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吴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吴国,既有地域特点,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六朝以前,在中国文化史上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相比中原地区,吴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永嘉南渡是一个转折的关键,随着代表正统的政权南迁,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到了南方,吴地文化实现转型。具体表现为形成今天的吴语语系;由尚武变为崇文;当地隐逸文化与主流文化互相渗透。唐宋以降,吴地名人辈出,成为文化发达地区。南宋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当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江南一带是市民思想传播的大本营。明朝中后期,江南不仅工商业繁荣,而且是全国学术、文化、艺术、娱乐的中心,又是明末清初重要社团的活动舞台。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如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睿智机敏、聪慧灵动;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这些特质对当代社会依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从本质上说,吴文化就是“水的文化”,其重要特征有四:一是柔美,二是雅致,三是圆融,四是有序。金庸武侠小说中内含着吴韵,具有吴文化上述四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文化的解析引导出吴文化的形成、界域及其特殊性质。稻作文化是吴地经济与地理因素的产物 ,又是吴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且引发了吴地许多表层文化。文章最后指出现代化趋势之下传统吴文化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4.
吴文化指吴地区域文化,是吴地自有人类至今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创造。吴地区域范围,一般指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南地区为吴文化的主要区域。历史上的吴文化对苏南的政治  相似文献   

5.
吴地亲属称谓语从用途来看,主要用作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背称多于面称、比较普遍的异名同指、主要采用双音节形式以及相对稳固性是昊地亲缘关系亲属称谓语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吴文化的杂交型文化特点不无关系。吴地泛亲属称谓语可以分为纯表社会角色的和既表亲缘关系又表社会角色的两大类。泛亲属称谓语具有与亲缘关系称谓语迥然有别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笔谈吴学     
以太湖为腹心的沪、宁、杭三角地带,是古吴地的所在。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吴地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中原中心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吴文化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吴地的史前文化甚至得不到学术界的承认。例如,吴地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琮、玉壁,在解放前后曾有多次发现,但是,人们认为史前的吴地不可能有那样高的文化,因而统统被作为西周的文物,一些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著作都作如是观。但是,近些年来太湖地区考古发掘成果打破了这一偏见。1972年1973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吴县发掘的草鞋山遗址,揭示了太湖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证明马家浜文  相似文献   

7.
詈词詈语是吴语中的一种特殊语汇,也是吴文化的特殊载体。吴语中的詈词詈语从其攻击、否定的着眼点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七个大类。吴地的詈词詈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首先是不少詈词詈语具有明显的水乡特点,其次是不少詈词詈语存在着各种构词变体,往往同一个詈词具有多种形式。吴地的詈词詈语主要采用二、三音节的语音形式,在内部结构特征方面,主要以复合式合成形式为主,尤以偏正结构居多。吴语中的詈词詈语从其功能作用来看,主要可分为骂詈功能、戏谑功能和零功能等三大类。吴地詈词詈语与吴地骂人话并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8.
苏州地名与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它是反映社会历史的化石,是文化的镜像。苏州的地名,饱蘸着浓烈的吴文化气息,它们标记了吴地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凸显了吴地鱼米之乡的经济主体,表达了吴人崇文尚武的价值取向,沉淀了吴人和谐智慧的人格哲学。  相似文献   

9.
吴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丰富、独特、优秀的地域文化,以吴文化元素贯串幼儿教育全过程,从而使孩子愉悦地体验吴文化的精髓,让吴文化流淌在孩子的生活中,让灿烂的吴文化伴随吴地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至今)以来,以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为代表的海外通俗小说如潮水般涌入,大陆通俗小说作家迅速跟进,使通俗小说园地里奇葩纷呈。这些作品深受青少年的青睐,作品和作家对青少年影响深远。2006年夏,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就谁是对中学生影响最大的现当代中国作家问题在  相似文献   

11.
12.
明代前期,骚体文学由抒写时代和个人命运的乱世悲音,转而成为服务于统治者统治、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道统、应制之文体,内容空洞、庸俗,虽多少仿得屈骚“惊采绝艳”之文辞,却毫无屈骚精神可言。  相似文献   

13.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场域、惯习和资本的互动作用构造了不同的实践理念,行动者的实践行为也因此不尽相同。外交部官方微博表现出的"双重人格"特性,与其所在场域的影响密不可分。我们不能以二元对立的观点看待这一现象,而应认识到这一创新形象的构建不是对外交部门政治形象的颠覆与破坏,而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如果政府部门能将开通新媒体传播平台作为契机,以顺应时代发展的崭新姿态与公众交流,大众也必将对其抱以真诚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由于市场机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和农民自身的局限性,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对农民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予以引导和扶持,这对于现阶段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太极拳在安阳市社区老年群体中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安阳市太极拳活动目前开展的情况,找出了当前安阳市太极拳活动在练习环境、媒体宣传及群众组织体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的管理;重视太极拳活动站点的建设;培养高水平的太极拳指导队伍等.旨在让更多的老年人进一步认识太极拳,并积极地投身于太极拳的运动中去,从而促进太极拳在安阳市老年人群中更加广泛的开展,促进安阳市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建设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司法审判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它动态地衔接着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两个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涉及诸多法律的或非法律的客观因素,影响着司法过程的始终,进而影响着司法终极理念的实现。法官如何权衡这些因素,笔者将结合司法实践,做一个浅薄的归纳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教育全球化也在如火如荼地涌动着。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教育开放是世界各国发展教育、增进了解和交流的一项策略。从教育国际交流到教育区域一体化、全球化,教育开放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教育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开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开放战略要在全球化的视野里,主动扩大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教育交往,积极增强自身发展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参与教育的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化的转型期,中国教育近代化是在中与西、新与旧的氛围中展开的。在教育科学及思潮的传播变迁过程中,近代教育家充当了自身从传统到现代型的转换及西方教育思潮传播的双重角色。这一角色统一存在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百多年历程中。  相似文献   

19.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统收统支、三级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几个主要阶段。80年代以后至今在政府投入内部进行了重心下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重心上移(乡镇与县)的关系调整、教育与其他部门关系的调整(预算单列)、政府投入及其与外部投入的关系调整。在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于1995年以后采取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方式进行特殊投入。经一系列制度变迁,我国已形成较有特色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相似文献   

20.
中人是清代土地交易的重要参与人之一,是契约订立过程中除当事人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参与者。大屯契约4人以上作为中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主要有族长、亲族、妇女、立契者本人等。中人构成方式和立契者、参与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中人对晚清以来安顺屯堡民间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