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错的名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护花小集》中有一篇《读<阿金>》,文中引了一句诗:“争奈微微识碔砆”。因为中间错了一个字,使得诗意颇难理会。这是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一句出名的诗。元稹评价李杜,以为杜甫超过李白在于创作了长篇排律。元好问讥笑元稹这一观点,说他玉石不分,因云:“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诗中“微之”,用的是元稹的字,而“之”字行草手写体与重字符号极为相近,排印本遂误作“微微”,把个人名错成宛似一般语词,使得这句诗不好懂了。  相似文献   

2.
不该批评王安石不知道是不是从北宋时代开始的,人们就一直流传着一个王安石错改他人诗稿的故事。说是王安石有一回,路过一个小地方。当地一位诗人拿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求教于王安石。诗中有两句是这样的: 明月当空叫, 黄犬卧花心。王安石觉得此两句文理不通:“明月”怎么能“叫”?偌大的“黄犬”  相似文献   

3.
宋代大诗人陆游为他学习做诗的幼子写过一首诗,结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句蕴涵至理的名言,对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很有启发:要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首先得在“文章”之“外”下功夫。在这方面,荣获1990年度全国优秀广播新闻一等奖的江苏台录音报道《是祖传名医还是江湖庸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篇录音报道所以获得“轰动效应”,追源溯始,是由于江苏台新闻部领导上和记者本人在选择和确  相似文献   

4.
冒号在句中表示提示和停顿。一个地方该不该用冒号,这要根据句子本身的语气和结构来定,不能随便乱用。否则,就会影响句意的表达。例如: 即以严秀同志文章提到的王安石诗:“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以及苏东坡诗:“袖手焚笔砚,清篇真漫与”来说……(《人民日报》1982年3月24日)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上面这句话紧缩一下后拆成下面两句话,然后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5.
宋代诗人陆游有一句作诗的名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种诗外功夫铸造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同样道理,以画面语言为主传播手段的电视工作者,也需要这种“诗外功夫”的培养与磨炼,才能拍摄出既深受观众欢迎,又有价值,并能在节目评比中获奖  相似文献   

6.
田小华 《军事记者》2010,(10):71-71
唐代诗人贾岛有句流传千古的名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我经常用这首诗鞭策自己。  相似文献   

7.
光明 《新闻三昧》2008,(12):19-19
10月8日上海某晚报《批“伪劣诗”挑“七处错”》一文中:“……他点评道,赵忠祥的诗平仄明显错乱,第三句和第二句失沾,致使全诗声韵大乱。”上述“失沾”应为“失粘”。  相似文献   

8.
修改拾趣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管是写文学作品,还是写新闻报道,都不能忽视修改。契诃夫曾这样说:“写作的技功,其实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不好的地方的投巧。”诗人梦家将他的诗寄给胡适修改,诗中有这样两句: “鸟莫许唱,清溪停了不流!”胡适改成了“鸟不许唱,清溪停了莫流!”把第一句中的“莫”与第二句中的“不”移了个位置,使两句都成了命令语气,增强了抒情性。郭沫若写的话剧《屈原》本来有这样几句台词:“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他写完后总觉得有点不够味。当时这出戏在重庆演出,演员张逸生同志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  相似文献   

9.
贾岛(779-843)字浪仙,早岁为僧,名无本,幽都(今北京市)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成五个字,撚断数茎须。”素有“苦吟诗人”之桂冠;又有“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锻炼,有“推敲”大师之美称。今存《长江集》十卷,存诗380首,附诗25首又10句。孙  相似文献   

10.
苏轼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题西林壁》,全诗只有四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且又具有哲理性。其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多被人当作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警句而引  相似文献   

11.
台湾胡颂平编纂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内容:某要人自诩风雅,喜欢作诗,他把陶渊明的“饮酒诗”逐首唱和,又把杜甫的“咏史”诗依韵唱和,可见其自我感觉之好。他把诗集送给胡适“求教”,谁知年轻时就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治学原则的胡适,到了晚年更较真,真的“赐教”于此公。胡适之先生对此公有如下一段谈话: 先生说:如集里《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的第一首的头两句“君子固穷耳,天道循环之。”开始就不通。接下来“日月有常轨,寒暑岂定时?”寒暑自然是定时的,怎能  相似文献   

12.
解放后,我翻阅过一些古诗词(以下简称诗)的选读本,受益甚多。但是,对于新的标点,却常有程度不同的意见。简单说来便是:有些标点太繁琐,一气呵成的几句诗,却在其中加了大量? !;:“”、——等符号。这些符号把活生生的一首诗或一句诗,硬拆成一堆互不关联的零件。这样,哪里还有诗味,还能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趣味和艺术欣赏水平呢?标点者固然有似庖丁解牛,做到了目无全牛,哗哗哗几刀就把一条牛解剖的躯体不全了,但读  相似文献   

13.
一字之师     
郑谷是唐朝的诗人。他七岁就能作诗。有一次,老诗人司空图前来拜访他的父亲,看他聪明,就问:“你读过我的诗没有?”郑谷闪动着大眼睛说:“您的《曲江晚望》有两句:‘村南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人常因一诗一词,或某一佳句、警句而得其雅号。如: △唐朝郑谷以《鹧鸪诗》得名,又名“郑鹧鸪”。△唐朝韦庄著《秦妇吟》,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相似文献   

15.
有聊才读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无聊才读书”已成为知识分子的一句时髦用语。这话是不是古已有之 ,我不清楚 ,只知道鲁迅的《赠邬其山》诗中就有这么一句 ,全诗是这样的 :   廿年居上海 ,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 ,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 ,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 ,南无阿弥陀。诗是 1931年鲁迅写给他的好朋友内山完造先生(即邬其山 )的 ,从诗的内容看 ,所谓“有病不求药 ,无聊才读书” ,显然是一种揶揄之词 ,当不得真。可是现在竟作为一种主张流行开来 ,实在匪夷所思。是人们的误读 ,还是“后现代”的什么把戏 ?先听听他们的解…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的艺术传统,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诗文的创作,大都主张形神兼备,神完气足,传神写照。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简单说来,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础,神似是艺术表现的高级境界。严羽《沧浪诗话》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刘大(?)《论文偶记》说:“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苏东坡有几句著名的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谢榛也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四溟诗话》卷二)足见古代的文论家,在论画与论诗文中,都很重视神似。  相似文献   

17.
急色     
古代有个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有促狭之人,在每一句诗后面又加了几个字,改成:“久旱逢甘雨——夹冰雹,他乡遇故知——索债人,洞房花烛夜——遇石女,金榜题名时——同名同姓。”成为了四大倒霉事。  相似文献   

18.
谈谈发牢骚     
党栋 《档案管理》2005,(4):96-96
“牢骚”一词,《辞海》中解释为:因心中不满、委屈或有意见而发出的一种怨气。毫无疑问,牢骚”是个贬义词“。牢骚”不好,发牢骚更不对。毛主席在写给柳亚子先生的诗中有这么两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可见一代伟人是讨厌“牢骚”的。我本人的观点是:反对发牢骚,  相似文献   

19.
平日得闲,爱寻一些闲书翻翻。闲书不“闲”,于人有时就象米饭馒头之外的小吃杂果一样别有趣致。比如清朝人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有一篇“谷城诗”的故事,于我的“发散性思维”,就很起了些启迪作用。故事称,诗人李长蘅《谷城口号》诗里有二句得意之作:“谷城山好青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诗写得不错,但若用我们的新闻五要素来检验,却少了一个“When”,即“何时”。这就象希腊神话里的金苹果一样惹下了麻烦。  相似文献   

20.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 黄沙直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