏学浅,深感头疼。思来想去,还是想从本期准备发表的几篇来自一线教师的优秀作品中得到启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本文的观点,也仅供读者们茶余饭后闲谈之用,如有不妥,还请见谅。从"导—析—练"这一话题,不难看出一线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探究,已经超越"教"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过于注重单一知识点以及把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割裂开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等等,促进学生把单纯追求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过程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优良品格"。"学-练-赛"平台递进式教学主要是把教学活动看成是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不断生成的过程;整个学期依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全校性班级联赛,并以此为背景开展体育教学。"学-练-赛"平台递进教学设计为技能教学赋予了意义,比赛求胜荣誉感教育促进了技能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升,从而提升体育课教学效果,笔者以球类教学为例阐述"平台递进式"教学方式操作范式,开展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到从教学思想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绝大部分的体育教师都能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特别注重运用体育教学三大规律,发挥"导、学、教、练、比"的作用,为实施有效的体育教学服务。近几年来,我在这五个关  相似文献   

7.
<正>在广播体操教学中,笔者借鉴过很多教师的方法与经验,如口令与动作同步记忆、自练与互练结合、借助形象语言等,但课堂效果并不明显。一次偶然机会,笔者学习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祁晓健老师的"五步拳活动单"时,受其中一个"木头人"活动定势导练的启  相似文献   

8.
黄强 《体育师友》2020,(2):13-14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体育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练-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思考。借鉴辩证唯物主义协同学的相关理论,认为:"学-练-评"一体化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学-练-评"属快变量,是影响运动技能的外因;微观的"学-练-评"属序参量,是影响掌握运动技能的内因,两者都可以有效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它通过自组织形成稳定的运动结构单元;"学-练-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正确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有效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由于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课练"又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各种声音都在强调"课课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体育课中"课课练"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课课练"的核心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甚至,有的地区在进行优质课评比时,把是否安排了"课课练"作为评优的必备条件,没有安排"课课练"的课评优一票否决。"课课练"是在80年代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被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身体素质"课课练"(以下简称"课课练")的设计与实施,一线体育教学中存在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体育教师也做了各自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针对"课课练"的设计,不仅要关注体能的发展,而且应根据教材特点,将其融合于技术学习之中,或安排在技术教学前后以发展专项体能或作为补偿性练习等,有效地服务于教材的学习;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对健身知识与方法的掌握,从而为学生的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一、案例的背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先练后学"教学模式就是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实践,  相似文献   

12.
对1987—2021共34件《教育部工作要点》进行文本分析,从支持保障、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制度建设和卫生健康等5个维度探讨学校体育政策注意力配置。研究发现,支持保障领域从必要体育设施的配备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共享;体育教学领域从课程改革的推进到课程体系与教师发展的互动;课外活动领域从体育锻炼的倡导到体育课内外学练内容的衔接;制度建设领域从制度、标准的建立到评估、监测的驱动;卫生健康领域从"防病、安全"的保障到健康教育与主动干预的深入。进而提出优化策略:构建以体育人"共同体",引领主体间体育资源的融合;强化教师课程责任与职业认同,为课程改革注入新活力;完善"学、练、赛、评"闭环,推动课内外学练内容衔接;推动多元参与,强化"监督-评估-问责"的政策执行;突出素养引领,强化体育与健康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发展理念指导下,对体操技巧内容进行梳理,明确技巧初中单元整体的设计思路,针对水平四初中学段技巧内容特点,将课程内容结构归类为"技巧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技术与战术运用、专项体能与一般体能"练习,"展示与比赛、运动项目完整体验",为进一步完善、实施"学、练、赛"教学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速滑课教学中运用"导学--学导"教学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萍  崔煜 《冰雪运动》2005,(5):52-55
传统的速滑课教学大多都是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模式.而"导学--学导"教学法主要以直观形象(图解、速滑技术、动作分析解说、教师示范)为先导,通过自学、自练、学导、实践、巩固提高等阶段进行高校速滑课基本技术的教学.此研究方法在实践中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果表明,"导学--学导"教学法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速滑基本技术的学习,教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肖玉美 《体育教学》2013,(10):37-39
"疑试导练——悦动创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围绕"疑""试""导""练"等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融"悦动创生"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愉悦地、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悦思、悦动、乐学、乐练"的课堂教学特点。"疑试导练——悦动创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从模式理念、实施背景、操作流程、操作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并用翔实的案例作为佐证材料加以全面的解读、诠释。  相似文献   

16.
<正>体操是体育教学中教师需必备的基本功。在多年的在体操教学中,通过运用"看、听、想、练、说"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一、看(一)看教师的示范为了能更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教师在给学生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后,"课课练"逐渐退出了体育课堂。近年来,多次的全国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出学生体能素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亟待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在这种背景下,体育教学中"课课练"再次被学校体育工作者所关注。加深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推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显出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指导思想基于追求"朴实·灵动·和谐"的教学风格,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依据,运用朴实的教学方式,简简单单教体育,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开放教学结构,在朴实中生花、生奇、生智慧,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灵动的教学过程,引领学生习知识、练技能、修品行,学会锻炼、学会健康、学会做人,提升课程价值,促进学生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李莉 《冰雪运动》2004,(7):31-32
体育教学中的"练"是速滑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对技术动作只学不练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因此强化"练"、指导"练"、模仿"练"、对比"练"等,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体育教学中的"练"在速滑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个人见解,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设计理念本主题单元设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课堂应适合学生"的课程理念,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以及认知规律等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互动学习为重点,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小学阶段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让学生在"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这里的"练"是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手段,而"乐、动、玩"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采用指令性集体练习与非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