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是关涉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问题。正因为如此,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的新著《被遮蔽的马克思》,以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的马克思文本,借助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让马克思的理论形象从长期的遮蔽中显现出来。文章从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澄明、方法论研究的创新和让马克思哲学说中国化三个方面,评述了《被遮蔽的马克思》的重大贡献,并提出了自己对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若干看法。毫无疑问,认真领会《被遮蔽的马克思》的学术贡献,对于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哲学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之一。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人类社会以往历史的考察和对现实的人及其本质的深刻研究,马克思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而且也阐明了唯物史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社会关系、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四个维度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根本。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发展思想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个性和能力的自主发挥。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思想是对近代西方传统思想的超越。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解放的实质和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人们以往对马克思"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理解大多侧重于其开启的物质生产逻辑。事实上,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诸个体(Individuen)的存在,直接凸显的是诸个体的共在,即以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存在。作为诸个体间联动的社会关系模式,这种具有原初性质的共同活动方式先于生产关系而不能简单归结于生产关系。人类历史是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是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的历史。"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理论的揭明,对于澄清或构建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具有重要启示。一是有助于澄清对唯物史观"经济决定论"的误解,凸显人们非经济的社会生活的内涵、地位与功能;二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之谜的解答",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正是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的真理;三是为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提供理论"接口",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可以理解为以人类美好生活为旨归的关于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的哲学;四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形成合理有效的人类共同活动方式——包括诸民族、国家的共同活动方式和超越民族、国家的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而后者更具前瞻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新编教育学教程》中的“个体身心发展概念”提出质疑,着重从哲学中的变化与发展、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毕生发展现和晶、液态智力以及偶发因素等角度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以人为本”,既是人与人的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同一,又是人与人自身(包括人类)的同一,这种同一内在地要求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人的交往程度的限制,又要受到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国今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致。  相似文献   

8.
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同等重要。只有形成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及其关系问题的思想的科学理解 ,才能科学把握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质"问题,不仅是马克思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前探讨以人为本的问题,更需要从文本研究的角度弄清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信奉黑格尔、用黑格尔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到信奉费尔巴哈、用费尔巴哈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再到形成自己唯物史观思想、用唯物史观范畴——"现实的人"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实践性的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然而,教育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理想。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取得教学实效性的前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我国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中,所有制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存在着内在联系。然而,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很少注意二者之间的关系。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关系研究应从所有制理论主客体关系、所有制演化与三大形态理论关系、自由人联合体理论等多重视角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天赋潜能、个性、活动能力和道德品质等得到发展;它要与社会相协调,是一个逐渐完善、不断提高的社会历史过程.这些重要思想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成为当前创新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3.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延续与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马克思唯物史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真正共同体三个方面的思想论述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历史主体论、人的发展本质状态和全人类共同解放的终极目标三个维度的经典引证和理论创新。无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是关于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目标,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人民发展道路,都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在回答时代问题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实践创新,证实了中国当前的发展道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1])。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作为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占有式个体"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因而是理解现代社会秘密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人被塑造为"占有式个体"而常处于"自我丧失"和"失范"状况之中.思想家们基于"关系性主体"的视角,从伦理—政治层面进行了反思与超越,但他们的方案未能真正触及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与之不同,马克思从所有制关系的独特视角出发,对现代个体特性和生存境况进行了考察,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通过建立新的占有方式来塑造新的个体生活方式,从而为反思和超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占有式个体"的生存困境提供了独特的路径."重建个体性"构成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独特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旨趣.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当代意义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当代教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他人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实质是立足于主体性的实现,而教育的目的也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深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对于走向强调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以来,柳永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学术界与文化界都兴起了一股"柳永热",自然也出现了不同观点的论争。从学术角度考察,在这股"柳永热"的背后,却也存在着潜伏的危机,这就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脱节与不平衡。在我看来,这种脱节与不平衡,必然导致柳永的被理解与被误解,这就是本文要论述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分工理论进行了研究探索。本文简要梳理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分工理论的历史缘起、发展演进等,通过对分工思想的深入阐释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完善社会关系,以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价值取向——人的解放的最高境界和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建党90周年以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逐渐得到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都非常注意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把最终实现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追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探索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崇高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基础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基础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目标,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协调性,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注重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