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教本中选人了屈赋的《离骚》,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对《离骚》一文部分诗句所做出的解释。其中对“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句中的“纷”、“修能”均有多种解释。这使得教师在向学生训释文句时莫衷一是,对学生理解文句来说也加重了信息负载。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查阅相关书籍,  相似文献   

2.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相似文献   

3.
“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文心雕龙·辨骚》)的《离骚》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屈原就使用大量的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开篇几旬诗人抒写了自己的家世与修养。“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不少注本在论及“内美”时。常将其释为“内在美”、“内心美”一类,如王泗原《楚辞校释》注为“内在的美德”,  相似文献   

4.
屈原在其代表作《离骚》中,先自叙身世、品德,然后述兴利除弊之志,抒忧国忧民之怀,发遭谗被黜之苦闷,斥楚王之昏庸,贬群小之猖獗,抨击现实之黑暗,表达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及坚持"美政"的理想与矢志不渝的爱国热忱。诗中第一部分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之句。对于"能"字,人们的解读不尽相同。一是音,  相似文献   

5.
美学杂谈     
“好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国古代对美的探讨,很早就伴着劳动开始了。汉字“美”的创制,正是表明人们在原始畜牧业和种植业中,产生了美的观念。孔子、孟子分别有“里仁为美”、“充实之谓美”的话,屈原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辞句。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的。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必修三选用了《离骚》的开头一部分内容:(1)帝高阳之苗裔兮,(2)朕皇考曰伯庸。(3)摄提贞于孟陬兮,(4)惟庚寅吾以降。(5)皇览揆余于初度兮,(6)肇锡余以嘉名。(7)名余曰正则兮,(8)字余曰灵均。/(9)纷吾既有此内美兮,(10)又重之以修能。(11)扈江离与辟芷兮,(12)纫秋兰以为佩。/(13)汩余若将不及兮,(14)恐年岁之不吾与。(15)朝搴阰之木兰兮,(16)夕揽洲之宿莽;(17)日月忽其不淹兮,(18)春与秋其代序;(19)惟草木之零落兮,  相似文献   

7.
屈原作品受巫风之影响至深。举凡卜筮,降神,招魂,乘云使雨,驱风御气,以及“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都是巫师之基本法术。因之,巫具亦多见,如卜筮用之筵(?),降神用之椒糈,等等。本文就人们的研究尚未注意到的几件事物作些考察。兰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关于兰芷与江离之类的香草被写进作品,以往的研究者咸遵王逸之说,谓“所以象德故也”,“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司马迁在此前也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这类解释已成传统,似乎无可改变。  相似文献   

8.
《离骚》开篇自述世系、生辰、名字之后,紧接着有这样两句诗: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关于这两句诗,一些学者的译文,可以说大同小异。如: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郭沫若:《屈原赋今译》)我既有这内在的美啊,又加之以人力的修治.(彭泽陶:《离骚今译校注与答问》)我既然具有美善的内在,同时更有超绝凡人的奇才。(文怀沙:《屈原离骚今绎》)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又加上许多奇异的才能。(张家英:《屈原赋译释》)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贤妃徐惠,是一位在红尘落尽、繁华散去之后,身影还在卓然独立的女诗人,更是一位拥有知识分子情怀的知识女性.徐惠诗文知识分子情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直言进谏的品性;纷吾既有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相对独立的情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士为知己者死的气节.  相似文献   

10.
正【主持人语】这是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里的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人生之事,于此二者,不能缺一。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注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自拟题目。  相似文献   

11.
一、命题类型1.单一式。单独就某一名句或文学常识设题,主要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选择题如2005年重庆卷第5题、2006年浙江卷第6题等;填空题一般直接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写出另一句,或者给出篇目(或文学常识),要求写出相关的其他文学常识。例1:古诗文默写。(2006年湖南卷第15题)(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离骚》)(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苏轼《赤壁赋》)2.组合式。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分别单独命题,然后将两者组合在一起考查。例2:填空。(2006年辽宁卷第17题)(1)陆游曾用“,千载谁堪…  相似文献   

12.
半与全     
清代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中说:“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鞭稳便。”无独有偶,德国哲学家尼采亦曾作诗谈“处世之道”:“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这是一种追求“半”的人生哲学。然而,生活中追求“全”的人生理想的也大有人在,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追求的是德才的全面,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追求的是“炼字”的完美……请以“半与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注意:①立意自…  相似文献   

13.
谁是英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间如洪流湍湍而过,淘洗着千古流沙,只见满目萧然。我仰天长问:谁是英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身着一身素色秋衣,披着江离芷草,挂着秋兰饰物,伫立于江边。白色的长发披散开来,任秋风吹得漫天飞舞,任秋风将他的长衣灌满,猎猎作响。他迷惘“,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为何还会受到小人谗言,沦落到这般境地?出身高贵的他,依旧保持着干净利落的打扮,不忘自己的身世,胸怀天下。他抬起头,仰望苍穹,旧巢的飞雁与落日的群岚倒映在他的眼眸,他双眉紧锁,似乎要将天地之间的正气全部凝于眉宇…  相似文献   

14.
释“脩能”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自王逸以来的注家都释“脩能”之“能”为才能。游国恩《离骚纂义》汇集了十八家的注释之后仍然肯定“脩能犹美才”,谓“脩能自言其才,博闻强志,娴于辞令是也。”马茂元《楚辞选》则说;“‘能’,古音泥,与态(態)通。‘脩能’,美好的容态。一说,‘能’,就是指才能。上句就内在的品质而言,下句就外在的表现而言。‘能’无论是作容态或才能解,均无不合。”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文选注释”则肯定地说:“脩能:即修态,美好的容仪。脩:通‘修’,下同。能:‘态’的古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离骚》结构分析提出看法,认为抒情体杰作在结构上应更侧重于情感脉络的把握。《离骚》情感结构上分三大块,即“前奏”、“奔放”、“回荡”。诗篇开头一节以叙事为主,是情感喷发的前奏、基础;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倒“蜷局顾而不行”,是情感奔放的主体,以若干段落组成情感上由“恐”到“悲”的奔流回环过程,形成情感曲线;最后乱词部分,是《离骚》情感升华的作结。  相似文献   

16.
孙常叙先生在《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一、二期上,发表了《<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个体系——<楚辞九歌>通体系解·事解》之一、之二,对《楚辞·九歌》作了新的解释。对孙先生的解释,我有不同看法,现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来商讨。先说《河伯》篇的错简:今本《河伯》篇共五节,第一节是:“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第二节是:“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第三节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灵何为兮水中?”第四节是:“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相似文献   

17.
美文采撷路曼曼其修远兮①,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出不入兮往不反②,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③。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④,魂魄毅兮为鬼雄⑤。———《楚辞·国殇》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⑥,冠切云之崔嵬⑦。被⑧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⑨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⑩,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注释:①〔曼曼〕同“漫漫”。〔修〕长。②〔入〕回来。〔反〕同“返”。③〔惩…  相似文献   

18.
2004年第2期《现代语》第25页刊登了湖南龙智先老师《重释“落英”》一(以下简称龙),认为课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解释不正确,应进行“重释”,“落英”不应是“落花”的意思,而要解作“初开的花”。并参照屈原《离骚》中的那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笔认为龙于理于据均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19.
<正> 阅读《离骚》,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每一自然句的倒数第三字(不含“兮”字)往往是一个虚词。这些虚词有的表示一定的语法关系,有的则仅仅是起一种辅助音节的作用。如: ①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②女媭之蝉嫒兮,申申其詈予。 ③老冉冉其将至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相似文献   

20.
杨宝生同志《几个文言虚词特殊用法刍议》(见《天津教育学院院刊》198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7年第5期,下简称“杨文”)一文,对中学和中专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进行了独特的分析,但文章7个例子就有5个值得商榷。本文拟就此略陈管见。1、与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杨文认为此处的“与”字按常用意义作“和”或“跟”解不通,应训作“于”,译为“在”,把后二句译成:“在前世都是这样,我对当世的人又有什么怨恨呢?”这样的解释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