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生活环境变化,流动儿童来到城市后面临突出的适应问题,他们在学习、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以及生活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适应状况如何,不仅受到自身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与就读的学校性质有密切关系。要有效解决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问题,社会工作的干预非常必要,应当积极进行社会倡导,增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2.
当前,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入学后的城市文化适应问题却逐渐显现出来。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难主要表现在前期语言交流困难和风俗习惯差异大两个方面。而解决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难主要有以下对策:大力推广普通话,构建良好语言环境;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加大群体间互动频率,消除偏见与隔阂;尊重差异,相互接纳。  相似文献   

3.
当前,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入学后的城市文化适应问题却逐渐显现出来。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难主要表现在前期语言交流困难和风俗习惯差异大两个方面。而解决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难主要有以下对策:大力推广普通话,构建良好语言环境;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加大群体间互动频率,消除偏见与隔阂;尊重差异,相互接纳。  相似文献   

4.
彭俭 《考试周刊》2014,(77):166-166
城市流动儿童作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人群,近年来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从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和亲子关系入手,探讨城市流动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城市流动儿童问题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和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北京认同度高、倾向与老家孩子比较、自我肯定;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老家认同度高、倾向与北京孩子比较、自我否定.相关分析、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的北京归类、北京认同、自我肯定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老家认同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了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认同仍然对城市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与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随父母迁移而迁移,由此进入城市。随之,城市中出现一个新群体——流动儿童,他们的城市适应问题也日益受到众多学者以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和重视。鉴于此,本文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状况展开分析,并且提出一些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发展,流动儿童数量急剧上升,其适应问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改善流动儿童班级适应现状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社会支持视角为解决此问题开拓了新的思路。在梳理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从政府支持和家庭支持和学校支持三个维度提出应对策略,以期改善流动儿童适应不良现状。  相似文献   

8.
国内关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状况、适应的不同方面及影响适应的因素等问题上。新近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于几个方面:(1)注重中介变量的探讨;(2)转变研究取向;(3)注重研究方法多样化。文章还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1)社会适应评估标准不一;(2)适应过程研究及纵向研究缺乏;(3)适应机制的理论建构待加强;(4)干预对策及实践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跨区域之间的文化适应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影响,采用自制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问题访谈提纲,对湖南省X市2所小学共14名流动儿童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心理状态及物理和人文环境方面较差,但总体状况良好;(2)流动儿童文化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前期人际关系紧张、语言沟通困难方面;(3)文化适应问题是造成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前期困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国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作一次总的效度检验与评估。方法:查阅中国期刊数据网,对符合标准的5篇原始文献使用元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动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问卷对五省2134名农村籍流动儿童、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一般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留守与流动对农村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总的社会适应方面,一般儿童最好,明显优于三类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较好,明显优于双留守儿童;(2)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与一般儿童相比,三类留守儿童的自尊低、孤独感强,双留守、曾留守儿童的抑郁高,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高,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强、生活满意度高;与双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尊高、抑郁低;(3)上述差异在女生和/或小学生中表现明显。这表明,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对儿童社会适应有不利影响,流动对儿童社会适应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转学造成的知识断层和社会比较带来的心理弱势严重影响了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举措存在滞后性和低效性等诸多问题。大数据特有的大容量和高速性等优势,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跨部门构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实时甄别需要帮助的特殊流动儿童,并综合运用线上信息推送和线下团体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来提升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亚玺  肖琳 《文教资料》2008,(33):143-14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大量的农民来到城市寻找发财致富的道路.此后,由于户籍制度的松动,出现了所谓的"农民流动的家庭化"现象,于是产生了流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文章分析了影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因素及对策,为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制定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武汉、黄石、宜昌、丽水以及舟山5市20所中小学的1167名流动儿童的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城市文化适应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语言交流障碍以及风俗习惯差异大两个方面.报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流动儿童数量也日益增加.儿童作为社会中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环境的变化更容易导致社会适应问题.本研究使用 《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 对石家庄市1090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现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社会适应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总体上女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略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6.
笔者采用《教师-学生评定量表〈T-CRS-C〉》2.1中文版与《家长参与儿童入学准备的调查问卷》,考察了兰州市安宁区215名一年级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入学适应状况。研究表明,一年级流动儿童总体适应良好,但在行为控制与同辈社交能力方面适应较差。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在任务取向、自表能力、同辈社交能力三个方面存在差异。一年级流动儿童的入学适应与就读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家长较高的参与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担任班干部、就读Y小学与K小学积极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近十年中国知网所登载的有关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问题的文章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类整理的方法对不同年限、不同视角、不同作者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适应的概念涉及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和文化适应两个方面;心理适应不良、环境适应不良、文化适应不良是流动儿童群体城市适应困难的主要表现;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该领域的研究视角多元、方法科学,但实证研究居多,应加大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取样过于狭隘,样本研究年限过短,应拉长研究年限,增加追踪调查。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的特点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区域文化适应问卷和城市适应问卷,对北京市7所中小学的992名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人际观念适应困难显著高于生活方式适应困难;(2)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文化认同和城市适应均在家庭经济状况、年级、来京时间、性别、学校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与文化适应有密切的联系,区域文化适应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19.
陕北地区区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举家迁徙”中的流动儿童需求及存在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关注,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和社会工作实践项目,探索专业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以期共同为流动儿童塑造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20.
采取问卷调查法,对803名城市流动儿童和837名城市儿童的被忽视和学校适应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城市流动儿童的安全忽视、躯体忽视显著地高于城市儿童,总体更易被忽视;除交流忽视外,男生被忽视及其维度均大于女生,情感忽视存在明显的学校性质差异,被忽视及其各维度存在父母文化差异;城市流动儿童的被忽视与学校适应及各维度间都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情感忽视、安全忽视和躯体忽视对学校适应有非常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