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很多年前,听过一位语文教师上的《桂林山水》一课。具体情节忘记了,但是有两个环节至今记忆犹新。一个是老师给课文画的黑板画,另一个是老师带学生哼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她一边上课,一边板画。课快上完了,一幅简单的山水画也画好了。接着她带领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  相似文献   

2.
一楚士为某田舍翁训其子: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以为得矣,遂告知其父辞楚士。后因缺乏老师指导,他闹出了一桩半天也写不成"万"字的笑话。这个从三到万的故事,风趣而有意味,在读书人中广为流传。清代的《笑林广记》就收录了它,题曰《训子》。当老师的如何为人训其子,当然要从基础抓起。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一、二、三字的读写法当然是最为基础的基础。田舍翁父子不懂其理,认为文化知识就像这几个笔画这么简单,当然引得读书人发笑了。可把话说回来,既然教法这么好,悟性极高的"其子"为何要远离老师远离学习呢?这里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语文老师,刚读过卢志文校长的《校园呼唤闲暇教育》,又适逢学校新设围棋课。就报名做了围棋教练——他是业余三段。  相似文献   

4.
<正>"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全国知名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李庾南老师首创的教学方法。1985年,《江苏教育》以《怎样上自学课——"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课型介绍之一》为开篇刊发了李庾南老师的系列文章,详细介绍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不同课型的操作要义和实施流程。在那个"师"本主义盛行的时代,李老师的这一创举给当时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5.
大班幼儿已不满足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孩子们经常会对我说:“老师,我想把自己画的电脑画贴在墙上!”“老师,我想把《西游记》光盘拿回家看!”“老师,我会玩一个新游戏,想跟大家分享!”……如何创设能满足孩子愿望的计算机环境呢? 我开始关注孩子们的活动,并设计了计算  相似文献   

6.
正观摩过多位老师上的《竹影》一课,积累了些体会。有许多老师把《竹影》当作一篇说明文来上,整堂课都在讲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如有一年,浙江省搞优质课评比,某老师以说明文上《竹影》一课成了王荣生教授炮轰的对象。此后,大多数老师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对文中所涉及的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避而远之,生怕讲了就是碰了"高压线",似乎偏离了语文课堂,少了语文味,遭来"一票否决"。近来,仍听某老师又上此课。她将重点放在对童真、童趣的  相似文献   

7.
恩师     
拜师拜于老师为师已经有十余年了。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于老师到我家乡湖州讲学传经送宝,执教的是《草》一课。于老师以他的智慧、热情和创造精神把这一课演绎得出神入化。指导理解诗意时,他用高超的绘画水平在黑板上画出了"草"在一年  相似文献   

8.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以后,我开设了一节夏习课。内容之一是让学生按规定的数值分别画出所学过的基本平面图形。当我口述画出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时,因口误错说成“画一个面积是2厘米的正方形”,出现了本节课的第一误。反应敏捷的学生立即纠正说:“老师,你这句话说错了,应改为‘画一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另一个学生补充说:“老师,这句话还可以改成‘画一个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相似文献   

9.
江苏海门市特级教师吴勇在上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写话课《调皮的故事》时,适应孩子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特点,让他们阅读同一主题的绘本故事《大卫,不可以》。瞧,“大卫”惹了一大堆麻烦:在浴缸里打水仗,站在椅子上够糖罐,在屋子里打棒球……吴老师一边带领孩子读画,一边启发孩子想想自己做过哪些类似的事。  相似文献   

10.
《最后一课》的教学刚刚结束,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作为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两个人物形象,深深地印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李老师随着上课铃声的尾音问:“《最后一课》哪些人物刻画得好?哪些地方描写得好?”“韩麦尔先生的神情、语言、动作写得好。”“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写得好。”李老师见同学们对答如流,满以为他们联系课文进行读写训练的时机已成熟,就兴致勃勃地说:“那么,让我们模仿《最后一课》描写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变  相似文献   

11.
《自然》改为《科学》,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科学》都较原来的《自然》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同样,我们广大的“自然老师”也变成了“科学老师”,《科学》不仅要求科学老师要有新的理念,而且要改变我们广大自然教师以往每天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自然课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自然老师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学老师呢?一、自然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给  相似文献   

12.
《精彩的马戏》(通用语文教材五年制第四册13课、六年制18课)语言明快,层次清楚,叙述平板又有回旋。对二年级学生来讲,指导观察,开展思维,训练读写,都是一篇典型的好教材。五年制教材还作为看图学文来教,更有利于训练语言,训练读写。它的特点是浅易、平板。教学这样的课文,弄得不好,老师只重分段串讲,学生学起来就会兴味索然。有一位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从扶到放,循循善诱,教来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3.
关于《法律常识》第一课的教学,有一本教学参考书上举了一个梁学英杀害老师的案例。我们认为,选这样的案例对学生讲是不恰  相似文献   

14.
《画杨桃》一课,主要是写在图画课上“我”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一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大家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语言生动,段落分明,重点突出。教学时,应指导学生从段入手,读好全篇。 一、总揽全文,了解重点段 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大意,找出总结段(最后一段)。然后齐读,懂得“教诲”指恳切的教导,“一生受用”是指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再扣住总结段设疑:爸爸和老师是怎样教诲的?“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在课文哪一段?(分别在第1自然段  相似文献   

15.
《树叶画》是九义教材第三册的一篇说话训练。上此课时正值初秋时节,教学中我们依据“玩玩———做做———说说———夸夸”的思路设计本堂说话课。课前准备:老师组织学生到校园附近拾落叶,一边认识各种树叶的名称和形状。一、赏画揭题1.一上课老师说:“小朋友,老师收到了一份秋姑娘送来的礼物,大家想看看吗?”(出示六幅树叶画请学生欣赏)老师问:“这些画漂亮吗?你发现这些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这些画都是用树叶拼成的)2.老师小结:“原来用各种各样的树叶也可以拼贴成画。我们给这样的画取一个什么名字呢?”(树叶…  相似文献   

16.
一日,听一位老师讲《假如》这一课,老师进行拓展练习时,问道:“同学们,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呢?”同学们一个个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抢着发言。其中一个小女孩的发言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个听公开课的老师。小女孩说:“我要画一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观摩了国家级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认识圆》一课,当学生已经学会用圆规画圆后,华应龙老师让全班学生各自自由地画一个圆,然后问:“你们画的圆一样大吗?”随手选了几个学生所画的圆,并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提问:“为什么大家画的圆不一样大呢?”有的学生回答:“不是一个人画的圆当然不一样大了。”  相似文献   

18.
有些“变味”的课堂:我喜欢听课,尤其喜欢听真实的随堂课,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就是要靠一线老师一节一节真实的课堂来达成。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往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无视《课标》。2,生硬地“套”《课标》。3,“歪曲”《课标》。课堂与课标成了两张皮。在与上课老师的课后交流中我发现:上课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还是“知道”的,有的老师说起《课标》来还头头是道,甚是内行。我把这些现象称为“眼高手低”,把这样的《课标》称为“纸面课标”。也就是说:老师还没能真正领会《课标》的精髓,对《课标》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纸面”,所以一到课堂就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19.
记得上《蚕姑娘》一课时,我出示了画有蚕的生长过程的图片,学生看到可爱的蚕姑娘时,有的微笑,有的手舞足蹈…… 一名男生举手大声问道:老师,我有一个小问号。从蚕卵里钻出的怎么都是蚕姑娘,而不是蚕先生? 师:是啊!老师也很奇怪,有没有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他解决这个小问号?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句老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很准确的。父母给了我们骨肉肌肤,而老师给我们知识,给我们力量。我爱我的老师,我每印出一本书来都要寄给我的老师们,像当年交作业一样。我忘不了读小学时,司先生画墨菊相赠,于是,我画松,画虎,产生最初的创作欲。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