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兴趣是孩子们不断地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不竭源泉,是开展各种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如何发现与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和激发与培养幼儿的间接兴趣,是幼教工作者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在此拟结合自己的一些探索谈点认识。一、发现和满足幼儿直接兴趣的策略1.“闻”其声,“顺”其趣。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善于用心倾听孩子们对某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同时“顺”着这一兴趣点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究。如在一次参观江边码头活动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来到渡口,有次序地站在浮桥上,教师首…  相似文献   

3.
让科学与生活更加贴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斯宾塞语)。由此可见,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应以帮助人们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也不例外。在以往的科学活动中,我们恰恰遗忘了这一点,往往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去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到底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可以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的认知与言行脱节,如看见红灯亮着仍冲过马路,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如果教育没有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知识就难以被幼儿掌  相似文献   

4.
一、指导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初浅的统计知识记录和表达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面对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零乱的信息,幼儿分不清主次,不知如何表达。例如,我们发现幼儿对身边的影子十分感兴趣,就抓住这件事情,生成探究活动,让幼儿用手电筒去探究小球影子的秘密。在探究过程中,他们观察到小球的影子一会在球的下面,一会在球的左边,一会又在球的右边;有时候影子很长,有时候影子又很短;手电筒动,影子就跟着动等等现象。我们非常尊重幼儿的点滴发现,因为这能激励他们进行更执着的探索。经过多次实验后,一些幼儿拿起了…  相似文献   

5.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升空,在环绕地球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后,成功地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着陆,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那几天,我们组织孩子们在电视里观看了火箭发射和回收的全过程。回到班里,孩子们就叽叽喳喳地聊开了:“我们中国真厉害!”“杨利伟叔叔太棒  相似文献   

6.
初春的柔风,送来亲情最浓的“三八”妇女节。这是一个进行情感教育的极好机会,我们根据每个年龄班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体贴妈妈,激发爱妈妈的情感,知道向各行各业的阿姨们祝贺节日快乐!  相似文献   

7.
尤惠卿 《考试周刊》2013,(47):192-193
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是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本文分析了影响幼儿探究行为的因素,总结了幼儿园科学探究的几种模式,旨在帮助幼儿吸取科学经验,为进一步学习科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红 《宁夏教育》2004,(7):57-57
大自然中的科学奥秘是无穷的,对于幼儿来说更是神奇和美妙的。孩子们对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感到新鲜,他们睁大眼睛,在有意和无意中探索着大自然中种种有趣的现象并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根据幼儿这些特点,我们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尽量创造条件,引导幼儿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师露西在中国教大学生英写作,她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令她烦恼的是,每当她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同学们都会紧张地埋下头来。露西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学生的问题多,而中国学生不爱提问?是他们全明白了吗?其实中国学生的疑惑也很多,可是他们脑海里压根就没有提问题的意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  相似文献   

10.
在“幼儿科技实践活动研究”实验课题众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幼儿园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运用统计方法,能较好地引导幼儿探究学习。一、运用统计,有效地帮助幼儿收集信息,积累表象。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得信息的基础,然而,孩子通过观察获得的对事物的印象是单一、浅表的,这时,教师从激发孩子兴趣入手,指导他们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就能丰富其认知经验。例如,在语言活动“创编儿歌———小树叶”的步骤一中,教师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并记下来,但孩子们往往无法将观察的结果一次性全部记住,这时,教师便引导孩子…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引领幼儿观察、提问、设想、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发展幼儿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把握好与孩子探讨交流这一环节。1.在理解中与孩子共享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在实践中,我们改变传统的“教”的模式,注重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让事实说话”的机会。我们发现,摆脱了教师  相似文献   

12.
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养成。因此,对科学素养及未来社会对一般公民和科技工作者科学素养要求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定位。针对目前的状况,笔者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提出两点思考。一、建立新的三级层次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科学素养(有人称作科学素质)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它由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这三个层面的要素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但它们在构成  相似文献   

13.
事实上,我没有真正走进孩子们关于水的探究的课堂。但仔细揣摩和研读案例,如身临其境,有感而发,愿与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14.
常听老师抱怨,科学教学活动难上.教材贫乏、枯燥,教学模式老一套,灌输着连教师都模棱两可的知识,这种科学活动对师生来说简直是受罪. 其实,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之前,教师对于科学教材的选择应有所扬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择一些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那么,这些素材哪里来呢?  相似文献   

15.
做中求发展     
沙一 《幼儿教育》2003,(7):34-34
  相似文献   

16.
马万杰 《中学文科》2005,(12):30-30
据笔者有限的观察,很多中小学教师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的富于深度的理解;特别缺乏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度理解:缺乏对于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因此,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必要,这就需要一种文化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思想的积淀。  相似文献   

17.
18.
许凯 《教育导刊》2005,(6):20-22
一、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及其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 在心理学上,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操作行为时,对自己能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把握与感受.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则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价值以及自己是否具备教育好儿童的能力的认识和判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般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理解: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相似文献   

19.
幼儿科学教育应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认识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我们认为最佳的科学教育内容是因地制宜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开展的活动。大自然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求的问题,如高低不同的山峦、形状各异的山石、曲折迂回的溪流、各种各样的土壤等,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曾开展了活动“家乡的石头”,让幼儿搜集各种不同的石头,观察、比较石头的形状、颜色、硬度。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石头有什么用途,有什么危害,家乡的石头有多少种,人们是如何利用石头的,等等。接着,我们让幼儿参观石料厂、石雕厂、花岗岩厂,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20.
我们演京剧     
刘婷 《幼儿教育》2003,(12):20-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