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青年教师》2008,(3):45-45
诚如本书副标题所言,“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在横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西方教育史上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20位思想教育家可谓悉数登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同与之相应的三介著名的教育命题“美德即知识”“教育是一种艺术”“如何获得美德”在这里交相辉映。德国教育“三剑客”“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与“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在这里实现跨越性的“历史会晤”。凯兴斯泰纲的“公民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追溯苏格拉底对“美德”与“知识”关系的看法,以及古希腊时期“美德”和“知识”的涵义,发现苏格拉底没有提出更没有赞同“美德即知识”这个说法.然而,我国学者大多认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并对此“名言”大加阐释.经考证发现,此“名言”以讹传讹的原因既有苏格拉底本人的述而不作,又有翻译和转译过程的失真,也与我国的语言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伟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说过:“健康是人生最为可贵的。”马克思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在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科学信息化,教育个性化的21世纪,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产婆术”教学法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没有留下有关他自己的任何教育思想和活动的记录。现在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知识是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记录中得到的。这些记录绝大部分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角色写成对话形式,在这些对话中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即“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这种教学方法在东西方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是道德教育何以可能的问题。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即是问“德育何以可能”,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第一,“道德”或“德性”是可教(可以通过教而学会)的吗?第二,道德教育为何可以教给儿童(或者,德育对象为什么可能接受道德教育)?以下谈两点一孔之见。一、“道德”是可教的吗?“道德”是可以教的吗?众所周知,这是古希腊时期曼诺(Menon)就已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1〕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以“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而著名的。在苏格拉底看来,没有人喜欢或追求恶,做恶主要原因是对善的无知。…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上的主要思想是强调道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历史性的通俗理解,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及唯理性.我们不只停留在对这个命题的论证是否合理,我们更要注重社会实践与理性、非理性的结合的真正意义,及在今天社会中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知≠德     
自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智者就是善者”,到现在社会上仍有一种提法,知识即道德,人的非德是由于无知.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考分定优劣,存在“一好代三好”现象.  相似文献   

8.
卢梭的民主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的政治思想比同时代的许多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更激进。他高举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他的民主思想对法国十八世纪的社会思想及一七八九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本文想就卢梭的民主思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指正。一、卢梭的时代及其民主思想的形成卢梭生活在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从他发表第一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1750年)的五十年代,到完成《忏悔录》(1767-1770年)的七十年代,正值法国封建专制主义日趋崩溃时期。从路易斯十四时代开始的“联即国家”“联即法律”的君主专制制,及壁垒森严的等级特权制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沉重的封建压榨使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在当时法国总人口二千五百万人中,就有二十分之十九的人口  相似文献   

9.
诚如本书副标题所言,"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在横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西方教育史上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20位思想教育家可谓悉数登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同与之相应的三个著名的教育命题"美德即知识""教育是一种艺术""如何获得美德"在这里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0.
美德即知识-试析苏格拉底伦理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德即知识”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伦理现之一。章介绍了苏格拉底伦理现中,“美德”的涵义和其中的具体品质,同时还分析了各种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美德即知识”包含了三部分紧密相关的内容,即“无人有意为恶”、“无知即恶”和“知识的可教性”。而且,人们要具备美德就必须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最后,章还介绍了该命题成为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主旋律的政治立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认识你自己”。  相似文献   

11.
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知识人,不仅仅是教育这个领域中对人性所作出的一种设定,作为一种普遍人性的理念,其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就把知识、求知看作人的最主要、最本质的属性。苏格拉底虽然崇尚人的美德,但却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所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本质的冲动;柏拉图要在人们心灵里建立的也是知识的“理想国”。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取代了上帝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不仅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指向,而且也为“知识人”的人性设定增添了现实的根据和功…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没有留下有关他自己的任何教育思想和活动的记录。现在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知识是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记录中得到的。这些记录绝大部分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角色写成对话形式,在这些对话中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即“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这种教学方法在东西方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产婆术”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1.“产婆术”教学方法的实质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品质的人。他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错了,他并不指出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而通…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文明言说下来了,中国文明没有言说下来。现在全人类追求的民主、科学、自由、真理、知识就是古希腊的智慧。古希腊的教育是用知识引导人,知识是人的灵魂中固有的能力,追求知识是为了获得灵魂的转向;教育的语言是对话辩证法;教育的人性是理性;今天的教育应该回到言说或者对话的原型,一切都是言说出来的。古希腊教育的关键词:对话,知识,辩证法和理性,最终都是对话或者言说。知识是我们自身内部本来就有的一种对人生的认识,只是未被我们发现而已,而我们要的是有价值的人生,所以这也奠定了知识需要提示的特性。思想家把苏格拉底的话奉为自己的座右铭——未经审查的生活是不值一过的。  相似文献   

14.
在卢梭的法律—政治思想中,“立法者”这一主题突兀而又令人费解:一方面,它主要涉及政治立法实践,因而与卢梭的政治权利原理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张;另一方面,相比于现代自然法传统的思想家,它又构成了卢梭法律思想的重要特征。传统上,往往认为立法者的任务是将政治权利的原理适用于特定的民族或国家。但这一解释忽视了立法者问题的复杂性,没有看到在卢梭这里,除了政治权利的原理和立法者的实践技艺,还存在第三个内容:关于“社会”本身的科学,亦即“民情”的科学;其主要体现在卢梭对公意与公民宗教的论述中,在此基础上将阐述何为立法者的科学与技艺。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开启了探讨德性与知识关系的先河。他认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从两个方面对“美德即知识”进行了扬弃:一方面是从德性的分类角度出发,亚里士多德继承苏格拉底理性主叉的同时,指出灵魂的欲望部分也有相应的德性即道德德性;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和行为的转化关系角度出发,他指出知识或无知不是行为善恶的根源。德性或恶都是出于人的意愿的。  相似文献   

16.
在《论科学与艺术》一书的第二部分,卢梭通过引用古代寓言告诫常人不要碰触科学之火,否则会引火烧人。卢梭认为,只有少数天才才有能力触碰科学之火。进而,他认为科学与艺术的大众化会造成四种恶果,包括无可弥补的时间损失、奢侈享受、勇敢品质的丧失和教育品质的丧失,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德性教育的败坏。在卢梭看来,真正的德性教育是自然的而不是科学的。为了避免科学与艺术对德性的腐蚀,卢梭呼吁知识人和常人要安守本分。这样的呼吁显现着卢梭的两种教育观和两种教师身份。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邓小平的史学思想与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宝库,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历史的借鉴与借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历史研究,把历史科学做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在刚刚创立唯物史现的时候就曾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页)而且马克思的学说也正是“由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列宁《国家与革命》).  相似文献   

18.
“认识你自己”,这是镌刻在德尔斐的古希腊智慧神庙上的一句箴言。苏格拉底曾说过,这句话浓缩了对人类来说最为重要的知识。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曾盛赞这句至理名言:它比一切哲学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刻!同样,在古老的东方,我们的先哲们也曾留下了一句警世忠言: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你自己”,其中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从而做到有自知之明,最后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自己的潜能…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奕喻》(钱大昕)一文有“曾观奕者之不若已”句。对句中“曾”,教材第287页和人教社编第二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235页的注均为zēng,乃,竟。”笔者认为这个注音值得商榷。“曾”确有两种读音。查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  相似文献   

20.
<正>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已正式使用。新教材在内容与形式上令人耳目一新,编写理念先进,内容精益求精,既体现时代要求,又贴近学生生活。在真切感受新教材新气象的同时,笔者发现教材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在此加以研讨。一、语言表达要科学由于教材的特殊性,其严肃性和重要性毋庸置疑。科学性即知识的准确性、可靠性,是教材的第一要求。《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历史等知识,同样也有科学性要求。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6课的一幅图片名为《瓦特发明蒸汽机》。其实,这里用"发明"不准确,存在科学性错误。古希腊数学家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