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署名小言论,也称专栏小言论,就是指设在报纸要闻版的短小的群众性言论专栏中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小型言论。一般四五百字,短则二三百字。1978年1月《哈尔滨日报》创办第一个小言论专栏“大家谈”。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家报纸大都设立了这类小言论,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河北日报》的“群言堂”、《四川日报》的“巴蜀小议”等,都发表了大量读者喜闻乐见的小言论。  相似文献   

2.
近阅一家市报一版的言论专栏,虽然标有《大家谈》之名称,其实并非如此。留心半个月,却发现共登了9篇言论,而编辑、记者就写了3篇,另外两篇也是当地“名家”撰写的。许多通讯员说:“《大家谈>简直成了‘自家谈,了!”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甚至一个小小的栏目,要想办得比较山色,能赢得读者好评,必须有群众性,缺少这一点,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有些类似《大家被》之类的言论专栏,如《读者论坛》、《杂谈》、《群言堂》.却为何常常成为编辑、记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报刊的言论比较活跃,从中央级报纸到地市县报,很少不设言论专栏的。仅一版而言,象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工人日报的《小论坛》,文汇报的《虚实谈》,新华日报的《细流集》,南方日报的《直言录》等,都各具特色,且同名者极少。然而,翻一些地市县报,用《大家谈》作专栏名称的却不少,似乎言论专栏不用这一名称,就没有其它名称好用了。我以为,给言论专栏定名称,一要考虑具有当地特色,二要注意报纸的特点,尽最不要和其它报纸重名。决不能人家设《大家谈》,也跟着讲  相似文献   

4.
《军工报》从一版到四版,根据每个版面的内容,都设有言论专栏。不论一版的“军工论坛”,“经济观察”,二版的“科苑论语”、“经济漫笔”,还是三版的“千人千言”,四版的“思想漫笔”,等6个言论专栏,可谓繁花似锦,备具特色。不仅言论多,而且角度新、质量高,它所言所写的都是人们所关心的“心中”事,“口头”言,写得有滋有味,令人有一种不吐不快百读不厌之感。 我根据手头报纸粗略统计,从去年7月到12月各栏目共刊发言论67篇之多,其中一版就有22篇。这些文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者二三百字,长者六七百字。寥寥数…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于把一版言论当成报纸的旗帜。但怎样才能使一版言论强烈的指导性在读者中人耳入脑,让报纸上的旗帜真正成为群众心中的真理?这不仅是党委机关报的重要命题,也是晚报的重要命题。 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产生许多观念的碰撞,这碰撞中会发生热,发生光,发生火与电。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许多盲点:一些人模模糊糊地走着方向正确的路,一些人则自以为清醒地走着相反方向的路,人们的许多认识有待于在实践中转变、强化和提高……这些,都为报纸的言论写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使报纸言论担负着沉甸甸的历史和社会责任。 唯其如此,金陵时报(现名金陵晚报,1994年元旦起改现名)创刊伊始,我们就在一版辟言论专栏“天天谈”,编辑部和专栏编辑苦心经营,仅1993年全年来稿就达3200余篇,见报348篇,基本上做到了天天谈。在风格上,它力求做到贴近时事,是时事评论而非杂文或随笔;贴近群众,尽量从群众日常生活中取材,自下而上地看问题、发  相似文献   

6.
言论是报纸的眼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主与法制日益健全,在报纸上,除了代表报社声音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等言论外,反映群众呼声、来自读者之手的小言论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报纸都在一版“黄金地段”开辟专栏,刊载小言论,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光明日报的“大家谈”、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论坛”、经济日报的“微言录”、法制日报的“暮鼓晨钟”等等.这些栏目内发表的小言论,篇幅短小,一般五百字左右,但来自群众,内容新鲜,文笔活泼,一事一议,观点鲜明,深受读者喜爱.小言论已成为报纸上一只明亮的眼睛,值得人们认真地对待.  相似文献   

7.
湖北日报群众性言论专栏《大家谈》,创办于1979年,至今已23年。不少作品引起社会反响,成为湖北新闻界比较有影响的专栏之一。回顾20多年来的历程,《大家谈》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一、紧扣时代脉搏弘扬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新闻媒体,是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引领者。而报纸的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是宣传先进文化的“重型武器”和“排头兵”。因此,它更应该站在时代前列,充分反映和体现先进文化精髓,与时俱进,引导社会舆论。反映先进文化,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  相似文献   

8.
台州日报编辑林维横同志撰写的《来而不往亦有理》这篇言论,在台州日报5月18日《集巴广益》专栏中见报后,农民日报(见1987年7月13日二版)、浙江日报(见1987年8月31日二版)、人民日报(见1987年9月7日一版今日谈专栏)均作为花边言论登载,从我接触到的一些读者看,他们对这篇言论也点头称好,一篇只有470多字的“豆腐干”言论,引起了读者的叫好,这无疑是一篇成功之作.成功在哪里?本文作个浅析. 党报的新闻具有指导性,言论的指导性则更强,更明晰.《来而不往亦有事》这篇言论,旨在配合宣传中纪委发出的立即刹住用公款请客送礼、吃请受礼之风的通报,指导性无疑是强的.但指导性不同于指令性.报纸的言论是通过摆事实、讲道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报刊的言论比较活跃,从中央级报纸到地市县报,很少不设言论专栏的。仅一版而言,象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工人日报的《小论坛》,文汇报的《虚实谈》,新华日报的《细流集》,南方日报的《直言录》等,都各具特色,且同名者极少。然而,翻一些地市县报,用《大家谈》作专栏名称的却不少,似乎言论专栏不用这一名  相似文献   

10.
韬奋的小言论,是我国新闻事业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自《生活》周刊第2卷47期开辟“小言论”专栏至1933年7月被迫流亡国外,韬奋从未间断亲自撰写小言论。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仅署名“韬奋”的小言论就有400多篇。韬奋所写的小言论,  相似文献   

11.
近年阅读北京青年报,其深刻印象之一,是该报相当重视评论工作且持之以恒。其特点主要有4点:一是言论多。翻开每天的报纸,各种形式的评论性的文章至少有三四篇,平均大约五篇左右。二是绝大多数言论都设有固定专栏。其中最突出的是“今日社评”专栏,从2000年4月开始至今,从未间断过。此外,固定的栏目还有“每周评论”、“热点时评”、“热点  相似文献   

12.
运用编辑力打造名专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湖北日报打造出多个名牌专栏,其中仅言论专栏就有《三楚放谈》和《大家谈》相继获得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这是报社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的荣誉。笔者作为这两个获奖专栏的责任编辑,在领导和专家指导下,这里侧重从编辑工作的角度,谈一谈运用编辑力创名牌专栏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韩波 《新闻传播》2006,(7):28-28
专栏言论以其特有的新短快活而深受读者喜爱。在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时,专栏言论也随之关注平民大众的生活,即注重了言论的平民性。  相似文献   

14.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精髓,更是党报的“拳头产品”。最近一段时期,辽宁日报着力强化评论在主旋律宣传方面的引导功能,在“封底”版开设言论专栏《关东时评》。这个专栏紧紧围绕省委中心工作,每天发表一篇针对性很强的言论,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品味辽宁日报的《关东时评》,特点有三:  相似文献   

15.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一些报纸评论较少,在地市报纸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不久前,我翻阅了三家地市报,较好的一家日报,一个月里一版发了10篇评论(含各种言论),另一家日报一个月只发了5篇,一家周三刊的地报一个月竟不见一篇。评论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市报的同志  相似文献   

16.
略论报纸专栏评论———兼谈美术报《艺坛漫笔》专栏评论是报纸言论中的“轻骑兵”,近年来在各报宣传中发挥了它特有的作用。《美术报》近年来,在一版开辟了“艺坛漫笔”专栏,连续刊发个人署名评论文章80余篇。这对提高引导水平,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知名度,起到了很...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湖北日报在版面上改革的力度日趋加大,读者的认可度也日益提高。该报所以能够赢得读者,除了其主打产品新闻外,其言论也是一个主要的亮点。特别是其群众性言论专栏《三楚放谈》和时评专栏《大家谈》,成了湖北日报招徕读者的“特色菜”。这两个专栏在2001年、2003年,分别被中国记协评选为“中国新闻名专栏”。这不仅为湖北日报,也为湖北新闻界赢得了荣誉。  相似文献   

18.
言论,一直被视为新闻传媒的“旗帜”、“灵魂”,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要真正把言论写好编好,使之既坚持正谕的舆论导向,无愧于“旗帜”、“灵魂”的称誉,又让受众喜闻乐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要一个言论专栏编得写得达到上述要求,而且持续整整十年,就更是十分不易的了。据查,这在中国报纸史上也异常罕见。然而,《河北日报》的“杨柳青”专栏获得了这样的结果。它自1988年2月开栏发之,如今其言论已多次在全省全国获各种单项奖,还夺取过全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其专栏则3次荣获河北省“优秀专栏”,先后被…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省级党报,湖北日报的言论专栏《大家谈》、《三楚放谈》,先后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其中的奥秘是什么,通过阅读和研析这两个专栏所发表的大量作品,加以归纳,笔者以为,主要是其熔铸了这样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20.
有家报纸近载《从十倍的差距看减人增效》一文说,香港某报每个记者每月采发稿件100多篇;而内地有的新闻机构的记者,一个月的任务定额才3至5篇,多的也不过10来篇,作者由此认为内地传媒应大幅度减人增效。读罢此文,我觉得该作者主张“增效”的想法无疑是好的,委实说,一个记者一个月采发稿件三五篇,从数量上看的确是少了些,适当地提高发稿定额,也实有必要。但记者发稿的数量多是不是就说明增了效?是不是非要把人搞得成天惶惶然而疲于奔命,才算是“真正解放了新闻生产力”?我看,这些问题都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