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科技报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科技新闻,二是农村科普宣传.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使命都是传播与农村有关的科学思想,普及先进的科学知识,提高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考虑到农村听众尤其是农民听众的种种情况和广播又稍纵即逝的特点,增强科技报道的可听性显得十分重要.实践证明,增强农村科技报道的可听性,必须抓好农村科技报道的科学性、新闻性、通俗性和针对性.1 科学性是农村科技报道可听性最基本的要求.它传播的内容、宣传的观点必须正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真实准确.因此,农村科技报道的可听性首先应考虑内容的科学性.怎样保证农村科技报道内容的科学性呢?首先,报道者要认真学习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报道.如记者在农村采访时,群众反映有人自称有用科学方法炼制的转胎秘方,孕妇吃了保证生男孩.群众问到底有没有保证生男孩的转胎药.记者一听,就知道这纯粹是骗人钱财的鬼把戏.于是记者采访医学专家,撰写《生男生女有奥秘》的科技报道,无情揭露“科学骗子”的骗钱伎俩.报道播出后引起了农村听众的浓厚兴趣.二是要多向有关专家请教,请专家为农村科技报道的科学性把关.如1994年,天文学家作出了彗星(民间称扫帚星)撞击木星的科学预报,同时记者收到许多来信,说民间传闻“扫帚仙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汹涌澎湃的技术革命浪潮中,现代科技世界浩如烟海,日新月异。作为一个新华社驻外科技记者,如何根据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和新闻报道的特点,摄取第一手新闻,避免转发他国的一般性新闻报道,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何加强第一线的深入采访,发挥驻外记者的优势?笔者在新华社华盛顿分社担任了三年多科技记者,面对这个问题,有时感到茫然,犹如雾里看花,若明若暗,似花非花。但也有点滴体会,片缕随想,信手写来,供诸君参考。专访,是国际科技采访的重要形式之一。无论是现场专访,或电话专访;也无论是人物专访,会议专访,或展览会专访等,记者以根据我们国家独特的新闻报道角度和要求,向采访对象提问,直接得到其新闻来源不可能提供的第一手新闻信息还可以在采访  相似文献   

3.
4.
国际科技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百花园中的后起之秀。在这类新闻品种中,国际科技会议的报道,又是一枝充满生命力的幼苗。最近一二十年来,随着新的技术革命在全世界范围的兴起,国际间名目繁多的科学技术会议与日俱增。有关这种会议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现场报道大型国际科技会议,已成为发展世界性通讯社的新课题之一,科技记者面临这亟待开垦的处女地,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成败的关键从1979年起,我先后参加过几次大型国际科技会  相似文献   

5.
6.
科技发展是当今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借鉴他国科技进步成果为我所用愈发迫切,国际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然而,国际科技成果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前沿性,与受众之间存在天然鸿沟。因此,为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国际科技新闻报道应更多从人文主义视角入手。本文从人文主义视角对《科技日报》的国际科技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人文主义视角在这些报道中的应用和效果,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第一生产力意识。粗略地讲,目前科技新闻记者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报道科技事件;二是对科技新闻事件、科技发展趋势发表看法,如撰写综述、新闻分析和评论等。而这两者都离不开对第一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了解。二、政治社会意识。从事科技报道必须具备政治社会意识,必须考虑到它对方方面面的正负影响。要反映国内国际科技发展及其对我国和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影响,反映科技给法律、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工作、生活方式等带来的深刻影响,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深层次地揭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三、星球意识。星…  相似文献   

8.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今年代,经济报道已成为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一些老生常谈,空洞无味,庸俗肤浅的所谓经济新闻充斥荧屏,败坏了观众的兴致。如何搞活经济报道,是所有新闻同行都在努力探讨的问题。 1994年夏天,笔者在乡下采访,遇到正在田间为棉农解决生产困难的省农业厅负责同志,便现场采录了《植棉大户有困难,政  相似文献   

9.
李黾  龙卫东 《传媒》2002,(7):46-46
热点,作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而产生的社会学概念,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转轨变型的加速而越来越为人们所频繁使用。热点作为一种有显著影响力的社会现象,也日益引起新闻界的关注和重视。笔者认为:热点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人们给予普遍关注的某一现象或突发事件。热点既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自然界;热点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特征,在不同时  相似文献   

10.
宁英挺 《新闻采编》2006,(6):5-5,36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教授门切尔在谈到报道层次时,提出如下三层报道的概念:第一层报道———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发掘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的调查性报道。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记者到基层采访,冷不丁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新华社是干什么的?弄得我们的记者非得尴尬地解释半天不可。也是,新华社对许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天天在广播电视里听到新华社消息,陌生的是她又不象报纸有自己的版面。新华社是依赖报纸的版面和电台、电视台的声音而生存的,报纸刊登新华社稿件的版面叫时事版,编辑新华社稿件的编辑叫时事编辑,和新华社打交道的编辑部门叫时事部。无疑,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就叫时事新闻了。时事新闻是和行业新闻、地方新闻相对而言的。但奇怪的是,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里面,却很少论及“时事新闻”。  相似文献   

12.
美国现代第一流编辑约瑟夫·普利策这样评价新闻记者:“假使国家是一艘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他要注意来往的船只在水平线上出现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小事。他要报告漂流的遇难者以便可以将其救起。他要透视雾幕和风暴以便对前途的危险提出警告……”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新闻工作者在帮助人们预见未来方面的职业使命。预测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就是预测性报道,其内涵指依据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对公众关心的事物的前景进行推断性报道。它是继主观性报道,纯客观  相似文献   

13.
自1986年以后,全国出现了一个深度报道“热”,涌现出了一批反映重大题材的好作品,对于宣传改革、推动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深度报道“热”的兴起,在写作上也出现了一些错位的现象。其中最主要的是:题材把握不准,运用不当;主题思想平推,不能逐篇梯次深入;篇幅过多、文字过长,信息不够密集等。笔者在此谈一些对深度报道的认识。实践的错位源于理论认识的不确定性。对于深度报道之所以褒贬不一,实践也时有错位,原因还在于对深度报道的理论认识尚不一致。在西方,深度报道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适应当时复杂的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大量采用的一种报道形式,是一种系统的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事  相似文献   

14.
国际报道     
好消息 跑步能延长脑细胞寿命 跑步运动提高了实验室中试验鼠脑细胞的存活时间。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的这项发现,也许会为那些患有神经细胞衰退症的病人带来福音。 该研究所教授卡萝尔·巴洛说:“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尤其是跑步运动,可以推迟一些破坏神经细胞疾病发病时间和延缓其发病过程。”研究人员还指出,跑步的距离与脑细胞增长数量直接相关。 试验小白鼠被放在特制的装置上奔跑。研究人员发现,在那些患有毛细  相似文献   

15.
科技活动并非一定要取得成果才能报道。在科学研究中,凡有助于普及科学知识、能引起人们对科学发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选择报道。当然。它们也应该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所谓科技景象的报道,指的就是对某些科研对象的奇异状态和在科研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令人感兴趣的景象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一) 科技人物报道,从形式上讲大体有三种。—是结合某项科技成果写人。体裁以简短的人物消息,人物通讯居多。它的特点是简明、突出,由于依托最新的科技成就进行报道,所以新闻性强。虽然它不是全面地介绍人物,但若适当地穿插一些背景材料,亦可通过一斑而略窥全豹。它尤其有利于突破人物报道上的求大求全、论资排辈的束缚,在报纸有限的篇幅内。及时地表彰众多的先进工作者。这应着重提倡。二是对一些长期在科技领域里辛勤耕耘,并做出显著贡献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作重点报道,突出宣传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这以中等或较长篇幅的通讯、特写、报告文学居多。它是科技人物报道的重点“产  相似文献   

17.
18.
一、要立足全局,注意"度"的把握.哲学上所说的"度",指的是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在写监督稿件时,要讲究分寸、时机、角度,把握火候,提高引导的艺术.哪些问题需要突出报道,哪些问题暂且不报道,哪些问题需淡化处理,哪些问题要降温,都要从全局的高度去正确把握.在选择报道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帮忙不添乱,不可为追求"轰动效应",而进行"炒作",影响社会稳定.党报一方面要把群众的意见、要求、呼声及时地反映出来,而且要把"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相互结合起来,使党的决策与人民的愿望得到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宣传报道的力量在于它的深度,电视新闻当然也不能例外。但是电视新闻常常受到时间、篇幅的限制,因而报道对象的详细背景和其它一些有关问题的交待常常会被迫简略。从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表现方法上来说,没有背景和时空的介绍,就没有比  相似文献   

20.
孙喜云 《新闻采编》2002,(3):17-19,13
最近一个时期,各家党报纷纷加重了深度报道的份量。 何谓深度报道?《新闻学简明辞典》解释其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某些论著称之为:“是一种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与社会问题,全息结合,富有理性思辩的一种报道方式。”有的则称之: “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