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良成 《广西教育》2004,(7B):58-58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理念,不在于问学生“你懂了吗?”而是问学牛“你学会了吗?”因此,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每一个老师所面临的课题?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积极的思考,我认为是一条比较好的途径。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呢?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相似文献   

2.
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的思维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新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但数学问题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很抽象,很难理解。刚开始,我请学生看图提一个问题,有不少学生不问自答,如:图上有4棵树,树上有9只鸟。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什么是问题呢?我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即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观察、提问。到校园里走一圈,让学生认真观察校园里有什么,有多少。回到教室后,我先问:“学校里有几个滑梯?”学生齐声回答有7个。我接着问:“你能向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有了现实体验…  相似文献   

3.
<正>指向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是怎样的?如何通过项目化学习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先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有创造力吗?什么样的挑战或环境会激发出你的创造力?它们有什么特点?你学会培养创造力的方法了吗?”这样问,是因为有时候人们会觉得自己没有创造力,会说“我不是艺术家”“我不是音乐家”“我不是诗人、不是小说家”,但我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有些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什么问题?”“爸,你1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  相似文献   

5.
一、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多说几句话”,学习正确地谈论数学。谈论是外部语言,是思维的外部表现。语言清晰,逻辑性强,表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透彻,算理明确。这是用好数学的前提、基础。其实要求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准确、有条理、完整地“说数学”,本身也是一种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有机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例如,教10的认识,学生学会了10的读写、10的分解与组成、10的基序数意义后,教师就可让学生“多说几句话”: “你能用‘10’说一句话吗?” “你能用‘第十’、说一句话吗?” “你能说一段活,把‘10’和‘第  相似文献   

6.
很多学生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我便反问他们:你每天都能写日记吗?你常常留意自己初次听到的那个词语吗?你愿意每天用十分钟练习写字吗?主题班会上有你的发言吗?……他们都说:这些太平常了,和学好语文有关系吗?其实,“习惯形成自然”。有一句话说得好:“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常常想,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可以看作:“播种习惯,收获能力。”———语文的能力其实就是平时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积累而成。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受益匪浅。一、养成耐心写字的习惯书写可以看出一个人…  相似文献   

7.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1.联系实际激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它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重要保证.”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一课,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最近,学校倡导大家诵读经典而买来了一些课外书,其中一部分要分给六(1)班和六(2)班,你会怎么分?学生一致想到“平均分”.接着出示两个班的人数,六(1)班48人,六(2)班40人,问:平均分还公平吗?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男人工作很晚才回家,因为累所以显得烦躁不安。但他发现5岁的儿子正在家门口等着他。“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男孩同。“当然可以。什么问题?”男人回答道。“爸爸,你的一小时值多少钱?”“这不关你的事.你怎么问这么无聊的问题?”男人非常生气。“我只想知道。请你告诉我好吗?你的一小时到底值多少钱?”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认为,在数学课堂上教与学的问题,可将教师的“教”转换成学生的“学”.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问”.可使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曾经有一位科学家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智慧的火花,是学生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提问,让学生问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10.
一位父亲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儿烦。他发现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爸爸,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 “什么问题?” “爸爸,您一个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  相似文献   

11.
买你一小时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  相似文献   

12.
20元的价值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很累又有点烦,但却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房门旁等他。“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什么问题?”“爸,你一个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相似文献   

13.
“有不同意见吗?”“没有。”某市数学优课评比活动中,授课老师每讲完一个问题,总是习惯地问一句:“有不同意见吗?”学生总是整齐地回答:“没有”。听到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可有意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学习完“M others’Day”一课后,我这样引导:“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母亲节,知道了母亲节的来历及一些庆祝方式,那么你知道父亲节吗?父亲节又有哪些风俗习惯?”教学完“colors”后,我这样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么多颜色,那么请问:greenm eat是指绿色的肉吗?black tea是黑茶吗?M rs.W hite是白夫人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是什么意思?”这里包含着丰富的西方文化内涵,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牵挂”下课。…  相似文献   

15.
买你一小时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假如一定要知道  相似文献   

16.
如此规定     
全区数学教研大组研讨活动时,一位教师在《年、月、日》课堂教学的尾声,进行了质疑问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一年中有大月又有小月呢?”教师迟疑了一会儿,说“:这是规定。”又有学生举手“:老师,为什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呢?”教师说“:这是规定。”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而不是13个月呢?”教师说“:这也是规定。”举着的小手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教师问“: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男生小声地说“:有什么好问的,都是规定嘛!”就这样,在教师的规定声中,结…  相似文献   

17.
有一天,一位大学教授到一个偏僻的乡村去游玩。他雇了一条小船游江,当船开动后,教授问船夫:“你会数学吗?”船夫回答:“先生,我不会。”教授又问船夫:你会物理吗?”船夫回答:物理?我不会。”教授又问船夫:那你会用计算机吗?”船夫回答:对不起,我不会。”教授听后摇摇头说:“你不会数学,人生目的已失去六分之二;不会物理,人生目的又失去六分之一;不会用计算机,人生目的又失去六分之一。你的人生目的总共失去六分之四……”说到这儿,天空忽然飘来大片黑云,随后吹来强风,眼看暴风雨就要来临。船夫问教授:“先生,你会游泳吗?”教授愣了愣,答道:…  相似文献   

18.
小幽默     
漏网之鱼老师催促学生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上的练习簿,问:“都交齐了吗,不会有漏网之鱼吧?”有位学生怯怯地回答:“老师,那条鱼明天自投罗网可以吗?”玫瑰花“汤姆你回家告诉你爸爸妈妈,应该好好地给小费嘉洗洗澡。全班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同他坐在一起!没有一个人忍受得了!”“老师,这关您什么事?我弟弟到您这里来,是为了学习,而不是来让您闻的。他又不是一朵玫瑰花!”后果老师:“今天我们来学减法,比如说,你哥哥有5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了3个,结果怎样?”学生:“结果嘛,他狠狠地揍了我一顿。”小幽默  相似文献   

19.
以前,如果问一个人,你学会怎样学习了吗?也许他会满头雾水,人们也很难作出什么评判。今天,如果有人问我:“马克思是哪一年死的?尼罗河有多长?黄  相似文献   

20.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自主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自主质疑,是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多问”、“会问”.让他们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养成质疑的习惯。学会质疑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