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长     
曾经是一个对未来懵懵懂懂,完全不知道自己方向的人,把大把的青春浪费在悠哉悠哉之中,曾经对于所谓的“竞争”不屑一顾,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曾对于那些一头扎在书中如痴如醉拼命学的人不以为然……一直都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把大好年华消磨在古板的校园中。  相似文献   

2.
在60年代,当发生视听革命的时候,学校电视在教育领域曾经产生很大希望。一些人把它看作是解决教育问题的理想途径,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尤其是这样。所以几个月前,克利斯蒂安·博拉克(Christian Beullac)揭露说:“把对信息视听的幻想当成教育问  相似文献   

3.
犯错笔记本     
别以为成功的人就是那些不失败的人,每一个人都是在经历种种失败之后才得以成长的。 失败不要紧,重要的是不再重蹈覆辙。因此,如果能够把自己被批评或是曾经犯过的错误都记录下来,对于日后工作的改善绝对有很大帮助。我有个朋友,刚进一家新公司,一天到晚出错。  相似文献   

4.
荒漠甘泉     
曾经以为,世间的众生说到底都是金钱关系;曾经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曾经把“金钱第一”作为口头禅;曾经把见义勇为看作是沽名钓誉……直到这件事,才使我重新认识了这简单的“人”字。当大家齐心协力为我们推车的时候,当人们累得满头大汗而我们还来不及说声“谢谢”的时候,当那位同志用笑声拒绝我们赔偿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人”字虽然只有简单的两  相似文献   

5.
两份名单     
我曾经把两份名单给十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为什么熟悉,结果在我的意料之中.  相似文献   

6.
两份名单     
我曾经把两份名单给10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为什么熟悉,结果在我的意料之中.  相似文献   

7.
英语里的桥     
每当说到对于未来不可知的事情不必担心时,中国人往往会引用一句俗语:"船到桥头自然直。"英语中也有一句类似的成语:Don’t cross your bridges before you come to them.除了把 bridge比作难关,我们有时也会把桥比作恩人,或者曾经对自己有帮助的事物。中国人最看不起"过河拆桥"的人了,英国人也说  相似文献   

8.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记得有一位朋友曾经在酒醉后愤慨地说:谁把日本灭了,谁就马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  相似文献   

9.
<正>道德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于德育,我们都不陌生。而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德国著名的古典美学家、美育创始人席勒曾经强调"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认为美育对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王国维第一次在中国教育史上提高了美术教育的地位,把美术教育纳入教育结构之中,与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并列。蔡元培也非常重视美育,他说:"美育者,应用  相似文献   

10.
高四,对于每一个在高考中失败的人来说,都是无言以对。面对它,站在它的面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境。对于某些人而言,它是一个板,可以跨越更高的距高,达到更高的境界;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它是一个无奈的,逼不得己的选择。其实,不论带着何种心情走进高四,高四都会给予你回报。不单单是学业上的,更重要是心理上的、它教会你如何地做好一个人,如何理智地、全面地思索与面对问题,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高四,是一个磨练的场所,尤其是对那些曾经把高考当儿戏的人来说。经历过高四,就会发现,曾经的想法和行为是多么的单纯,幼稚,可笑。走过高四,面对新的生活,就会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不再那么无度地挥霍青春年华,不再把所有的事情都不在意,不放在心上。高四,它让每一个失败过的,犯过错误的人有一个弥补、挽救的机会,重新起跑。  相似文献   

11.
对于高中生而言,获取知识财富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培根曾经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把读书对人的影响、对人的心灵的塑造阐述得形象而深刻。的确,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去把握阅读教学呢?下面谈一下笔者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刘子静 《家长》2010,(1):32-32
“看人花钱,就知道他的为人。”我曾经在一本理财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感触很深。花钱,不仅仅是反映每个人对待钱财的态度,更反映出每个人真实的思想和欲望,性格和人品。儿子随着年龄增长,自主能力也越来越强,对于自己的零用钱如何使用也会有一些自己的小主意。例如:他经常把零用钱存起来,买他喜爱的电脑书籍和上网的点卡。  相似文献   

13.
人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对于涉足社会实践甚少的青少年来说,把成功当做成功之母,意义更为重大。做为中小学生的青少年,他们还不曾经受过困难、失败的挫折与磨炼,还不曾有过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也还没有足够的经  相似文献   

14.
命运     
黄琦琦 《中文自修》2009,(11):39-40
因为对于王子的憎恨,我从泡沫堕落为海魔,几乎要不记得自己曾经是美丽的美人鱼公主。 陆地上的人不知道真相,总把我们同美人鱼混为一谈。因为我们的美丽——幽蓝色的眼睛,黑到发紫的长发,再加上,白皙得如同大理石一般的皮肤。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实施索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感能力。 何谓美感,即指人对于客观存在的美的感受和认识,是由美所引起的主观产生出来的感情。高尔基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生活中去。”这段话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是十分合适的。因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工作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结晶——语文教  相似文献   

16.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字是一个人的另一张名片,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可见,写字对于人的素质培养、个性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形  相似文献   

17.
对于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美的规律”的内涵,曾经引起美学界广泛和持久的争论,本批评了把“美的规律”归于客体对象,即事物自身规律的观点,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读,章认为客体对象自身并不存在所谓“美的规律”,“美的规律”蕴涵在人类合规律与合目的创造性的活动中,是属人的规律,是人自由创造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有媒体曝光了一些沙琪玛中使用硼砂的"黑幕",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关注。其实,在东南亚和中国一些地区,把硼砂添加到食物中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有位美国人曾经在网上发问,说他的太太来自台湾,做米粉的时候会加入一些奇怪的原料,比如硼砂。他想知道硼砂究竟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9.
斯普朗格曾经这样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对于语文课程改革,广大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贾婧 《神州学人》2014,(9):20-21
曾经非常喜欢拍照,喜欢拍人拍景拍物,不管是一个人走在路上,还是一帮朋友聚餐玩耍,或是参加任何有趣的活动,我都会不厌其烦地想要把每个瞬间都拍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