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验型活动”教学方式即是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要的学习形式。体验 ,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型活动”即是在阅读课上 ,学生以教材为载体 ,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 ,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活动 ,用眼、耳、鼻、手、脑多感官去体验 ,从中获得种种发现 ,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 ,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 ,不仅能逐渐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 ,分析语言现象 ,善于从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的联系中去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 ,准确地把握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含意 ,理解…  相似文献   

2.
英文词“God”想必所有学过英语的人都认识,是“神”的意思,汉语中也把它对译成“上帝”或者“上主”、“主”。细说起来,英文的“God”和中文的“主”还真是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什么呢?请看文章。  相似文献   

3.
英语“dialect”这个词,常常被单纯地理解为地区方言(regional dialect),也就是一个地区的人在讲话时有着共同的语言特点。其实 dialect 一词不仅指地区方言,还包括“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所谓社会方言也就是指,语言的使用者由于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年龄与性别,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时出现的一种语言变体。这种语言变体与语言的使用者(the user of language)有着密切的关联。‘Dialect’一词的  相似文献   

4.
2014年12月19日,2014年度汉字出炉,“法”字在7000多个词中脱颖而出,荣膺年度汉字,“反腐”成为年度国内词.此外,“失”和“马航”为国际字和国际词.此次评选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和研究中心联合商务印书馆、人民网共同发布.据悉,自2006年以来,“汉语盘点”已举办九届,是举办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最具权威的语言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小姐”一词的词义曾贬议交替,不少媒休对此进行过激烈争辩。维文中“■”一词也经历了类似的词义演变.本文,从社会语言角度对两词的词义始变进行了理性分析.文章认为,两词的词义演变反映了语言的发展规律,即反映了言语社区的地域分布特征;语言和经济的互动关系和称呼言讲行为之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写作文为什么觉得没人没事可写 ,没情没感可发呢?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中说 :“故情者文之径 ,辞者理之纬 ,径正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辞畅 :此文之本源也。”刘勰精辟地阐明构成一篇文章的主要成分 :一是情理 ,一是文辞。文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掌握、发展与运用 ,是文章的“纬” ,来源于人的培养与学习。常言道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学生的语言积累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和“质” ,才可能文思如涌 ,笔下生花。情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  相似文献   

7.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费。“”语文味”课堂之风悄然而至,我们感受颇深。它是对那些拧干了原汁、原味的语文课的大胆叩问,也是对本色、本位的阅读课的不懈坚持。“点击语文味的课堂,刷新阅读教学视角”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笔者想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从“语味、情味、读味”三个方面作具体阐述,期望着大家的关注与思考。一、“语文味”的阅读课要有“语”味——固守“语言”这里的“语”特指语言学习。教师要固守“语言学习”的本位,引领孩子们步入语言的殿堂,亲近语言、学习语言,最终使孩子们因语言的瑰丽而愉悦,因语言的无穷魅力而感动。当前的阅读课,两种语言学习失落的现象令人担忧,一是非语文活动过多“,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语文的园”;二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顾此失彼,误入了“人文过旺,工具不力”的盲区。为根除此现象,我们应努力做到:1.积极创设言语实践的“场”学习语言的规律决定着学生要大量地进行“识、写、听、说、读、背、作”等言语实践活动。言语实践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一个抓手。教师要极力地创设一个真实的“言语体验场”,变课堂为“言语型”课堂,让学生反复接触文本,积淀语言,掌握语言技巧。下面的《母爱》教学案例,就...  相似文献   

8.
谈“语境”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交流是一种双向活动,要恰当地表达,就要依据当时的语境选词用句,正如人们常说的“说话要看场合”。而要准确地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也必须在这个语境中把握。所谓语境,顾名思义,就是特定的语言环境,它可以指语言本身的环境,即一个词、一句话的前言后语(书面上叫上下文),也可以指语言的社会环境,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和交际对象的身份、职业、经历、性格、情绪等等。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7。 教学目标 1.通过“待客”这一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您好”、“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掌握普通话。 2.引导学生与别人交谈时自然大方、有礼貌. 3.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相似文献   

10.
汉语里人们用“心灵手巧”来称赞聪慧之人,因为手的灵巧折射出主人的智慧。无独有偶,英语用handy一词来夸奖手巧之人。反之,对笨手笨脚者,人们会善意地用all thumbs来调侃他(她)。语言源于实践,人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手,因此英语中与“手”相关的表达颇为丰富。  相似文献   

11.
“互文”与“对文”是古文中常见的两种语言形式.正因为“互文”与“对文”在古代书面语言中的大量存在,故而后人往往利用这一语言特征来解决阅读古书中的某些疑难问题.它被作为一种训诂方法提出来,主要是利用词、词组和句子的对应关系,来解决古书中的释义、校勘等方面的问题.据此,文童拟就“互文”与“对文”在训诂方面的运用问题,试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见《汉语史稿》),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中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各高校在暑期开展的一项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在笔者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合理举措以及取得的收获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 ,“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 ,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 (见《汉语史稿》) ,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 ,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易讲清楚 ,即使讲清楚了 ,学生也难以理解 ,难以接受 ,因此 ,吕先生主张合用。 1 984年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 (提要 )》鉴于“的”、“地”区别起来难度大 ,对这两个语言成分…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的多数语言都有丰富的颜色词,其中,许多颜色词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不同语言间的颜色词翻译中常会出现“同色”与“变色”现象,本文仅就汉、英语颜色词翻译中出现的这一现象,通过举例加以说明,以此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旧词新义”是指词语在原有词形和词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意义.且这一意义已经比较普遍地在语言中使用。如:当前普遍流行的“下课”“阳光”“抢滩”“垃圾”等词.都由最初的单义发展出一系列的新义.这是当代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17.
“败家”是近年来网络和时尚杂志上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流行词。在现代汉语中,“败家”一词已经变异,这种变异表现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败家”一词发生变异的内因是语言要素的借用,外因是人们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田霞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43-146
作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词,考察了《圣经》中的God与中国的“上帝”和“神”各自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后发现,God在宗教形象和文化内涵上并不等同于中国的上帝或神;在这种跨文化词的翻译中,所谓的“神”已不再具有它原始的文化内蕴,而是演变成了西方的God和中国的“上帝”和“神”的形象复合体。由此可见,这样的跨文化词的解读和翻译应该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论文指出文化词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性和交际性的问题,并提出了异化翻译的策略,这有利于加强本土意识,凸现民族文化的特色。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避免卷入到文化殖民霸权的意识中去,在各民族文化间的交融和互补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联系上下文,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理解词语、把握关键语句,还是概括具体内容、阐发抽象内容和含蓄语句,都要用上它。然而,如何联系呢?现解读如下。 一、从对与所要理解的词、句相关的对象和范围的确认上联系。 任何词、句在书面语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在与别的词、句的互相组合和互相制约中构成一个表义相对完整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并在这一语言环境中表达由其所赋予的特定的含义。一般来说,阅读时所要理解的正是这一特定含义,而这“别的词、句”及其起止,则是与所要理解的词,句相关的对象和范围。因此,弄清所要理解的词、句处于什么样的浯言环境,认定与它相关的“别的词、句”是哪一些,起在哪儿,止在哪儿,其中,最主要、最关键的又是哪一个,对于“上下文”的联系便可以真正“联”到实处,“系”上关键。 例1:阅读下边文字,指出对画线句子  相似文献   

20.
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判断的理解,一直就存有分歧.可以认为,该判断从形式逻辑上讲就是实践、真理、标准、检验等四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真判断.在“检验真理”这一特定语境中,如果这一判断可以简化为“实践是(唯一)标准”,且“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标准是先在物”;那么,从逻辑上不难得出“实践是先在物”,这与“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的大前提相矛盾.可见,应该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手段”的内涵回归性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